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象級爆劇往往會建立和傳播自己的語言體系。當年看了《甄嬛傳》,人人成了“本宮”“小主”。如今因為《生萬物》,大家又滿口“俺俺俺”了。 從百年前的魯南農村抵達互聯網的流行前線,只需一部愛奇藝熱度破萬、電視臺收視破3、全平臺話題熱度登頂、甚至帶動愛奇藝App下載量飆升的爆劇。毫無疑問,《生萬物》已經成為近年最成功的農村題材劇,而人們還在熱烈預測著其能否問鼎年度“劇王”。 ![]() “劇王”每年都會誕生,在硬糖君看來更重要的是:《生萬物》的內容質量及其喚起的觀劇熱情,證明了長劇再次回歸到國劇傳統的脈絡上來,回到那個由《大宅門》《闖關東》們奠定的國劇范式和審美習慣,證明了觀眾需要的并非盲目的快節奏、強情緒,而正是這樣自然而克制、真實有細節的藝術力量。 在精神脈絡上,《生萬物》也久違地回到了土地之上,回到了鄉土中國的一粥一飯、碌碌眾生的怕與愛。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有多少人被“試春氣”的一幕震撼到淚目。雖然都市化進程早已極大改變了人們對土地的認知,城市里的年輕觀眾更大多“五谷不分”,但只要給大家一個引子,那種骨血基因里對土地的眷戀就能被喚醒。 毫無疑問,《生萬物》就是這樣一個引子。 時代群像,中式“百年孤獨” ![]() 《生萬物》改編自人民文學獎獲獎小說《繾綣與決絕》,圍繞魯南農村土地變遷講述了普通農民在時代浪潮中的命運跌宕與精神覺醒。 其中鄉紳、地主、自耕農、佃戶、貧農等形象各自鋪陳,由此展開傳統農耕社會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三個家族兩代人的興衰史,儼然“鄉土中國版《百年孤獨》”。 倪大紅飾演的地主寧學祥是村中首富,堪稱“東方葛朗臺”。在女兒繡繡被土匪綁票后,寧舍閨女不舍地的做法,遭到了家里的不理解以及村里人的非議。那種對土地病態的占有,說明他是舊社會的代言人。咱就是說,誰家700畝的地主還盯著孩子拉屎好第一時間撿糞? ![]() 林永健飾演的封二則是自耕農,各種摳門算計都為滿足“湊足二十畝”的小目標,反映的是耕者有其田的樸素追求。他在繡繡被綁后上寧家買地、繡繡歸來后上寧家求親的“撿漏”行為,經常讓人忍俊不禁,喜劇效果不亞于經典小品。 《生萬物》的女性形象更為豐富動人,從繡繡娘、大腳娘、費左氏再到繡繡、蘇蘇、銀子,涵蓋了各個年齡、階層、秉性。 繡繡的母親疼愛孩子卻也順從封建父權,在左右為難中自責自苦最終撒手人寰。去世戲讓觀眾深受觸動,整場喪禮更是前幾集的高潮。 ![]() 費左氏是封建禮教的殉道者,她一生的追求就是守住寧家的香火和家業,像一把鎖,既鎖住了自己,也鎖住了旁人。必須指出,在演大戶人家寡婦這條賽道上,秦海璐已然一騎絕塵。那種心懷不忍又被內在枷鎖壓迫變得鐵面無情的情緒變化,實在讓人對她愛恨交織。 寧繡繡前期的形象完成了從地主千金到自耕農的轉變,父親的貪財讓她徹底與寧家決裂,嫁給封家后開始接觸真正的農耕知識,愛上了大腳也融入了平凡的生活方式。 蘇蘇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者,她尚在少女的懵懂之中,就被迫陷入了父親與費左氏的算計里。當她再次回到寧家,卻發現自己已然是局外人。前日還是承歡膝下的小丫頭,今天已成費家的少奶奶。 這些林林總總的角色構成了舊農村的微觀宇宙,地主、佃農、馬子、傳統女性、新女性、新青年在宗法社會里各自掙扎,并與這片土地發生各種奇異聯結。 個體選擇,跨越時空的共鳴 ![]() 《生萬物》的開篇時間點,幾乎與當下隔了一個世紀。但如果將其視為時代洪流下的個體選擇,就不難理解其何以引發年輕觀眾的強烈共鳴。這種共鳴無關具體的土地歸屬、社會制度和風土人情,只關乎人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寧繡繡前期的“紅衣斷親”和“繡繡哭墳”是兩大名場面。表面上她是憤懣父親愛財如命,內核則是她與傳統父權的徹底決裂。在馬子窩孤獨的十幾個時辰里,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父親若救她,她就是個大戶人家的少奶奶。