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藍色的大理石,那么它的光澤,很大一部分來自海洋。 從太空看,我們的家園被藍色覆蓋了約 70% 的面積——液態水,讓地球在太陽系中顯得獨一無二。 但一個自然的問題隨之而來:這些水是怎么來的?又在漫長的 40 多億年中,它們有沒有悄悄變少? 科學界的共識是——水在宇宙里并不稀罕。 氫是最輕、最豐富的元素,氧也排在前三。它們一旦相遇,很容易結合成水分子。太陽系形成的“原始星云”中,水以冰、蒸氣或“鎖在礦物里”的結晶水等形式存在。 那么,地球的水源頭主要有兩個假設: 第一:外源說——來自天外的“快遞”太陽剛誕生時,釋放出的熱量會讓靠近它的區域水分蒸發,很難在行星表面穩定存在。 地球在形成早期,質量還不夠大,無法抓住輕盈的水蒸氣。于是科學家推測:地球的水,很多是后來才送來的。 這些“快遞員”可能是小行星或彗星。 尤其在 38~41 億年前的“晚期重轟炸期”,太陽系像一個混亂的彈球機,數不清的小天體撞向地球,把它們攜帶的冰和含水礦物送到地球表面。 第二:內源說——地球自己“帶著水出生”另一種觀點認為,地球從一開始就有不少水。 因為原始星云里的許多礦物都含有結晶水,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碰撞和加熱過程中,釋放出水蒸氣。當時的地球已足夠重,能用引力把這些蒸氣鎖在大氣中,等冷卻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最早的海洋。 現代研究發現,這兩種說法都有證據支撐。于是主流結論是——地球上的水既有“內生”,也有“外援”。 雖然聽上去,水被鎖在地球上很安全,但事實沒那么簡單。 ![]() 雖然水分子本身比較重,不會像氫氣、氦氣那樣輕易逃逸,但水并不是永遠穩定的。 太陽的紫外線可以把水分子分解成氫和氧——這一過程叫“光解”。 分解出的氫很輕,會從高層大氣逃逸到太空,成為不可逆的損失。 還有一種消耗方式:海水滲入地殼深處,與熾熱的巖漿反應,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其中的氫同樣可能逃逸。 地質和同位素研究表明,40 多億年來,地球的海洋體積相比最初縮小了大約 26%。聽起來不少,但這是地質時間尺度上的數字——每年損失的比例微乎其微,人類幾乎感受不到。 為什么水還能維持平衡?幸運的是,地球的大氣現在含有約 21% 的氧氣,這意味著即使有氫被釋放,也有機會在氧的參與下重新生成水 。加上地球在公轉過程中,仍會偶爾捕獲來自宇宙的小冰塊、小行星和含氫塵埃,給水庫補充一點“庫存”。 總體上看,地球的水目前處于一種動態平衡:有流失,也有補充。在未來 10 億年內,科學家預計地球不會出現顯著的缺水問題。真正可能威脅水資源的,不是天文演化,而是人類自己的消耗與污染。 ![]() 結語地球的水,像一位經歷億萬年風雨的旅行者,有的來自家鄉礦物的懷抱,有的從遙遠的冰天雪地跨越星際而來。 它們見證了地球從熾熱巖球到藍色星球的轉變,也在無聲無息中,緩慢地失去一部分自己。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海洋,既是宇宙的饋贈,也是地球長久守護的結果。 它提醒我們:珍惜每一滴水,不只是節約資源,更是尊重這段長達 40 億年的星際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