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用藥之經驗,摘出以供大家參考 1:小孩能吃,不能長肌肉者,健脾胃藥中要加入雞內金,張錫純說:是脾里的血管不通,所以營養吸收不好,雞內金能消食散積化瘀,張錫純說它是一味良藥 2:補胃氣,人參比黨參要好,為何今人都用黨參?人參在醫院不給報銷,這是其一,其二就是人參比黨參貴多了 3:在補氣中,除了需要升提以外,人參補氣比黃芪好用,而且沒有副作用,但為何以前醫家都用黃芪?就知是以前窮人多富人少呀,加上以前人參沒有種植,價格多高呀 4:茯神和茯苓是同一種藥材,茯苓是心,茯神是靠近皮部分,所以一樣可以利水,說茯神偏于安神,但不能說茯神就不利水呀 5:氣行則血行,氣不行則血就瘀,所以血流不動,不一定要活血,補氣就可以活血呀,比如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等,就是通過補氣而活血,并且沒有頭暈之弊端, 今人自作聰明,不看前人書籍,動不動就加活血藥,比如遇心慌心悸者,結果病沒有治好,病情反而更壞,卻不知人虛不能動氣血呀 6:人虛不能動氣血,意思就是,人虛勞時,要考慮多補益,你盡管去補,身體自然日漸日好,這就是內經虛則補之之理,虛就要補,不能散不能泄,更不能動氣血呀,一動就更虛 7:附子不是治什么病,也不是指什么病可以用附子,這都是理解錯了,如久戰之士兵,早就疲乏,哪有勇氣作戰?所以用附子,就等于是鼓舞士氣,有了士氣,才有戰下去的可能, 久戰之士兵,就如同這久病之人,吃不吃藥都看不到好的希望,還怎么吃藥治病?所以加上附子,人的精神上來了,才能有痊愈的信心 8:如陽虛的心臟病患者,或者風濕性心臟病,本來就是陽虛,你不刺激其心臟,心臟搏動不能加強的話,水濕怎么排出?所以必要加桂枝,附子呀,附子能溫腎陽,桂枝溫心陽, 心腎得溫,陽氣得補,人想要干點事情了,想活動活動了,這病有不愈之理?所以醫理也是人理,是事物之理呀 9:有一分胃氣,就有一分生機,所以不管你患什么病,首先要保證能吃得下東西,而不能只看到病,要把病毒怎樣,而不管正氣虛實,正氣一虛,人就不想吃飯,命休也 10:什么叫胃氣?就是肚子會餓,人會感覺到饑餓,想吃東西,中醫就叫做有胃氣,所以為了保持胃氣,每頓吃7~8分飽就行,餓一下才健康,餓一下,肚子才會想吃東西,這不就是保持胃氣旺盛的方法嗎? 方中講到中藥,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
來自: TangMouXio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