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各大平臺"商戰"發外賣紅包, 大家還沒從這波福利里緩過神來。 最近,一個藍色圓環在北上廣深的各大電梯里出沒, 碰一碰,就能領紅包。 坐個電梯,就把“羊毛”薅了。 這個巴掌大的發光物,一出現就引爆各大社交媒體,收割過億“粉絲”。 ![]() ![]() 整活,「碰一碰」是認真的 對當代人來說,掏手機幾乎成了日常高頻次行為之一。 那么如何讓這個行為更高效,更有趣呢? 支付寶和分眾傳媒,兩大巨頭手拉手,聯合產品包裝大師潘虎,組了個“碰一下”支付小藍環。 ![]() 每天有4億人經過的電梯里,"碰一下"創造了一個廣告和用戶連接的新接口。 從前,人們走進電梯看到廣告牌,對廣告內容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乘電梯的那幾秒。 但"碰一碰"出現后,人們解鎖手機輕觸屏幕,全程不超過2秒,系統自動給發送紅包和優惠券。 這么一來,用戶和品牌有了更深的鏈接,并以此為錨點,撬動用戶的消費熱情。 就像分眾說的那樣: "屏幕上的廣告,是廣播,是寫給所有人的'公告';而'碰一下'獲得的,是只說給你聽的'悄悄話'。" 隨著它上線后好評不斷,「碰一碰」的功能也不斷延伸。 8月6日,分眾傳媒與支付寶聯合推出了“電梯場景紅包新玩法”——支付寶·碰一碰。 電梯里遇到它,掏出手機碰一下,就能直接領紅包和優惠券。 全程不用掃碼,不用輸入信息,更沒有支付操作。 目前,在全國20座城市,40萬部電梯里覆蓋了「碰一碰」裝置。 北上廣深的白領們,早已與這個小藍環朝夕相對。 從前,電梯里只能站著放空,或是對著重復的廣告發呆。 如今,進電梯掏手機碰一碰,成了年輕人們坐電梯時的新樂子。 ![]() ![]() 3秒的設計魔法 一個藍環,一個觸點,幾秒的動作,如何撬動億級的支付寶新入口? 擺在潘虎面前的,不只是一個設計項目,更是一個跨行業難題。 這個看似輕巧的觸碰裝置,實則是工業設計對用戶心理、空間關系、行為邏輯的系統性重構—— 正如潘虎所言:“設計即決策。” 不同于以往的設計項目,這是一個關乎空間、用戶、商業等多維度的項目。 因此,相比于好不好看,潘虎更關心的是用戶愿不愿意掏出手機?敢不敢碰? 信任,是該項目擺在最開始的一大難題。 ![]() 這就要求在細節上不斷下苦功,反復琢磨。 裝置為什么是圓形? 因為圓形讓人更敢靠近,沒有方向性,暗示著可觸達。 光圈為什么采用藍色? 除了藍色是支付寶的品牌色以外,藍色更具科技感。 相比其它醒目的顏色,藍色更柔和,減少了視覺焦慮感。 潘虎在采訪中反復強調—— 就像如今移動支付的普及,信任需要由設計來鋪路,才能更好地與用戶建立橋梁。 #要么完全掩蓋,要么刻意強調 由于該裝置大面積地安裝在電梯等公共空間,“如何讓設計適應空間”是潘虎及團隊要破解的另一大難題。 早期方案中,裝置被放置在分眾屏幕側邊,像個生硬的補丁,整體呈現出割裂的姿態。 面對這一情況,潘虎提出了他的觀點—— 要么完全掩蓋,要么刻意強調。 ![]() 乍看之下,“藍環”只是電梯墻上一枚小裝置。 但它的形態、色彩、材質,背后是大量關于接觸欲望、安全感、識別效率的綜合判斷。 模塊化設計——三種可換底盒適配不同屏幕厚度。 圓環突出墻面——經百次測試確認為防誤觸的極限距離。 藍光亮度——既避免強光刺眼,又在電梯間昏暗環境中足夠醒目。 對此,潘虎強調—— “設計并不是從零開始做一個美麗的東西,而是在限制里,做出有效的判斷。 我們面對的是高頻使用場景,不允許用戶試錯,不允許信息模糊。” 此次項目中,潘虎還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新增十字形游戲指引標識。 在設備表面打造“精準的視覺錨點”,強化交互,從來抓住用戶的眼球。 即使人們在注意力分散的電梯里,快速經過設備時也能關注到它。 這時候,黃金三秒讓用戶明白應該碰哪,并且掏出手機。 也就是說“三秒注意力里要完成看到-理解-行動。” ![]() 因此,就連圓環上的文案也經過了多次修改斟酌。 “碰一碰搶紅包”作為主文案,迭代了17稿。副文案“解鎖手機開啟NFC”采用較淺字號,形成信息分層。 使用戶在匆匆一瞥中鎖定主語,細細再看獲得具體步驟。 ![]() 一個行業的“新物種” 隨著「碰一碰」在各大城市更高頻率地覆蓋,這顯然已經成為一場“紅包的新革命”。 這個小小“藍環”,讓枯燥的電梯時間變得生動, 這不僅是紅包的新玩法,更是空間與情緒關系的再設計。 這也再一次驗證了那句話: “尤其在今天,入口的價值遠比內容更貴。” 潘虎在采訪中提到,他剛剛從北京返回深圳,在北京首都機場的面館里直接用“碰一碰”點餐的經歷。 相比于掃碼點單,碰一碰點單更快,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多會碎片化注意力。 他預見,這種觸碰式交互將在未來對二維碼造成沖擊,正如智能設備越來越追求“無感化設計”,公共空間也需要更快捷的物理交互。 ![]()
經歷了這一次的項目,潘虎也將目光漸漸從視覺包裝設計,轉向商業場景。 “真正的設計是在限制中建立新連接。” “當設計要適配34種屏幕厚度、規避百萬級改造成本時,漂亮是最次要的考量。”
就這個項目而言,潘虎愈發深刻地認識到,未來設計師要面對的項目將更加多元化。 隨著越來越多新商品的出現,設計項目將變得沒有參考系。 同樣,設計師的邊界也在被不斷模糊。 設計師不僅需要理解消費,也要理解商業市場,更要理解不同場景的應用價值。 從前,潘虎認為設計是有目的的藝術。 如今,他會在綜合各種問題后,在有限制的情況下,得到一個接近完美的結果。 這也正是他近年頻頻出圈的原因,他不止是做一個“漂亮的設計”,而是做一個“可放大的解決方案”。” 隨著北上廣上的寫字樓在暮色中漸次亮燈,千萬部電梯里,那個小小藍環也將不斷跳動。 從最初面世時的焦急等待,到如今充滿期待的輕輕一碰, 這場由設計驅動的行為變革,或許才剛剛開始。 圖為受訪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