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后一部經。 佛從兜率內院示現降生至十八歲,為太子階段,主要是感悟生、老、病、死苦。十九歲出家,六年參訪,六年雪山靜坐為修行階段,主要是證悟佛理和示現成佛。三十歲至八十歲之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余會,主要是闡揚佛法與廣度眾生階段。在第三階段里,說《阿含經》等類似動員,說《楞嚴經》等類似發展,說《妙法蓮華經》等類似高潮,說這部經類似總結。對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難得之法。 涅槃之道,空有不住,生死不望,幻化不離,智愚不破,好壞不分,能所不求,真假不辨,凡圣不看,染凈一體,苦樂一樣。安住空性,隨塵亦然。種超脫的境界,即涅槃之道。它包含了十個方面的表述,涉及空有、生死、幻化、智愚、好壞、能所、真假、凡圣、染凈、苦樂等方面。“空有不住”,意味著不執著于事物的空和無,也不執著于事物的有和實。這是一種超越有無對立的境界,讓我們認識到世間萬物皆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生死不望”,指的是不畏懼生死,不拘泥于生命的長短。悟透生死,才能更好地珍惜當下。“幻化不離”,意味著世間萬物皆為幻化,我們要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不被表象所迷惑。“智愚不破”,表示不分別智者和愚者,認為每個人都有其價值。“好壞不分”,即不拘泥于事物的善惡、好壞。事物的好壞往往取決于我們的心態,我們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真假不辨”,指不分別事物的真假,認識到世間萬象皆為假象。“凡圣不看”,表示不分別凡人和圣人,認為每個人都能成為圣人。“染凈一體”,意味著世間萬物皆包含染凈兩個方面,我們要學會接納事物的全部。“苦樂一樣”,表示不分別苦與樂,認為苦樂皆為人生體驗。“安住空性,隨塵亦然”,意味著在空性中安住,隨順世間萬物。這是一種超脫的境界,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我們要超越對立,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放下執著,珍惜當下,尊重他人,寬容待人,不必過分擔憂生死,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被表象所迷惑,找到內心的寧靜,實現人生的超脫。涅槃者,體是寂滅,無為安樂;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般。“涅槃者,體是寂滅”,這里的“涅槃”是佛教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達到了無生無死的最終解脫狀態,而“寂滅”則是指一切煩惱、生死輪回的止息。涅槃的體性是徹底的寂靜和滅盡,是一種超越了一切痛苦和煩惱的狀態。“無為安樂”,這里的“無為”指的是不造作、不努力的自然狀態,而“安樂”則是指在這種狀態下達到的平靜和快樂。涅槃境界中,因為不再受到任何外在事物的束縛,所以能夠自然地享受到無為的安樂。“我心既是真心”,這句話表明在涅槃境界中,個體的心已經擺脫了所有的虛妄和偽裝,回歸到了最真實、最純粹的狀態,即“真心”。“妄想則斷”,由于真心顯露,所有的虛妄分別和貪嗔癡等煩惱自然斷絕。妄想是導致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原因,斷除妄想是達到涅槃的關鍵。“妄想斷故,則具正念”,當妄想被斷除后,心中自然生起正念,即正確、清凈的念想。正念是修行者保持覺醒和覺知的狀態,不受外界干擾。“正念具故,寂照智生”,正念的具備使得寂照智得以生起。寂照智是一種能夠如實觀照一切事物本質的智慧,它既寂靜又能照亮一切。“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寂照智的生起使得修行者能夠徹底洞察和達到法性。法性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性、無常、無我等真理的集合。“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當修行者徹底理解并達到了法性,就能夠實現涅槃,即達到了最終的解脫和圓滿。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涅槃的內涵及其達成過程,涅槃不是一種外在的獲得,而是一種內在的轉變和覺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內觀自省,斷除內心的妄想和執著,培養正念和智慧。涅槃之路是一條自我凈化和提升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和煩惱所困擾,而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的快樂和安寧來自于內心的平靜和清凈。通過修行,我們可以逐漸減少內心的雜念,培養正念,從而更加接近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對生命和宇宙真相的深刻洞察。在追求物質和知識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內心的修養和智慧的提升。只有當我們能夠寂照一切,洞察法性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內心的自由和解脫。涅槃不僅是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可以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在聽經聞法中,為了避免在菩提道上走更多的彎路。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給后世修學者說了這“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意味著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依據佛法本身,而不是個人的權威或喜好。這里的“法”指的是佛法的教義和規則,而“人”指的是個人的情感、偏見或某個人的說法。修行者應當以佛法的真理為準繩,而不是盲目追隨某個人的教導。