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作為儲君,其終極目標,必然是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可當宋徽宗決定內禪時,身為太子的趙桓卻慌了,這是為何呢? 宋徽宗趙佶的皇位本來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他原本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可以說注定無緣皇位,或許正因為如此,趙佶自幼養尊處優,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 宋神宗死后,其長子宋哲宗即位,后來宋哲宗二十五歲病死,因其無子,誰來繼承皇位,也就成了外廷內宮爭斗的焦點。 宰相章惇主張按照禮法,要么立宋哲宗的同母弟簡王趙似,要么立長弟申王趙佖,但向太后卻以自己無子,神宗子嗣都為庶子為由,支持立端王趙佶。 對于趙佶,章惇向來不看好,他甚至明言:“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span> 事實證明,章惇對趙佶的評價不可謂不精確,但當時的向太后等人可無法預料到趙佶登基后會干些什么事情,于是,趙佶就這樣幸運地當上了皇帝,是為宋徽宗。 都知道宋徽宗是有名的“藝術家”,尤其擅長書畫,比如瘦金體由其創造,花鳥畫更是堪稱一絕。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在位時期,畫家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最高的位置,宋徽宗甚至還專門成立了翰林書畫院。 當然前文也說過,宋徽宗性格輕佻浪蕩,這也讓他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還是親王時,宋徽宗就經常微服游幸歌館,與汴京城中有名的倡優糾纏不清,成為當皇帝后,稟性難移,仍舊喜歡微服出宮,覓尋新歡。 為了方便自己尋歡作樂,宋徽宗還專門設立了行幸局,負責安排出行事宜,當然,行幸局的官員們還負責給宋徽宗出宮行樂打掩護。 比如次日不上朝,就說宋徽宗在宮中安排的有宴飲;次日未能及時返回宮中,就說宋徽宗染病,身體有恙。 宋徽宗是藝術天才,但在治國方面卻是庸才,他沉迷書畫享樂,寵信蔡京、童貫等“六賊”,致使朝廷奸臣當道,民怨沸騰,民間起義如方臘起義、宋江起義等此起彼伏。 不僅如此,在執行“聯金滅遼”戰略決策的過程中,更是暴露了北宋軍隊極度孱弱的事實:宋軍兩次進攻遼國燕京失敗,最終還是依靠金軍才攻下燕京。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國在滅掉遼國之后,分東西兩路大軍南下攻打北宋,十二月,由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軍渡過黃河,直逼北宋首都汴京。 消息傳到汴京,北宋朝野陷入極度恐慌,宋徽宗這個皇帝更是惶惶不可終日,他召集文武群臣,商量應對危局的辦法,卻始終拿不定主意。 實際上,宋徽宗此時已經有了放棄汴京,“東巡”避禍的打算。 汴京可是北宋京師,連皇帝都不顧祖宗家業選擇逃跑,那軍民們又哪來的心氣保衛汴京,所以有大臣就提出建議:宋徽宗跑可以,但要將皇位留下。 這個辦法也就是內禪,意思是,宋徽宗也別當這個皇帝了,將皇位傳給太子趙桓,太子繼位后留在汴京,至于退位后的宋徽宗,愿意躲到南方就躲去吧。 后來的著名主戰派宰相李綱也秉持這個觀點,在他看來,只有宋徽宗退位,由年輕有銳氣的太子趙桓繼位,才能重新凝聚人心,提振天下軍民抵抗金人的士氣。 面對金人大兵壓境,宋徽宗需要趕快禪位,然后“東巡”,于是親自寫手詔,讓皇太子即皇帝位,自己則以“教主道君皇帝”的身份退居龍德宮。 事情似乎進展得很順利,但不要忘記了,此時北宋有覆滅之危,若是平常太平年間,皇位這塊好肉自然是群狼環伺,但現在,皇位成了好大一頂黑鍋。 誰沾上誰就是亡國之君,后世史書上定然會被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趙桓不傻,所以他對皇位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堅決不接受。 根據史料的記載,趙桓跪在宋徽宗榻前,痛哭不肯受命,宋徽宗親信童貫、李邦彥等人將龍袍披在趙桓身上,趙桓也掙脫掉不穿。 宋徽宗甚至拿出不孝的綱常大義逼迫趙桓,但趙桓就是死活不肯,后來宋徽宗還叫來皇后,讓皇后勸說趙桓,結果趙桓仍是一味辭讓。 宋徽宗或許還以為太子趙桓是搞“三讓”之類的謙讓把戲,誰知竟是真心不肯受命,這下宋徽宗急了,命太監扶著趙桓去福寧殿即位。 于是歷史上便出現了極有意思的一幕:
意思是說,太監們強行拉著趙桓去福寧殿即位,此時趙桓還不死心,仍在掙扎,為了拒絕皇位,他是真在玩命啊,甚至都氣得昏厥過去了。 這樣的禪讓,還真是古來罕見,一個非要退位,一個堅決推辭,上演了一幕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滑稽場景。 趙桓到底還是沒能推辭掉皇位,被硬推了上去,他就是宋欽宗,于是,北宋的皇位傳到了宋欽宗手中,宋欽宗臨危受命,身負保衛北宋江山社稷的重任。 有人說,宋欽宗可能是歷史上最不愿意當皇帝的太子,這或許還真沒說錯,金人都到門口了,老爹忽然說不干了,要禪位,這誰能頂得住?他是真怕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