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關于社保的話題,被大家熱議。 根據相關法律、政策,企業不給打工人繳納社保,行不通了,就是打工人自愿放棄社保,也不行。 不得不承認,時代在進步,也許不久的將來,會全民社保,個個晚年有保障。 但有一批人,他們已經五六十歲了,也打工大半生,還沒有繳納養老保險的資格了,生活也困難,又何去何從呢? 這一批人,就是第一批進城的普通的農民工。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還在為生計發愁。 01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人種地,城里人上班,農村和城市的界線很明顯。 八九十年代開始,陸續有農民進城務工,他們沒有文憑,也沒有技術,只能在工地干活?;蛘咴谀彻S做保安保潔,搬運工等。 當初到城里,也沒有想以后怎么辦,只是有一份收入,比種地好一點,就夠了。 還有,打工的地方是不固定的,也許幾個月在上海,幾個月在廣州?;蛘咴谕蛔抢铮刀缔D轉在不同的工地。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010年,農民工都沒有很強烈的社保意識,時代也沒有給予配套的政策。 人在城里,身份是農民,也讓農民工和城里的職工,城鎮戶口的普通人,不太一樣。 城里人,在早些年通過補繳養老保險等方式,也享受到了退休的好處。 再后來,也沒有了職工養老保險補繳的政策,而是提前繳納十五年,然后在五十歲、五十五或者六十歲退休。
我們羅列一下,為什么第一代農民工,沒有退休。 第一,參保制度限制。農民要參與職工養老保險,在當年是沒有政策的。工地打工,也沒有配套的政策,讓每一個人都有養老保險。 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制度,也是后來才有。 第二,養老保險的認識有限。第一批到城里的農民,不知道什么是養老保險。他們的骨子里,還是想著“養兒防老”。小農意識是很強的。 畢竟,祖輩都是這樣養老,到了自己這里,也應該是這樣的。 第三,手里的錢,并不是很多。每個月干活的錢,不是很多。還是優先考慮到子女讀書,家里蓋房子等。 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一個農民工的收入,可能還不夠子女的學業費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50歲以上的農民工比例,從2014年的17.1%,上升到2022年的29.2%。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第一代農民工,六十多歲了,或者臨近六十歲,還不能休息。養老的問題,也只能靠自己多一點點儲蓄。 02 我們僅僅說困難,卻不找解困的方法,這是不對的。
誰都不要“等靠要”,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尋找最佳的養老方法。 其一,在自己沒有滿六十歲的前提下,建議繳納最高檔次的農保。一次性補繳的政策,很多地方都有。 別看一次性繳納八九萬,但是每個月有八九百,以后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養老的基本生活費是夠了。這比要子女派贍養費,還是好很多,起碼不看臉色吧。 現在的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車貸,工作也不一定穩定。贍養父母的壓力是很大的。老人自己每月固定有收入,也算幫助到子女了。 其二,已經六十多的農民工,能干幾年,也能有一定的積蓄,可以緩解養老的壓力。 干體力活,肯定是越來越困難。建議去干一點技術活。 別以為自己什么都學不會,其實很多小技能,很容易上手。一技傍身,一生無憂。 比方說,學會做燒烤,然后在學校門口,熱鬧的街頭,擺一個燒烤攤。 還比方說,學會剪頭,在城里擺個攤,就算幾塊錢一次,一個月的收入也不低。 花幾個月時間,掌握一門技術,在身體變老的時候,可以多撐一些賺錢的歲月。 其三,一家人合力去做點什么,老人作為子女創業的后盾。這樣子女增收了,老人的生活費用,也不愁。 比方說,子女開店,老人做服務;子女開工廠,老人幫忙看倉庫。 其四,轉型成新農人,充分利用農村的資源。 城里確實留不住了,就去老家。能夠種地,也能減少日常開銷。 另外,可以養雞養鴨,學會直播帶貨等。農村的東西,能夠很順利地賣出去,收入也是可以的。 積極向地方產業大戶學習,或者搭他們的銷售順風車,做養殖種植,也可以有不錯的收入。 03 當初去城里打工,也沒有想到,時代發展那么快,養兒防老的能力越來越弱,退休的好處越來越明顯。 錯過了時代的風口,不要總是唉聲嘆氣。還是積極面對現實,改變可以改變的,接納無法改變的。 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一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誰都沒有辦法和時代對抗。 第一代農民工,也許自己吃盡苦頭了,但是為子女創造了很多的學習、謀業條件,也不錯了。很多人還為子女在城里買了房子。 多少底層的農民工,托舉了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倍感欣慰。 人生路漫漫,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去尋找晚年的路,總是有路可走的。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