“依智不依識”,這里的“智”指的是智慧,特別是指超越世俗認知的般若智慧,而“識”則是指普通的認識、知識和觀念。在修行過程中,應當依賴智慧來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僅僅依賴于表面的、有限的知識和認識。“依義不依語”,強調的是理解佛法的真正含義,而不是執著于語言的表述。佛法的精神實質比文字更為重要,因此,修行者不應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應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意義。“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里的“了義”指的是徹底、究竟的真理,“不了義”則是指不徹底、有所局限的教法。修行者應當追求和依止那些直接指向真理的究竟教法,而不是那些權宜之計或方便說法。“依法不依人”提醒我在面對任何知識和教導時,都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崇拜權威,而是以事實和真理為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意見領袖,但這句話教導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依據事物的本質來做出決策。“依智不依識”則讓我認識到,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表面的知識和經驗往往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培養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做出正確的選擇。這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深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依義不依語”告訴我們,在溝通和理解他人時,不應僅僅關注言語的字面意思,而應努力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和情感。在人際交往中,這句話幫助我們更加同理和寬容地對待他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鼓勵我們追求真理,不被表面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探索事物的本質,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更深層次的理解。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凈見不凈,是名顛倒。“世間之人,樂中見苦”,指的是世間的人們在本來應該感到快樂的事物中,卻看到了痛苦。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對快樂有過高的期望,或者害怕快樂不能持久,因此在快樂中預見了未來的痛苦。“常見無常”,這里的“常”指的是永恒不變,而“無常”是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世間之人往往希望事物是永恒不變的,但在佛教看來,這種希望是一種顛倒的認識,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我見無我”,在佛教中,“我”是指一個固定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我,而“無我”則是指沒有這樣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世間之人通常執著于自我,認為有一個不變的“我”,但實際上,佛教認為這種執著是一種顛倒的認識,因為真正的本質是無我。“凈見不凈”,這里的“凈”指的是純潔、清凈,而“不凈”則是指污穢、不純潔。世間之人常常追求外在的潔凈和完美,忽視了內心的污染和不凈,這種追求也是一種顛倒的認識。“是名顛倒”,總結上述四種情況,指出這些都是顛倒的認識,即對事物的真實狀態有了錯誤的看法。“常、樂、我、凈”:大乘涅盤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稱“涅盤四德”。達涅盤境界之覺悟為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無煩惱之染污,謂之“凈”。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常有的幾種顛倒認識,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認清事物的真相,避免陷入錯誤的認知中。我們應該學會在快樂中看到痛苦的根源,而不是被快樂表面的假象所迷惑。這樣,我們才能更加珍惜當下的快樂,同時也能更加平靜地面對未來的痛苦。接受無常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抗拒或忽視它。認識到一切都在變化中,我們可以更加靈活地應對生活中的變故,減少因執著于“常”而產生的痛苦。認識到“無我”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從而更加無私地對待他人和事物。這種認識可以促進我們的心靈成長,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追求外在的潔凈而忽視內心的凈化,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培養真正的清凈心,而不是僅僅追求外在的整潔和完美。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正知正見,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世界,這樣才能活得更加清明和自在。彼世間中有三種味,所謂無常無我無樂。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謂常樂我,令諸弟子,悉皆甘嗜。“彼世間中有三種味,所謂無常無我無樂。”這句話指的是世間的三種基本特性或“味道”:無常、無我和無樂。無常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沒有永恒不變的狀態;無我是指沒有固定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我;無樂是指世間的一切快樂都是暫時的,最終都會歸于痛苦或不滿。