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扇“窗戶”的形態、大小在中醫界里能反映出哪些無言的信息呢? 在廣東順德,有一位開骨科診所并精心鉆研眼診的90后青年中醫——郭志挺,他于2018年與中醫眼診結緣,他帶領團隊記錄著不同疾病發生時對應的眼部特征,將眼診知識和臨床真實案例相結合,積累了數萬個臨床眼診圖片,通過不斷給病人拍照、分析眼睛特征并借助AI模型,讓眼診精準度從50%提升至80%,他對于AI和中醫眼診有哪些新見解? ![]() 郭志挺的第一位師父是鎮上遠近聞名的骨科圣手,當時因為父親病重至下地困難,郭志挺和哥哥不得不攙扶著父親去求診,據郭志挺回憶,當時師父只是拿著兩條繩子捆住了他的父親,然后在其腰上踩了一腳,隨著骨頭復位的聲音響起,父親立即可以下地走路了。 這是他第一次領略到了中醫的神奇與強大。因為有幸得到師父的青睞,郭志挺空閑時間便跑到醫院跟學,這么多年下來,他已將師父教的骨科三部曲運用嫻熟,并且治好了很多痛癥和骨折的病人。 2017年,郭志挺與同學陳樹人合伙創辦了一間只專注骨科方面的診所,日子就這樣有條不紊地運轉著,直到2018年第二個師父——馬老師的出現,郭志挺的中醫生涯又步上了新的征程。 在一個論壇上,馬老師獨到精辟的發言給予了他極大的震撼和啟發。 “中醫是真正能治病的,能像李可老師那樣搶救危急重癥,不僅能治已病還能預判未來病的發展方向,有的已經是已病了,但是在檢查時若沒有癥狀顯現便會被西醫判定沒有患病,中醫的疾病判斷為什么要依靠西醫診斷才能算數呢?我們一定要樹立對中醫的信心,把中醫的原理學好,如果中醫的原理都學不好便枉為中醫。”這番話如驚雷般沖擊著郭志挺的內心。 此后,郭志挺便跟著馬老師學習,先是學習了五運六氣,接著又學習了眼診,馬老師精準的診斷和清晰的治療思路都讓他目瞪口呆,完全顛覆認知。 跟學兩周后,郭志挺本想跟馬老師繼續學習,但馬老師婉拒后表示:“中醫是需要自己領悟的,領悟到了才是你自己的,我在中醫理論講透后的繼續教學可能會變成約束你的框架,我即使是越說越簡單,你也會越學越深奧,但不管面對多深奧的理論知識,中醫也必須是越學越簡單才行。” "學中醫要靠悟"這是郭志挺從醫多年的體會,而"悟"的難點,便在于每位醫生對古籍病情文字描述的理解不同。 舉個例子:在清代《醫學傳心錄》里曾經記錄“崩漏下血為損任沖“這一段,它的原文如下:“崩漏之病,為損于沖任之脈。蓋沖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任脈為生養之元氣,因損此二脈,故血妄行。初起屬實熱,宜清熱也。稍久屬虛熱,宜養血而清火也。日久屬虛寒,宜溫經而補血也”。 作為一名初學者,上述的古文你能看得懂嗎?你知道它描述疾病的具體表現是什么?望診時眼睛會呈現怎樣的特征?不同證型的眼象有何區別? 這些我們只能靠古人的文字描述去想象,但每個人的大腦并不是共用一個主機,無法確保每一位中醫師僅靠文字的想象能和真實的臨床案例一致。這便是中醫最難學的地方。 為何郭志挺會對眼診如此感興趣并為此鉆研?講述兩個案例,大家便可知曉。 左邊病人,崩漏三年,時崩時漏時止,用藥無數,不甚見效。我們靠眼診該如何判斷她的疾病?主要看她眼睛左下角的位置,這個是她的子宮區域,也是沖任方向,她眼睛的血管特征烏黑且根部粗大,有一個口訣為:”經寬性屬寒“,因此這個人月經崩漏是為實寒證。 右邊病人崩漏3個月,亦是時崩時漏時止,月經經期紊亂。她的眼診情況和左邊的病人存在著鮮明的對比,她是有實寒有虛寒。因此,這個時候你開的方子要跟左邊病人是不一致的。 2023年冬春交接,郭志挺在廣州南站碰到一暈倒患者,其呼之不應,四肢僵硬,昏迷不醒,嘴角還留有些許血跡,瞳孔縮小,當下的情況根本無法問診,舌診也因牙關緊閉無法進行。 在這種危急時刻,僅剩脈診與望診可用。脈診顯示,患者左寸脈散亂無力、關脈芤數、尺脈弦緊,右寸脈沉弱無力、關脈弦、尺脈弦緊;通過望診見其頸背有濃重黑氣,結合眼診的情況,郭志挺當下判斷為急性腦梗伴胃出血,并采用醒腦開竅法給予治療,約1分鐘后病人便蘇醒了。 ![]() ![]() 在危急時刻,眼診就是不用開口的“病歷”,醫者可以直接看患者眼睛便可以下診斷醫治,這便是它的魅力。除此之外,眼診還可以如脈象一樣記錄下病人診前、診中和診后的情況,并且它還能通過拍照更加直觀的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 從醫十幾年,郭志挺深知學醫者的困境。人的精力有限,醫生更是需要兼顧診療和家庭,他的家中便有兩個孩子要照顧,晚上哄他們睡覺,常常是孩子還沒睡,自己先累得睡著了。面對這樣的情況,哪里還有精力整理醫案?隨著年歲漸長,精力與記憶力也在走下坡路,如此珍貴的經驗該如何留存? 在接觸AI后,郭志挺燃起了極大的信心,他認為,在AI的助力下中醫發展定能更進一步,若是醫生能每天把看診的案例、拍下的眼診圖片錄入系統,豈不是就能把經驗留下,彌補臨床經驗隨著記憶遺失的短板了嗎? 于是,郭志挺開始搜尋市面上的AI系統,卻都不盡人意。在AI風口下,不少借著 "AI+中醫" 的風口圈錢,要么套西醫理論,要么搬九大體質框架,經不起臨床檢驗,導致中醫理論空洞化...... ![]() “真正的中醫AI必須要有圖有真相,青年醫生可以通過眼診圖片對各種疾病進行準確診斷和治療效果評估,掌握病人過去、現在、未來的身體狀況,同時利用AI系統自主學習并通過眼診的數據總結病因、病位、病機、病勢、預后五大階段。若能收集全球不同人種數據,通過大量樣本對比,結合AI大模型,就有機會讓中醫診治接近98%的準確度。”郭志挺說道。 2019年,他買來二手服務器,找到兼職工程師低成本開啟中醫AI眼診項目,他和團隊一邊坐診一邊拍患者眼圖,錄入每日臨床數據并與工程師共同調試AI模型。 探索新發展路徑總會遇到阻攔和困境,郭志挺團隊也是如此。 在技術上,AI模型需要固定模式和框架的病例,但實際的疾病并不是遵循教科書那樣發展,二者之間存在沖突。在近30萬份的真實病例下如何能使AI與中醫藥相融合成為了團隊首要攻克的任務。 在資源上,研發AI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精力與財產。團隊需要安排專人負責病例整理與AI工程師對接,在研發與測試AI模型的過程中,一旦有誤便需醫生手動修正,這些交接的醫生便無法參與診所的出診。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工作? 在溝通上,中醫與AI工程師分屬兩個跨界領域,存在語言壁壘。工程師不懂中醫,醫生們也不懂編程。為確保工程師能夠理解疾病,郭志挺團隊花費了兩年多時間攻克溝通難題,才將疾病描述轉化為代碼輸入系統。 ![]() 時間和熱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如今,郭志挺團隊對中醫眼診AI的研究已經走了6年。目前,已累計導入近7萬份臨床案例,他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工程師團隊,AI分析眼診的精準度也從最初的50%提升至80%,隨著數據和真實案例的不斷增多,這群90后團隊更加堅信在AI的助力下中醫定能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 郭志挺團隊合照 醫館界:您怎么看待 AI 崛起和青年中醫成長之間的關系?您說 AI 是中醫人的助手,您認為該如何利用好 AI 助力自身成長呢? 郭志挺:AI的崛起對青年中醫的成長無疑是極大的助力,它永遠會是中醫人的好幫手。這就像學英語需要語言環境,很多人因缺乏環境而學得吃力,AI能為青年中醫創造類似“老中醫在側”的環境,幫助他們從多角度、多層面剖析疾病的病因病機,讓他們對疾病的理解更立體。 如何利用好AI助力自身成長,關鍵在于借助AI中大量的疾病解釋,這些解釋能幫助青年大夫清晰了解疾病的起源、發展過程以及用什么藥可以治愈疾病,讓治療過程就像看電影一樣直觀明了,從而讓青年中醫在實踐中更快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