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人說學唱歌難:要記一堆術語、練復雜的技巧,練了半年還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越學越挫敗,最后干脆放棄。其實真不用把唱歌想得這么復雜,今天就幫你卸下包袱——學唱歌核心就一件事:把你的聲帶搞明白、用到位。
先跟大家說個實在話:所有唱歌的問題,追根溯源大多和聲帶有關。你想想,聲音是怎么來的?就是聲帶震動發出來的。要是聲帶不震動,再怎么用力吸氣、扯著嗓子喊,也出不了清晰的聲音;要是聲帶震動沒跟上,要么低音沉不下去,要么高音擠著嗓子也上不去,這些都不是“氣息不夠”“天賦不行”,而是沒摸透聲帶的“脾氣”。
比如很多人常說自己“氣息不足”,唱兩句就累,聲音還發虛、漏氣。你別先急著練“氣沉丹田”,先摸一摸自己唱歌時的喉嚨:是不是感覺喉嚨發緊?聲音飄著沒根?其實這不是氣不夠,是聲帶沒閉合好。就像給水管放水,水龍頭沒擰緊,水就會滴滴答答漏出來,還沒用到地方就浪費了;聲帶沒閉合好也是同理,氣息沒經過聲帶充分震動就跑掉了,自然唱得費勁、聲音虛。這時候你要做的不是“多吸氣”,而是練聲帶的閉合能力——比如輕輕發“啊”音,感受聲帶像兩片小葉子一樣輕輕碰在一起,讓氣息順著聲帶震動出來,而不是從縫隙里漏走。
還有人被各種“唱法名詞”搞暈:真聲、假聲、混聲、強混、弱混……練的時候一會兒換這個,一會兒換那個,最后嗓子累得疼,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用哪種。其實這些“唱法”,本質上都是聲帶震動方式的變化。真聲就是聲帶整體震動,唱出來的聲音結實、接地氣,像說話一樣自然;假聲是聲帶邊緣震動,聲音輕、高,像嘆氣時的“哎~”;混聲就是真假聲結合,讓聲帶一部分震動、一部分輔助,既能有真聲的力量,又能有假聲的高度,唱高音時不費勁。你不用死記“什么是混聲”,而是去感受:唱中低音時,聲帶震動多一點,聲音實一點;唱高音時,聲帶震動少一點,讓氣息輕輕托著,慢慢就找到平衡了。
再說說大家常提的“氣沉丹田”“高位置抬軟腭”,這些不是“死規矩”,而是聲帶用對了之后的“自然結果”。很多人學唱歌時,光顧著彎腰吸氣找“丹田感”,或者使勁抬軟腭找“高位置”,結果越練越僵硬,聲音反而更難聽。其實只要聲帶震動對了、閉合好了,氣息自然會沉下去——因為你不用靠嗓子擠氣,腰腹會自然幫你托住氣息;而當聲帶震動頻率穩定時,聲音的共鳴會自然集中到眉心、鼻腔這些“高位置”,根本不用刻意去“抬軟腭”。就像你跑步時,只要姿勢對了,呼吸自然會跟著節奏走,不用一邊跑一邊數“吸-呼-吸”,唱歌也是一個道理,本質對了,結果自然就來了。
那怎么才能把聲帶“玩明白”?關鍵就在于練聲,而且是簡單、針對性的練聲,不用搞復雜的花樣。
比如練聲帶閉合,可以從“哼鳴”開始:嘴巴閉上,鼻子輕輕哼“嗯~”,感受喉嚨里有輕微的震動,像小蜜蜂在嗡嗡叫。哼的時候別用勁,要是喉嚨發緊就放松一點,每天練5分鐘,慢慢就能找到聲帶閉合的感覺,漏氣、聲音虛的問題會明顯改善。
再比如練聲帶的靈活性,應對不同音高,可以做“爬音階”練習:用“啊”或者“啦”從低音往高音唱,像爬樓梯一樣,每個音都讓聲帶穩穩震動,別跳過任何一個音。剛開始可以慢一點,哪怕只能爬3個音也沒關系,重點是感受聲帶從“整體震動”到“邊緣震動”的變化,練多了,高音自然就上去了,還不會喊。
還有人擔心“練聲會傷嗓子”,其實只要方法對,練聲是在“鍛煉聲帶”,就像跑步鍛煉腿肌一樣。關鍵是別用嗓子“硬撐”——如果唱的時候喉嚨疼、聲音啞,肯定是聲帶用錯了,要么是閉合太用力,要么是沒震動直接漏氣,這時候就停下來,重新找“輕輕震動”的感覺,而不是硬扛。
最后想跟大家說:唱歌不是“技術活”,而是“感覺活”。那些唱歌好聽的人,不是記了多少術語、學了多少技巧,而是摸透了自己的聲帶,知道怎么用它發出舒服、好聽的聲音。你不用跟別人比,也不用怕“沒天賦”,每個人的聲帶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把它搞明白、用到位,哪怕是說話的聲音,也能變成好聽的歌聲。
別再被“唱歌很難”的想法嚇住了,從今天開始,別糾結那些復雜的概念,就專注于你的聲帶——感受它的震動,練它的閉合,慢慢你會發現:原來唱歌真的這么簡單,不過是讓聲帶好好“工作”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