“煩惱為薪,智慧為火。”這里用“薪”和“火”的比喻,說明了煩惱和智慧的關系。煩惱是指貪嗔癡等導致痛苦的煩惱情緒,它們如同燃料;智慧是指洞察事物真相的智慧,它如同火焰。煩惱作為燃料,在智慧的火焰中被燃燒和消除。“以是因緣成涅槃飯,謂常樂我,令諸弟子,悉皆甘嗜。”通過以上的修行過程,即以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修行者最終能夠成就涅槃,這是一種超越了無常、無我和無樂的境界。涅槃被比喻為“飯”,這種“飯”具有“常樂我”的特性,即永恒、快樂和真正的自我。這里的“常樂我”并非世間的常樂我,而是一種超越了世間煩惱的純凈狀態。佛教弟子通過修行,最終能夠品嘗到這種涅槃的“美味”,并且對此感到滿足和喜悅。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無我和無樂的,而我們通常所追求的快樂和自我都是暫時的、虛幻的。真正的快樂和自我,只有在通過智慧燃燒煩惱,達到涅槃的境界時才能實現。我們要正視生活中的煩惱和痛苦,不要逃避或抗拒,而是要用智慧去觀照和超越。煩惱并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修行的原材料。當我們能夠以智慧去理解和轉化煩惱時,我們就能夠逐步接近涅槃的境界。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于外在的物質和條件,而是來自于內心的平靜和解脫。通過修行,我們可以超越世間的無常和無我,找到真正的“常樂我”,這是一種內在的、不依賴于外在條件的快樂。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我者即是如來藏義”,這里的“我”并非指通常意義上的個體自我,而是指“如來藏”,即眾生內在的佛性或如來智慧。如來藏是佛教中的一個深奧概念,它認為每個眾生內心深處都隱藏著如來的智慧和品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句話進一步闡明,所有的眾生都具有佛性,即都有成佛的潛力。佛性是眾生本具的清凈本性,是成佛的內在依據。“即是我義”,這里的“我義”指的是上述的如來藏或佛性,強調這是眾生真正的自我,而不是世俗意義上的自我。“如是我義從本已來”,說明這種如來藏或佛性的真實自我是本來就有,不是后天獲得的,它自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常為無量煩惱所覆”,雖然眾生本具佛性,但這個真實自我通常被無量的煩惱所遮蔽。煩惱包括貪嗔癡等負面情緒和錯誤觀念,它們像烏云一樣遮蓋了佛性的光明。“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因此,由于煩惱的遮蔽,眾生無法認識到自己的真實佛性,無法覺悟成佛。佛教中的一個基本觀點:眾生平等,皆具佛性。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潛力,但這種潛力往往被自身的煩惱所遮蔽。修行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追求,更是一種內在的覺醒和轉變。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內在價值,相信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自己的內在寶藏,而過分追求外在的認可和物質。真正的力量和智慧來自于內心。煩惱是阻礙我們認識真我、實現佛性的障礙。在修行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內觀自省,識別并克服這些煩惱,才能逐漸顯露出佛性的光明。修行是一個不斷去除煩惱、顯現佛性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一生的努力。我們應該耐心地對待這個過程,不斷地精進。盡管我們目前可能還被煩惱所困擾,但佛性始終存在,只要我們愿意努力,就有可能覺悟。這種信念給予我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勇氣和力量。07 如我所說四真諦法,云何為四?苦集滅道。 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 云何集諦?五陰因故,名為集諦。 云何滅諦?貪欲嗔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 云何道諦?三十七助道法故,名為道諦。是名分別答。 這句話是對佛教基本教義“四圣諦”的闡述。四圣諦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它們是佛陀教導的四個真理,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如我所說四真諦法,云何為四?苦集滅道。”這句話是佛陀在介紹四圣諦時提出的疑問和回答,意思是:“我所說的四個真理是什么?那就是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苦諦指的是生活中存在的痛苦。佛教認為,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和五陰熾盛。這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因此稱為苦諦。“云何集諦?五陰因故,名為集諦。”集諦解釋了痛苦的根源,即“五陰”或“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聚集。五陰是構成生命個體的基本元素,它們的聚集和執著是痛苦的根源。“云何滅諦?貪欲嗔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滅諦是指通過修行,消除貪欲、嗔恨和無知(癡),從而徹底消除痛苦的可能性。滅諦是四圣諦中的目標,即達到痛苦的終止。“云何道諦?三十七助道法故,名為道諦。”道諦是指達到滅諦的路徑,即修行者應當遵循的方法。三十七助道法是佛教中指導修行的一系列方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等。“是名分別答。”這句話是對上述解釋的總結,指出以上是對四圣諦分別進行的解釋。我們認識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痛苦,以及這些痛苦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層的根源。