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指節熱“ 手指關節皮膚增厚、紅腫。有哪些中藥擅長清理皮質纖維瘤、清理皮下濕熱 答: 一、擅長清理皮下濕熱的中藥 此類藥物以清熱利濕為主,適用于濕熱引起的關節紅腫、皮膚黏膩、瘙癢等癥: 黃柏: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其擅長清下焦濕熱。應用:可緩解濕熱導致的關節紅腫、皮膚增厚(常與蒼術配伍,即二妙散)。 蒼術: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能增強祛濕之力,兼顧脾胃(濕邪之源)。應用:與黃柏搭配,專治濕熱下注引起的肢體腫痛、皮膚瘙癢。 薏苡仁:功效: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性溫和,能清利關節濕熱。應用:適合濕熱阻絡導致的關節腫脹、活動不利(可煮粥或入湯劑)。 茯苓(及茯苓皮):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皮偏于走肌表,清皮膚濕邪。應用:用于濕熱引起的皮膚腫脹、滲出(常與澤瀉、車前子配伍)。 苦參: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對濕熱所致的皮膚增厚、瘙癢效果顯著。應用:可內服或外洗,輔助緩解皮膚濕熱證。 二、擅長化痰散結、針對 “痰核 / 纖維瘤” 的中藥 此類藥物以化痰、散結、活血為主,適用于痰濕瘀阻形成的皮下結節、纖維瘤等: 夏枯草:功效:清肝瀉火、散結消腫,善治痰火郁結所致的結節、腫塊。應用:常用于皮下良性結節(如纖維瘤)、淋巴結腫大等(可配伍浙貝母)。 浙貝母:功效:清熱化痰、散結消癰,能軟堅散結,針對痰熱凝聚的腫塊。應用:與夏枯草、生牡蠣配伍,增強化痰散結之力,適合纖維瘤屬痰熱證者。 三棱、莪術:功效: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二者配伍能活血化瘀、消散瘀結,針對瘀血型結節。應用:適用于纖維瘤質地較硬、病程較長(需配伍健脾藥,避免傷正氣)。 白芥子:功效: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能化解深部痰濕凝結。應用:對痰濕阻滯引起的皮下結節(如纖維瘤)有溫化消散作用(常與半夏配伍)。 生牡蠣:功效: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為軟堅散結之要藥。應用:與玄參、貝母組成 “消瘰丸”,可輔助消散皮下結節、纖維瘤。 三、辨證加減 若濕熱明顯(紅腫、灼熱):以黃柏、蒼術、薏苡仁為基礎,加連翹、梔子清熱。 若結節堅硬(纖維瘤明顯):以夏枯草、浙貝母、三棱為核心,加當歸、赤芍活血。 若脾虛濕重(乏力、舌苔厚膩):加白術、黨參健脾,兼顧祛濕之本。 問、推薦一些治療皮質纖維瘤的中藥方劑: 答:在中醫理論中,皮質纖維瘤多歸為 “痰核”“肉瘤” 范疇,常與痰濕凝聚、氣血瘀滯相關,治療以化痰散結、活血行氣、清熱利濕為核心。以下是針對不同證型的常用中藥方劑,需根據具體辨證選用: 一、痰熱郁結證(常見皮下結節,伴紅腫、灼熱感) 主癥:皮下結節(纖維瘤)質地偏軟,可能伴局部輕微紅腫、灼熱,或有口干、口苦、舌苔黃膩等。 1. 夏枯草浙貝湯(經驗方) 組成:夏枯草 15g、浙貝母 12g、生牡蠣(先煎)30g、連翹 10g、梔子 10g、赤芍 10g、茯苓 12g、生甘草 6g。 功效:清熱化痰、軟堅散結,適用于痰熱凝聚所致的皮下結節,兼能清利濕熱。 2. 消瘰丸加減(出自《醫學心悟》) 組成:玄參 15g、浙貝母 12g、生牡蠣(先煎)30g、夏枯草 15g、黃芩 10g、苦參 10g、丹皮 10g。 功效:滋陰降火、化痰散結,原治瘰疬(淋巴結結核),現拓展用于痰熱型纖維瘤,尤其適合伴陰虛內熱者(如手足心熱)。 