若不救她,她就是被唾沫星子淹死的“被壞了身子的女人”。 ![]() “她是那種能把任何日子都過出花兒的孩子。”繡繡母親對封大腳的囑托,確實在女兒的人生路上得到應驗。人無法抵御命運的捉弄,但仍要打好手里的那副牌。跟公公學種地,跟婆婆學做家務編蓑衣,就連燒火也能保持“火旺的同時省柴火”。 封大腳對繡繡熾熱純粹的愛,是《生萬物》對愛情的點睛之筆。他勇闖馬子窩救繡繡,在繡繡被拋棄時主動迎娶并大張旗鼓向村里宣告,父親逼迫繡繡回娘家要彩禮也被大腳懟了回去。“我的媳婦兒我自己疼”,放到今天,歐豪的大腳高低也是一款給夠情緒價值的土直小狗、糙漢文學。 ![]() 若缺乏對舊式愛情的概念,看《生萬物》里的純愛封大腳一定是最佳代餐。他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扶持,共同為未來努力的“盼頭”,不就是當代網友經常探討的親密關系內核。 當然,《生萬物》里既有繡繡的勇敢蛻變,也有費左氏、費文典、寧學祥那樣的抱殘守缺。費文典作為接受新學的知識分子,一邊高喊破除舊制度,一邊卻屈從舊道德最終放棄繡繡。“知識分子的軟弱性”真不是隨便說說。 費左氏自己明明深受包辦婚姻的困苦,卻為了所謂費家香火給文典、蘇蘇下藥。人人都夸慈悲心腸的費家大奶奶,已經成為觀眾最關心其行動邏輯與最終結局的對象。 ![]() 時代中的人物,就像水池里的綠藻,不能割裂來看。盡管在農村,舊的制度還在吃人,但杜先生意味著改變的力量。當大家有意無意地談起北伐,他們的喜怒哀樂掙扎妥協,也無疑有了某種時代性和宿命感。 國劇回歸,屹立于土地之上 ![]() 今天的觀眾看到《生萬物》里各家各戶認認真真畫谷倉,會被那種儀式感深深震撼。土地在劇中超越了物理空間或生產資料,升華為文化基因和精神原鄉。它再次溯源了,我們為什么愛著腳下的土地,又為什么經常熱淚盈眶。 劇中的農事既是貼地復原的,又充滿中式哲學意涵。“打春牛”,念誦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土地信仰中的辯證觀,有一就有二,人們將借土地生生不息。“試春氣”、“踅谷倉”等習俗,則展現了農耕社會循環時間觀。一年一度,按節施為,不違天時,乃得人和。 ![]() 現代化和城市化的一大弊端,是抹去了傳統社會的儀式。過去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大家結個婚說的套話、擺的酒席、玩的游戲都不一樣。現在甭管中式婚禮還是西式婚禮,基本都有點“網紅風”。 這就不難理解繡繡娘的葬禮為何引發群眾熱議:“出殯這里真的很山東”、“中間攔住她是什么意思誰跟我科普下”、“沒結婚的時候認為這些是糟粕,現在年齡大了反而感覺有些儀式還是蠻好的”…… 農村與農事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但幾乎很少感受到其中有令人震撼的美。如果說《生萬物》的很多優點都有經典國劇的影子,比如故事娓娓道來、充滿細節鋪墊、不吝筆墨塑造群像、人物命運傳奇而動機可信,在審美上則又更精巧、精進一層。 ![]() 近兩年的劇集場景,硬糖君印象最深的是兩場雪。一場是《我是刑警》,一場便是《生萬物》。貫穿繡繡婚禮前后的雪景,是時代風貌和人物命運最深沉的背景。通過對這片土地的觀察和呈現,《生萬物》已經拋出了自己的寓言:土地就是歷史的胎盤,制度則是時代的凍土。同一片土地,有人從中新生,也有人被掩埋。 而這當然離不開在山東臨沂、日照及吉林白山實景搭建的占地200畝的“天牛廟村”,且依節氣規律分季拍攝;離不開繡繡大婚的嫁衣,紋樣都是參考了民國縣志,大腳的破棉襖是從老鄉家收購的舊衣改造;離不開方言和人物的特別動作設計,《生萬物》直播時楊冪就跟大家分享,林永健老師的很多臺詞都是自己設計,雖為原劇本所無,卻讓封二的形象更加突出。 ![]()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當鏡頭略過層層麥浪,我們看到得不僅是齊魯大地的跌宕變遷,更是一場國劇的尋根之旅。縱使命運的枷鎖如同寒冬凜冽,人性的抗爭和溫暖終將像希望的麥苗一樣沖突冰層,完成“向下生根,向上生長”的生命輪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