讓我們更加理解他人,也學會了以更加寬容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滅諦告訴我們,通過消除內心的貪欲、嗔恨和無知,我們可以達到痛苦的終結。這讓我們明白了修行的目的和意義,即通過修行來凈化心靈,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解脫。道諦的提出,為如何解決痛苦提供了具體的方法。這讓我認識到,理論知識雖然重要,但實際的修行更為關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實踐這些修行方法,以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08 不見后世,無惡不造。 “不見后世”,指的是不相信或不考慮來世的存在,或者說不相信死后會有因果報應。在佛教和其他一些宗教中,后世或來世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認為人的行為(善或惡)會在今生或來世得到相應的果報。“無惡不造”,意味著如果一個人不相信后世和因果報應,那么他可能會肆無忌憚地做出各種惡行,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行為不會受到任何未來的懲罰或報應。對于那些相信因果報應和后世的人來說,這種信仰可能會成為他們行為的重要指導原則。教育和引導人們理解生命的連續性和因果律的重要性,對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這句話出自佛教經典,是關于佛性的重要論述,包含了兩個核心概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和“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意味著所有的眾生,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具有成佛的潛在能力或本性。佛性是指眾生內在的純凈、智慧和慈悲的品質,是成佛的內在依據。“如來常住無有變易”,這里的“如來”通常指的是佛陀,但也可以理解為佛性或佛的法身。這句話表明如來(佛性)是永恒不變的,不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改變。它是一種超越無常的絕對存在,是所有眾生最終能夠達到的圓滿狀態。每個生命都蘊含著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這種觀念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慈悲,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知道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意味著無論我們現在的狀態如何,都有可能通過修行達到覺悟。這種信念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目標和動力。雖然外在世界不斷變化,但內在的佛性是不變的,我們可以依靠這個不變的真理來指引我的行為和思想。修行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更是為了發現和實現內在的佛性。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應該不斷凈化自己的心靈,展現出內在的智慧和慈悲,以此影響和幫助他人。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命為死所吞,無有法常者。“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這句話指出在世間所有的生命,無論是人類還是動植物,最終都會面臨死亡。出生是生命的開始,而死亡則是生命的終結,這是所有生命都必須經歷的循環。“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即使有些生命的壽命看起來很長,甚至無量,但最終都會有盡頭。無論生命多么長久,都沒有永恒不變的存在。“夫盛必有衰”,世間的一切興盛最終都會走向衰落。無論是個人、家庭、國家還是文明,都逃不過興衰更替的命運。“合會有別離”,指的是世間所有的相聚最終都會面臨分離。人與人之間的相聚是暫時的,而別離則是必然的。“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青春和健康不會永遠持續,隨著時間的流逝,疾病會逐漸侵蝕強壯的身體和美麗的容顏。“命為死所吞”,生命最終會被死亡所吞噬,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無有法常者”,這句話總結上述觀點,指出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無常和世間萬物的變化無常。生命是短暫的,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把握生命的質量。我們要珍惜當下,因為生命無常,所以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因此應該珍惜與親人、朋友相處的每一刻,活在當下,盡量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世間的一切都是暫時的,不應過于執著。無論是財富、地位還是名譽,都是過眼云煙,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富足。面對生命的起伏和世事的變遷,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接受生命的無常,并不意味著悲觀或放棄,而是一種更加成熟和理智的生活態度。修行和自我提升是生命中的重要課題。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追求智慧和慈悲,這樣才能在面對生死和世間變化時,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自在。
編撰整理 | 釋放能量 (ID: SFNL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