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曾兩度成為奧運會的東道主,分別是08年北京奧運與22年北京冬奧。兩場盛會不僅積極推動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還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在過去14年內的發展成就。然而當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開啟2036年奧運會主權競選時,中國卻選擇默默退出競爭,持觀望態度坐視。 如此風輕云淡的表態令西方媒體感到詫異,他們百思費解,一個昔日瘋狂參加競選,哪怕擠破頭也要贏得奧運主辦權的國家,為何如今申奧都懶得再看一眼。 其實答案就藏在中國近二十年的發展內。當中國多項產業躋身世界一流,文化輸出直達全球,國防建設令西方仰望時,我們已無需再通過奧運會證明自己。 了解中國為什么不再參加奧運會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08年奧運會為我們帶來了什么。08年奧運累計創造了43項世界新紀錄和132項奧運會新紀錄,期間有87個國家地區分別贏得不同級別的獎牌。 而我國則以斬獲51枚金牌的壯舉榮登榜首,成為當時奧運112年悠久歷史上,第一個金牌登頂的亞洲國家。毫無疑問,無論以現在還是過去的眼光來看,這都是一場令人震撼的國際運動會。 08奧運是中國樹立國際形象的關鍵節點,它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成為國際大國的契機。而在此之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實則相當有限。 在多數西方人看來,中國的綜合實力實則與印度旗鼓相當,我們也從未贏得過國際社會的真正尊重和關注。但在奧運會之后,不少西方人意識到,在遙遠的東方大陸,有一個潛力無限的文化古國,正如同蓬勃朝陽般緩緩升起。 對于國家意識而言,在上世紀長達數十年的歷史時期內,集體意識一直是我國奉行的主流。08奧運也同樣如此,注重所有人民團結一致,將集體主義發揮到極致。 但在此之后,秉性集體二字的中國人,開始注重從更高層次審視國家和世界,個人意識逐漸受到重視,民主決策制度也更為健全。有一位網友的評價很好的總結了這段進程——08奧運是中國集體意志的釋放,此后我們全面轉入了個人意志發展的新時期。 奧運會結束后,北京奧組委長吁一氣,感慨辦了一次奧運后,無論做什么都不再怯場了。于是我們開始嘗試承辦青奧、大運、亞運、世博等更多賽事。在周邊地區的外交活動中也回歸到主導地位,建立了更多密切雙邊關系。涉及南海、釣魚島問題上的態度也表現的更為強硬,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得益于08奧運提供的隱形價值。 那么中國為何現在不在承辦奧運了呢?其實不止是奧運會,我們在多個國際體育盛會申辦上都表現出了較為淡漠的態度。2022年國家體育總局表示放棄女足亞洲杯舉辦權競爭,同時將2023年男足亞洲杯進行異地舉辦。 過去幾年內,中國幾乎放棄了亞洲范圍所有體育賽事的申辦權,并且還拒絕了國際奧委會關于2024、2028兩屆夏奧會的承辦邀請。 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分為兩方面分析就是影響力的提升+現實綜合因素。從影響力方面來看,如今的中國貴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工業強國,自身國際地位本就舉足輕重、無可撼動。六代機研發和航母建設進度,更直接彰顯了中國國防的強健實力。在這種背景下,試圖通過舉辦奧運來提升國際形象,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從上世紀80年代至2023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速為8.9%,遠超3%的世界同期水平。我國也已經連續15年穩坐世界第一制造國寶座,早在2013年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強度就超過了日本和歐盟平均水平。在載人航天、雜交水稻、衛星導航、量子科學、民航客機、新能源光伏等多行業的協同進步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早已位居世界尖端。 反觀奧運會,近些年卻盡顯“邊際效益遞減”頹勢。比如日本曾靠1964年東京奧運會迅速崛起,成為亞洲經濟的門面。但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卻收割了一片差評,甚至被外界給予了“冷清”的評價。這意味著奧運會的影響力早已大不如前,它所發揮的效果與舉辦國具體所處的階段和需求密切相關。 巴黎奧運會落幕后,中國金牌數與美國并列榜首,美國哈佛教授艾利森立刻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與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的文章。 他認為,透過本次奧運會,中美兩國幾乎已經平起平坐,未來二者之間的全球競爭關系將會日益加劇。文中還詳述了關于中國改寫亞太地區軍事格局、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方方面面,令美國在全球領導地位上壓力山大、坐立難安。 經濟層面,我國舉辦08奧運會累計投資高達3000億人民幣,建設了鳥巢與水立方等世界知名場館。盡管這些場館保留至今,仍發揮著促進旅游業的積極作用,但它們每年的維護成本同樣不菲。 再比如東京奧運會,舉辦成本為280億美元,其中僅主場館和奧運村建設成本就高達20億美元。因疫情因素影響,奧運會賽事被迫推遲一年,造成維護費用飆升至28億美元。但最終舉辦效果卻不盡人意,門票遇冷、贊助商撤資、旅游業數據也令人大失所望。賽后經過統計,東京奧運會累計虧損或將達到210億美元。 過去多屆奧運會都曾陷入到財政赤字的困境中,《中國青年報》不久前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76%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與其費盡心思申辦奧運,不如靜下心來去認真改善下社區養老的食堂來的實在。 豆瓣也曾發起過投票:如果一份資金在申辦奧運和改造老舊小區中來選,你會如何投資?結果94%的人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 ![]() 在就業光景較為慘淡的現狀下,不少中國的觀點都變得更為務實。一名北京應屆畢業生的起薪跌破了6000元,同時一座國家體育場每天的維護費用就足以支付300名應屆生的薪資。 當谷愛凌驍勇奪冠時,抖音的熱搜榜首話題卻是“冠軍同款韭菜盒”,來到跳水冠軍全紅嬋的故鄉邁合村,村民們集體發聲提問:跳水館能否改成水產市場? ![]() 眼下的中國公眾,對于舉辦盛大體育賽事的興趣并不濃郁,他們反倒希望國家轉移這份資源用于社會建設。這份道理對于如今的中國來說同樣適用,與其申辦奧運,不如通過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開展合作,展現大國擔當。亦或者通過科技創新,改變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這些成就對于申辦奧運而言,都更具挑戰與價值。 ![]() 1979年中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后,次年便參加了美國冬奧會,并于1984年在洛杉磯贏得了15塊金牌,徹底點燃了10億人民的體育熱情。1990年,國家體委在鄧小平的授意下萌生了申辦奧運的想法,并于1991年正式成立北京奧申委,開啟了漫長的申辦之旅。 當國家喊出“給北京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跡”的口號時,西方媒體集體拋出了有關人權、環保、動物保護之類的各種問題進行攻擊。 ![]() 他們從意識形態出發,將北京申奧抹黑為一個政治事件,為此美國國會甚至通過決議進行反對。在西方媒體占據主流話語權的年代,中國人只能被動承受這份近似侮辱的冤屈。 ![]() 一直到1998年,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大號勢頭以及國際威望明顯提升的情況下,才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權。而我們也通過這次機會,向世界展現了日新月異的中國。只是回顧過去三十載,中國人民走過的征程何其漫長和坎坷,令人百感交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