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晉行唐草”,意思是兩晉的行書登峰造極,而唐代的草書則是“萬世楷模”,特別是張旭、懷素兩位“草圣”,已經把這一字體寫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不過,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一部法帖,真正讓人明白了什么叫“高手在民間”“人外有人”,它就是“敦煌三寶”。 ![]() “敦煌三寶”是學術界對它的稱呼,由于尺幅長、字數多、草法精、保存好,堪稱“國寶”,故而得名。“敦煌三寶”由三件作品構成,分別是《因明入正理論略抄》《因明入正理論后疏》和《妙法蓮華經》。 ![]() 此作出自唐高宗、武則天御用書家之手,它們共有四大珍貴之處:其一是字數極多,《因明入正理論略抄》總計12478字,《因明入正理論后疏》一共13364字,《草書妙法蓮華》超過5000字,三卷合計近3萬字,總長度超過20米,幾乎囊括了日常所有漢字。 ![]() 其二是保存極為完好,由于深藏洞中,遠離戰火、自然侵蝕,所以被發現時幾乎沒有缺損,字跡清晰、筆路細膩,僅有紙張泛黃,唐人古雅大氣的韻致溢出紙面,這個比臨摹摹本、拓本要好得多。 ![]() 其三,“敦煌三寶”來歷清晰,張旭、懷素的字雖然經典,但多為偽作,且不適合初學者臨摹,而這三部法帖以章草、行草寫就,不論是初學草書還是提升草法,都大有裨益,不僅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則,而且“碑不如帖,帖不如稿”,其用筆的自然程度也遠勝諸帖。 ![]() 其四,“敦煌三寶”出自宮廷經生之手,他們經過了系統訓練,臨摹過宮內真跡,熟悉索靖、“二王”、智永、虞世南諸家法度,筆筆有來處,同時為了兼顧抄寫速度,減省了過于復雜累贅的處理,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 ![]() 唐代以后,隨著古人真跡的流失與“尚意書風”的盛行,晉唐草法幾乎失傳,殘存下來的也別后人修改,失去了“原汁原味”,而“敦煌三寶”堪稱晉唐草法的“寶庫”,如果能把它臨摹通透,便能“直入魏晉”了。 ![]() 啟功曾盛贊“抄經生”的字勝在真實、精準與氣韻莊嚴脫俗:“結體精嚴,點畫飛動,有血有肉,轉側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歐、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諸名家,并無遜色”正是這些“無名高人”,將早已失傳的筆法延續了下來。 ![]()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將“敦煌三寶”買走,至今存于巴黎國立圖書館,令人扼腕嘆息,如今,“敦煌三寶”拍賣估值已達11位數。 ![]() 而今,我們將“敦煌三寶”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