![]() 爍玉流金處 正學薪火傳 七月申城,驕陽似火。網上說這是六十年來最熱的夏天,柏油馬路都曬得發軟。寧海縣鄉土俱樂部受寧海縣檔案館委托,水東居士李恒遷老師偕同仁華宣善、王仁高、王于健一行,專程來滬采訪幾位從寧海中學走出去的名家,要給后人留個念想。 說來也巧,我正客居滬上女兒家中。李老師囑我聯系三位教授:上海交大方集林、復旦應用數學家華宣積、紅學專家應必誠。他們都是寧海中學走出的棟梁。 先父柴時道在寧海中學教書育人三十多年,學生們都親切地叫他“柴先生”。我在電話里一提父親的名字,三位教授都特別熱情,還叫我 “世兄”,實在不敢當 —— 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啊!能聽他們講講過去的事,說說心里話,這么熱的天,心里頭更熱、更期待,穿越六十載光陰,依然溫熱如初。 三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鑠,用寧海話說起家鄉,說起小時候的事,說起老師同學,眼睛中泛起青春的光彩。李老師那一口帶著長街鄉音的普通話,恰似打開記憶之門的鑰匙…… 上海交大方集林教授:從放牛娃到汽車專家 ![]() 方教授是“天下讀書種子” 方孝孺后人,以先祖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 “愚庵公” 為始祖,是二十世孫。講起家族秘辛,他如數家珍。萬歷年間方氏重返寧海的故事,在他口中活現成一部傳奇。 1938 年生于寧海城關的方教授,幼年時父親因癆病(肺病)去世,家道中落,家里的房子都賣光了。搬到冠莊居住后,沒想到房東家的閨女后來成了他的媳婦。失學放牛的日子里,他總在牛角掛書,邊牧邊讀。“多虧恩師借書鼓勵,才有機會考進寧海中學。” 說起我先父柴時道先生 —— 他初中時的班主任,方教授眼含溫情:“柴先生講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這位從牛背走下來的學者,1956 年從寧海中學畢業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65 年上海交大研究生畢業,歷任六機部研究員、上海交大分校副校長、美國韋恩大學名譽教授、訪問學者、工程技術大學汽車學院院長。他主編的《汽車節能原理與實踐》推動了行業革新,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八十高齡時,他仍擔任教學督導,暇時還在黑白紋枰間延續著智慧人生,其一雙兒女更是黑白世界中的驍將。 ![]() 復旦大學華宣積教授:從賣洋糕到應用數學家 ![]() 如果說方集林的故事是牛背上的堅守,那么華宣積的求學之路則更加曲折。 書香門第出身的華教授,九歲才初見抗戰歸來的父親。兒時母親常在油燈下教他念《三字經》………,“堅持勤奮” 四字深深烙在他心頭。家變突至,考入寧海中學后,已開學了,因無錢交學費,12歲的他挎起竹籃沿街叫賣母親做的洋糕籌學費。“那時最怕遇見同窗,” 他摩挲著茶杯說,“母親就指點我去熟人處叫賣。” 一次遇到老師,老師惜才,幫他墊付了學費,村長也證明了他家的情況,到學校幫他減免了學雜費,還提供助學金,他才在寧海中學讀完高中;寧海中學五愛樓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公物” 的格言,是他一生的座右銘。逆境中,華教授考取了復旦大學。當時家里一貧如洗,在上海做醫生的堂叔華云超(原寧海大公醫院醫生)寄來了 15 元錢,他才得以成行;又從親戚處借來 18 元繳納學費等,才得以入學。華教授一一說出了每一個幫助過他的好人,說如果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助,他就沒有今天的生活。 華教授考入復旦后,師從數學泰斗蘇步青。他將數學智慧注入螺桿泵設計,助江南造船廠攻克技術難關,榮膺國家科技進步獎。他在雪域高原支教三年,為西藏大學奠基;編寫的《文科高等數學》惠及無數學子。華教授還是一位馬拉松愛好者,獲國家三級運動員證書,展現了學者豐富多彩的人生。退休后他筆耕不輟,撰就《百年巨匠?蘇步青傳》。誰能想到,當年那個羞于開口的賣洋糕少年,如今已是著作等身的應用數學家。 ![]() 復旦大學應必誠教授:從十四歲的地下黨員到紅學專家 ![]() 1936 年生于一市街的應教授,祖輩重視教育,“做人要誠實、善良,不讀書不成器” 的樸素觀念,從小就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為了在寧海城里讀書,和祖母一直居住在龍頂墻的老屋。他十四歲便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地下交通員。中街的喧囂、正學坊的牌樓、桃源橋的青石,構成了他為黨發傳單時的青春底色。“穿過晨霧去上學,小城煙火盡收眼底。” 老人目光悠遠,仿佛穿越時光長廊,寧海解放后,在校的地下黨員,紛紛離校去地方工作,他當時也要求去工作,組織上對他說:“你年齡太小,不適合工作,努力學習,將來好好為祖國建設服務。” 這位少年黨員,后來成為了復旦中文系教授博土生導師,在《紅樓夢》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其《論石頭記庚辰本》《紅學何為》《為紅學一辨》等論著考據精詳,努力發掘了《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豐富深刻的內涵。在文藝學、美學方面,他參加《論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展史》研究生教材的寫作,體系嚴謹。曾任全國馬列文藝論著學會副會長,獲學會終身成就獎。他參加的五人教學小組,兩度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寧海中學九秩校慶時,應教授作為校友代表發言。他指出:“學生要有理想和夢想,要有目標地追求。學校要重視學生的趣味和個性,從青少年時期就要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有個性、有興趣,才會有強烈的追求。要有崇拜的對象,光有一個空洞的夢想也不行。” 這番言簡意賅、樸素的話語,道盡了人生最寶貴的精神內涵。他寄語母校:“教育當如春風,催發每粒獨特的種子。” ![]() 薪火相傳 李恒遷老師說起原浙江省副省長王家揚先生的話:“寧海中學是柔石在 1926 年秋創辦的,是共產黨的學校,要發揚紅色革命精神。” 三位老教授都說,教育要讓學生有理想、有興趣、有個性。這話在現在這個只看分數的年頭,真是一劑良藥。 臨別時,應教授握著我的手說:“縣里母校邀請我參加會議、同學聚會、清明節,只要走的動,都會回寧海看看。”三位教授的人生軌跡各異,卻都帶著寧海人特有的韌勁:華教授在洋糕叫賣聲中堅守求知渴望,方教授于牛背上仰望學術星空,應教授在革命烽火里孕育文學夢想。 寒門出貴子,白屋生公卿。成才之道,在于勤奮、天賦、機遇、貴人,缺一不可。三位教授的人生,歷經風霜,百煉成鋼繞指柔,非惟天資,更賴恒心。他們的故事,恰似寧海山水孕育的明珠—— 歷經歲月打磨,終成傳世瑰寶。這或許正是對 “讀書改變命運” 最生動的詮釋:不是簡單的階層跨越,而是生命價值的極致綻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