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文2071字 閱讀5分鐘
我們總以為,長壽這件事,靠的就是兩個字:養生。吃得健康,天天鍛煉,早睡早起,不抽煙不喝酒。可現實常常給人“潑冷水”。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吃得清淡,每天健身,生活規律,卻依然早早患病;反倒有些老人,抽煙喝酒幾十年,飲食毫無節制,卻活到90多歲,甚至破百。 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長壽?真的是吃什么、動多少這么簡單嗎? 一項對1420名百歲老人的追蹤研究,或許能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 吃動重要,但不是“決定性因素”這項研究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北京協和醫院聯合進行,歷時近10年,覆蓋了包括廣西巴馬、海南澄邁、山東萊陽等多個“長壽之鄉”的1420名百歲老人。研究團隊想找出:他們與普通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結論令人意外。 這些百歲老人中,有人每天吃肥肉,有人幾乎不運動,有人甚至抽煙喝酒幾十年。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心態平和,情緒穩定。 研究者發現,相較于飲食結構和運動習慣,心理狀態的好壞,對壽命的影響更大。這并不是說吃動不重要,而是說: 吃得再健康、動得再勤快,如果長期情緒壓抑、焦慮暴躁,依然可能縮短壽命。 這背后有什么科學依據?我們來拆解一下。 ![]() 情緒,才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慢性毒素”長期情緒不好,尤其是壓抑、焦慮、憤怒,會讓身體一直處于一種“高度警戒”的狀態。醫學上有個詞叫做:慢性應激。 什么意思? 就是身體以為自己一直處在危險中,會持續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它原本是幫助我們應對短期壓力的,但如果分泌過多,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也就是說,長期情緒波動,其實比吃一頓燒烤還傷身。而很多人正是忽略了這個看不見的“毒素”。 ![]() 那些長壽老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研究團隊發現,百歲老人們的生活方式千差萬別,但有一個心理特質非常一致:他們都“沒心沒肺”。 這不是貶義,而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具體來說,他們有三個特征:
心理學上,這些都指向一個詞:情緒韌性。也就是說,他們能很快從負面情緒中恢復,不會被情緒困住。 這不是天生的,更不是“性格決定”,而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的。 真正決定壽命長短的,是以下4個“隱形變量”結合這項研究和國際上的多項長壽調查,醫生總結出:決定壽命的,并不只是吃和動,還有下面4個“隱形變量”。 1. 情緒的穩定性 不管你吃得多健康,天天跑步,如果你每天煩躁焦慮、壓抑憤怒,身體就會持續處于慢性炎癥狀態。 這是一切老年病的基礎:糖尿病、高血壓、心梗、中風、癌癥,背后都有慢性炎癥的影子。 怎么調節?
![]() 2. 睡眠的質量 百歲老人中,很少有人嚴重失眠或晝夜顛倒。他們的共同點是:睡得早,醒得穩,白天精神好。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過程。一旦睡不好,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都會“出錯”。 怎么改善?
3. 社交的密度 研究發現,孤獨感比吸煙還危險。一項發表于《PLOS Medicine》的研究顯示,長期孤獨會增加26%的死亡風險。 而那些長壽老人,幾乎都有穩定的社交圈子,哪怕只是每天和鄰居嘮幾句家常,也能極大緩解心理壓力。 怎么維持社交?
![]() 4. 生活的掌控感 長壽老人往往有一種心態:我能決定自己的生活節奏。 他們不被焦慮裹挾,也不隨波逐流。該吃吃,該睡睡,有自己的節奏。 這種“掌控感”,能顯著降低焦慮水平,提高幸福感,從而延緩衰老速度。 怎么建立?
![]() 寫在最后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活得更久一點,也活得更健康一點。但如果你只盯著吃和鍛煉,卻忽略了情緒、睡眠、社交、掌控感這些“隱形變量”,很可能事倍功半。 長壽,從來不是單靠“吃對、動夠”就能實現的。真正長壽的老人,從不把養生當成“任務”,而是把生活過得自在、松弛、平和。 所以,與其每天焦慮“我是不是吃錯了”,不如先問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真的開心嗎?”
感謝每一位關注我們的你!有你在,我們會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