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畫家被小五十歲妻子卷款跑路的傳聞傳開時,評論區里“看到結局我就放心了”的留言堆得密密麻麻,甚至透著股藏不住的興奮。這興奮哪是幸災樂禍?說到底,是借這樁事,把心里攢了許久的看不慣,痛痛快快倒了出來。 嚴格說起來,婚姻這種事情誰找誰本來是個人的自由,兩情相悅,誰也沒有權利去指指點點。但是,這事兒之所以能勾出這么多情緒,全因它戳中了太多人心里的“不對勁”——不少類似的“老夫少妻”,早沒了“兩情相悅”的純粹,只剩明晃晃的算計和虛榮。 就算這事兒是編的,編故事的人也沒瞎編。多少人見過類似的戲碼?某老板六十歲娶了二十歲的姑娘,轉頭就被分了家產;某教授把遺產都許給年輕學生,最后連病歷本都沒人遞。這些事堆在一塊兒,早讓“老男少妻”這四個字,在不少人心里跟“交易”“算計”綁了魂。所以哪怕傳聞是假的,也戳中了大家的共識:但凡關系里少了真心,多了“各取所需”的精明,就活該有翻車的一天——這興奮里,藏著“果然如此”的印證。 更有意思的是,這興奮對著的,是那些把“老夫少妻”當人生奇跡的人。偏有人覺得年齡差越大,越能彰顯男人的魅力,可這哪是什么奇跡?不過是把“資源”當“魅力”、把“僥幸”當“本事”的自欺欺人。一個老男人若沒名沒利沒資源,只剩滿臉皺紋和一把老骨頭,所謂“魅力”怕不是連句“您慢走”都換不來。可一旦裹上“成功人士”的殼子,有票子有位子,哪怕說句“今天天氣不錯”,都有人湊上來夸“有見地”——這哪是被男人的魅力吸引,分明是被他身后的好處勾著。人們看夠了這種虛頭巴腦的顯擺,如今見著“翻車”,自然覺得那層“魅力”的假殼碎得解氣。 那些栽進去的中年男人,尤其容易讓人想起“自作自受”四個字。到了半截身子入土的年紀,突然覺得“虧了”:年輕時跟老婆攢家業,日子過順了,倒嫌身邊人不夠新鮮,眼里只盯著年輕姑娘的笑臉,以為那是自己“魅力不減”的證明。于是狠下心拆了家,拋了共苦的人,捧著錢和名聲去換“第二春”。開頭確實風光,手挽著年輕的,聽著旁人“有本事”的起哄,愣是把交易當愛情,把虛榮當幸福。 可這風光脆得很,那看似嬌俏的“年輕姑娘”,說穿了,或許就是殺豬盤里最鋒利的刀。刀鞘是笑臉,是“哥哥你辛苦”“只有我懂你”的軟話;刀刃是算計,是句句往軟肋戳的試探,是步步引著掏家底的布局。等老得動不了、錢也花得差不多了,當初的笑臉成了冷臉,“春”說散就散。就像傳聞里的老畫家,哪怕故事是編的,那結局也戳中了現實:當初把“年齡差當勛章”,最后難免把“狼狽當結局”。人們的興奮,也藏著對這種“糊涂”的嘲諷——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偏去撿燒手的火,落得這般境地,怨不得旁人。 所以這興奮,跟傳聞真假沒關系。它不過是個話引子,把人們對“資源換青春”的反感、對“虛情假意”的鄙夷,都勾了出來。就像茶館里擺龍門陣,沒人管故事是真是假,只要說得解氣、聽得痛快就行。畢竟比起傳聞本身,人們更想借它照照那些藏在“風光”里的荒唐——你敢把感情當生意做,敢把毀家當尋春,就別怪大家看著你“生意黃、春夢破”時,忍不住覺得“該”。 這興奮里的心思,比傳聞本身,實在真實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