二、痰濕瘀阻證(結節質地較硬,無明顯紅腫) 主癥:皮下結節質地偏硬,推之可動或固定,無明顯灼熱感,可能伴肢體沉重、舌苔白膩、脈滑。 1. 二陳湯合三棱莪術湯(加減方) 組成:半夏 10g、陳皮 10g、茯苓 15g、三棱 10g、莪術 10g、白芥子 10g、生牡蠣(先煎)30g、白術 12g、生姜 3 片。 功效:燥濕化痰、行氣活血、軟堅散結,適用于痰濕夾瘀所致的纖維瘤,兼顧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2. 海藻玉壺湯(出自《外科正宗》) 組成:海藻 15g、昆布 15g、海帶 15g、半夏 10g、陳皮 10g、青皮 6g、連翹 10g、當歸 12g、川芎 10g、獨活 6g。 功效:化痰軟堅、活血祛瘀,原治癭瘤(甲狀腺結節),現常用于多種皮下良性結節(如纖維瘤),尤其適合痰濕與瘀血互結者。 三、濕熱蘊結證(結節伴皮膚增厚、紅腫,或有瘙癢) 主癥:皮下結節周圍皮膚增厚、紅腫,可能伴瘙癢、滲液,或關節腫痛,舌苔黃膩、脈滑數。 1. 二妙散合消瘤丸(加減方) 組成:黃柏 10g、蒼術 10g、薏苡仁 30g、夏枯草 15g、浙貝母 12g、生牡蠣(先煎)30g、苦參 10g、車前子(包煎)10g。 功效:清熱燥濕、散結消腫,適用于濕熱明顯的纖維瘤,兼顧清利皮膚及關節濕熱(如 “指節熱” 表現可加秦艽、桑枝)。 2. 龍膽瀉肝湯加減(出自《醫方集解》) 組成:龍膽草 6g、梔子 10g、黃芩 10g、澤瀉 10g、車前子(包煎)10g、當歸 10g、夏枯草 15g、生牡蠣(先煎)30g。 功效:清瀉肝膽濕熱、兼以散結,適用于濕熱下注或肝經濕熱所致的皮下結節,伴口苦、煩躁、皮膚紅癢者。 【補: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治陰囊腫痛、滲水濕疹、癢瘡。 組方:龍膽草6克,梔子10克,柴胡10克,車前子15克(包),生地10克,澤瀉10克,木通6克,當歸10克,黃柏10克,丹皮10克,薏仁15克,土茯苓20克,橘核15克,荔核10克,萆薢10克,苦參10克,白鮮皮10克,甘草6克。15劑,水煎服。。20劑,水煎服。病愈。】
麻黃辛溫解表,開泄腠理,讓郁熱有外透之機;連翹清熱解毒,消散皮膚紅腫熱痛;赤小豆利水滲濕,幫助體內濕熱從小便排出。三藥合用,既能透表散邪,又能清里化濕,使邪有出路,皮膚自然恢復清爽。 針對不同證型,臨床需靈活加減。若風熱偏重,疹色鮮紅、灼熱明顯,可加金銀花、薄荷增強清熱透表之力;若濕熱較重,皮膚滲液多、糜爛結痂,則加蒼術、黃柏加強燥濕效果。若瘙癢劇烈,難以入眠,可配伍白鮮皮、地膚子祛風止癢。對于慢性反復發作者,常加入當歸、丹參養血活血,兼顧“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土茯苓 重用50G 清皮下濕熱。苦參重用至40-60G才顯效。 地榆:地榆是寒涼的,最擅長清熱,燥濕。還有斂瘡之性。所謂斂瘡就是說,皮膚長了瘡疹以后,不小心潰爛了,地榆可以讓瘡口收斂,讓潰爛的部分快速長回來。地榆除了能治療濕疹,還有以下三大妙用:第一,治療燒燙傷。第二,它能止血,吐血、便血、女性崩漏等等都可以用它來治。《圣惠方》記載,說有一婦人,月經量特別大,過了經期,經血依然止不住,顏色又紅赤紅赤的,色紅說明有熱,這就是血熱妄行,地榆苦寒,味酸澀,苦寒可以清熱,酸澀可以把妄行的血液收住。這個時候,可以用地榆30克,水醋各半,一塊熬煮,煮好以后去掉藥渣,就喝那個湯。同樣的辦法還能治療吐血。第三,它還能治慢性胃炎。地榆這味藥,它是內外兼修的,身體表面的灼傷出血可以治,身體內部的胃粘膜出血也可以治。方法是取炒地榆50克,加生姜3片,蜂蜜20克,水煎后,分三次服下。這是石恩駿老先生的經驗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