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封建傳統,兒子才是傳后人,家業是要留給兒子的。 如果家里沒有兒子,那就把侄兒過繼,當成兒子來養。比方說,北宋司馬光,就過繼了侄兒司馬康。 一些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家庭,一旦女兒出嫁了,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娘家父母過世了,親戚們就對其家庭財產虎視眈眈。 有的村落里,由族長安排,把其家庭財產變賣,阻止村里人吃吃喝喝,全部耗盡。或者是娘家的伯父、叔叔、侄兒,直接把財產分走。 時過境遷,我們到了新時代,但是“吃絕戶”的念頭,并沒有徹底消除。 尤其是農村,誰家是獨生女,那就被周圍的人欺負。欺負她的人,也許是叔叔伯伯堂哥等,真的讓人心寒。 但是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獨生女家庭,根本不要擔心“吃絕戶”了。 01 我們從法律層面看,獨生女的繼承權,越來越不可動搖。 看《中國婦女》雜志上的一個案例。 25年的五月六日,江蘇無錫惠山區法院審理了一個案件。 本地幸福村的孫芳,是家中獨生女,婚后也沒有遷移戶口。反而是其丈夫張強將戶籍遷入村小組。 她的兒子張天的戶籍也在村里。 村里把土地進行了外包,村里人都因此得到分紅。 按照習俗,村里不讓孫芳一家分紅,因為她是外嫁女。 法院給出的結果,毫無懸念,就是孫芳一家,都可以享受分紅,并且這一結果長期有效。 “兒女都是傳后人”,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具有法律意義的。 越來越多的女人,站出來,把娘家的財產,通過法律手段來獲取。就算誰來爭奪,也無濟于事。 就算女兒已經嫁出去,戶口遷移了,娘家父母擁有的財產,女兒都可以得到。 從家庭具體做法來看,越來越多的獨生女家庭,為女兒留了后路。 在農村,只要女兒的戶口在村里,那么女兒也可以擁有宅基地,并且父母把房屋宅基地,過給女兒。 農村的果園等,但凡有證件的,都可以寫女兒的名字。 一些家庭,在女兒出嫁,或者遷移戶口之前,就辦妥了證件。 在城里,房子是商品,是可以加上女兒的名字的。 很多父母,會給女兒一套婚前的房子。這就說明,女兒出嫁之后,房子也不會給誰拿走。 一些父母在女兒的房子上,又加了一個“居住權證”。也就是說,父母健在,房子就隨都拿不走。 父母過世之后,女兒順理成章,可以得到房子,或者把房子變賣,錢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父母的儲蓄,喪葬費補貼等,毫無疑問是給女兒的。 02 很多人認為,女兒結婚了,有孩子了,孩子跟著丈夫姓。以后家里的一切,不都是孩子的。這不是財產,給了外姓人? 這未必太封建了。孩子是夫妻共同的,姓什么,姓名是什么,不就是一個稱呼,沒有重大意義。 作為新時代的人,連家族都不太在乎了,還在乎什么“外姓”。只要夫妻恩愛,孩子有出息,比什么都好。 再說了,這隔代的事情,幾代之后的事情,誰說得清呢?沒有誰,可以把家財管理萬萬年。
秦始皇擁有的東西,都沒有給子孫了。其他人的東西,不早就灰飛煙滅了。這樣算,誰家都會被“后來人吃絕戶”。 還有一種顧慮,就是夫妻結婚之后,又離婚了,是不是丈夫會套走娘家的東西呢?也多半是無稽之談。 離婚之后,分割的財產,是夫妻的財產,不是雙方父母的財產。 到雙方父母都老去之后,夫妻也一把年紀了,離婚的概率微乎其微。夫妻都五六十歲了,不就湊合一輩子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小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來的,那么就可以得到兩邊父母的財產,不存在誰“吃絕戶”,只能說是“通吃”。 一部分想法很惡毒的男人,確實盯著有財產的獨生女家庭,以為結婚之后,就可以輕松拿到一大筆錢,甚至跨越階層。 男人本身條件很糟糕,女人條件特別好,結婚的概率不高,談對象的時候,就不被看好。女人,也沒有扶貧的打算了。起碼是門當戶對。 萬一被惡毒的男人糾纏了,也結婚了。但是娘家的財產,不可能一股腦地給男人。 03 其實,有兒子的家庭,也存在被吃絕戶的可能。兒子們找不到對象,財產后繼無人。 兒子結婚了,給了彩禮,又買了房子,對創業給予支持。一旦兒子要離婚,女方不也要分走一部分財產。如果這樣看,女方對男方,反而是“吃絕戶”。 所以說,做人不要思維太狹隘了,也不要有什么惡念,男女都是自己的后代,都需要得到父母的愛,社會的保護。 只要兒女的婚姻順順利利的,一直都在,那大家的財產,就一代一代傳下去,帶來共同的幸福。 至于親戚們對只有女兒的家庭虎視眈眈,那也是農村的小農意識而已。 時代變了,風向也變了,獨生女家庭,也過得很好,父母長期經濟負擔小,能夠自己退休;父母也考慮女兒女婿給老人養老的問題,不要什么彩禮,還可以送房子車子。 帶著平常心看世界,看啥都會很順。 只有心靈邋遢的人,看什么都邋遢。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