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師,悉心交流!敬請關注收藏“大成國學堂”!
李公麟(1049 - 1106),乃北宋聲名卓著之畫家。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乃廬江郡舒城縣(今之舒城)人士。神宗熙寧三年中進士,歷任泗州錄事參軍,因陸佃舉薦,出任中書門下后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祖籍安徽舒城,因安慶桐城郊外有座龍眠山,李公麟曾久居山下,故而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

其好古博學,長于作詩,精于鑒別古器物。尤在繪畫方面著稱于世,但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一不精,時人推崇其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辭官,歸居龍眠山莊,親自創作《李公麟龍眠山莊圖》,為世間所珍視。

蘇軾,(1037 年 1 月 8 日 -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其祖籍為河北欒城。

蘇軾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于詩、詞、散文、書、畫等領域皆有頗高成就。其文縱橫奔放,肆意灑脫;其詩題材寬泛,清新豪邁且矯健有力,善于運用夸張與比喻,獨具一格,與黃庭堅并稱 “蘇黃”;其詞開創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代表,并稱 “蘇辛”;其散文著述豐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 “歐蘇”,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蘇軾擅長書法,為 “宋四家” 之一;亦精于文人畫,尤其擅長墨竹、怪石、枯木等。他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為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元豐八年初相逢
李公麟出身于舒城李氏這一地方大族,家中幾代大多為讀書人。其父親李虛一年輕時便通過制科考試步入仕途為官。王安石變法期間,他在京都擔任赤縣令。在此期間,李公麟的弟弟李公權迎娶了王安石的侄女。可以講,李公麟與新黨關系頗為融洽。

熙寧三年(1070),李公麟參加進士科考試中榜,當時年僅 22 歲,自此踏入仕途。他的首個職位是南康府(宋時南康府即今九江市附近星子縣,并非今南康市)建昌縣(今江西省永修縣)的縣尉。《畫繼》稱李公麟 “耽于禪道,多與僧人結交”,想必也是始于此時,因曹洞宗的祖庭云居山就在建昌城西,著名的佛印法師大部分時間也活動于廬山一帶。

李公麟多創作道釋題材的畫作,應始于與這些人的交往。佛印法師后來以 “天上石麒麟” 來形容李公麟的非凡之處。
專門記載皇家御府藏畫的《宣和畫譜》之中,李公麟有 107 幅作品被收入典藏,他無疑是御府收藏當朝畫家畫作數量最多之人。

關于蘇軾與李公麟二人交往的起始時間,有研究者認為,大約是在元豐末年至元祐初年。重要的線索之一,便是蘇軾《跋李伯時〈孝經圖〉》一文。孔凡禮《蘇軾年譜》將此文系于元豐八年(1085),只因這一年的三月,《李公麟孝經圖卷》完成創作,蘇軾于卷后作跋:

觀此圖者,易直子諒之心,油然而生矣。筆跡之妙,不減顧、陸。至第十八章,人之所不忍者,獨寄其仿佛。非有道君子不能為,殆非顧、陸所及。
這篇文章未標注具體時間,但寫于元豐八年或其后幾年應無問題。
李公麟的自題是:“鳳閣舍人楊公雅言《孝經》乃六藝根本,百行世訓所重,謂龍眠山人李公麟曰:'能圖其事以示人,為有補。元豐八年三月,因摭其一二隨筆之。’”

陸完也有一則跋語:“龍眠居士《孝經》,雖曰隨章摭其一二,然自天子以至庶人,威儀動作之節,輿夫郊廟之規模,閭里之風俗,器物之制度,畜產之性情,亦略備矣。東坡謂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者,覽之可想。” 其中所引東坡的話語,乃是另外《書李伯時山莊圖后》中的句子。
李公麟與蘇軾相識,或許是經由李之儀(1048—1117)的引見。

李之儀,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乃滄州無棣(今山東省無棣縣)之人。他起初是范純仁的學生,哲宗元祐初年任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年,蘇軾出任定州太守時,李之儀被其選中,入定州幕府,朝夕唱和。待蘇軾被貶嶺南,他監管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任京官,遂被停職。

李之儀將李公麟所繪地藏像展示給蘇軾看,蘇軾復書道:
辱書,并示伯時所畫地藏。某本無此學,安能知其所得于古者為誰何?但知其為軼妙而造神,能于道子之外,探顧(愷之)陸(探微)古意耳。公與伯時想皆期我于度數之表,故特相示耶?有近評吳畫百十字,輒封呈,并畫納上。(《蘇軾文集》,第 1540 頁)
這莫非是蘇軾首次見到李公麟的畫作?在蘇軾眼中,李公麟的畫能于吳道子風格之外,直追陸探微、顧愷之的 “古意”,真是一針見血。蘇軾還特意將自己所寫與吳道子相關的畫論寄給李公麟,亦是極為用心。

蘇軾在《書吳道子畫后》中對吳道子如此評論:
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偽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蘇軾的名言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即出自此篇文章。尤其值得留意的是,這篇文章寫于元豐八年十一月,這應當是蘇軾與李公麟開始往來的時間上限,彼時,二人皆在京城為官。
很快,李公麟與蘇軾便有了頗為密切的交往,詩、書、畫的創作是他們能夠愉悅相處的重要媒介。

二前世畫師引歧義
元祐元年(1086)的新年伊始 —— 有一種說法是元祐三年(1088),暫且依從元年之說 —— 正月十二日,蘇軾便與蘇轍、李公麟、柳仲遠、黃庭堅等人一同舉行了一次雅集。此時,黃庭堅剛剛與蘇軾相見。可以說,這是北宋后期藝術水準最高的一次聚會。

蘇軾畫石頭,李公麟繪松和人物。畫作的名字,則由柳仲遠依據杜甫題韋偃畫《戲為雙松圖歌》而定。此卷又稱《杜甫戲為雙松圖歌》,是張即之晚年酒后之作,行楷書法蒼勁有力。后人皆稱他“以能書聞天下”,“大字古雅遒勁,細書尤俊健不凡”。此卷擘窠大字,神完氣足,勁健雄肆,又時見險怪之態。此卷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有人指畫作非真,但張即之與蘇軾、李公麟年代相隔未遠,繪畫風格亦相符合,未知指偽者所據。杜詩如下:
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絕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兩株慘裂苔蘚皮,屈鐵交錯回高枝。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松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著。偏袒右肩露雙腳,葉里松子僧前落。韋侯韋侯數相見,我有一匹好東絹,重之不減錦繡段。已令拂拭光凌亂,請公放筆為直干。

柳仲遠依據杜甫詩句中的 “松根胡僧憩寂寞”,將畫作取名為《憩寂圖》。蘇轍率先題了一首詩:“東坡自作蒼蒼石,留取長松待伯時。只有兩人嫌未足,兼收前世杜陵詩。” 蘇軾《次韻子由題憩寂圖后》:
東坡雖是湖州派,竹石風流各一時。前世畫師今姓李,不妨還作輞川詩。
黃庭堅《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
松寒風雨石骨瘦,法窟寂寥僧定時。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出無聲詩。龍眠不似虎頭癡,筆妙天機可并時。蘇仙漱墨作蒼石,應解種花開此詩。

正是在針對李公麟的畫作相互唱和的過程當中,蘇軾與初見面不久的黃庭堅就將李公麟稱為 “畫師” 是否恰當,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鳴謝劉墨先生研究成果!待續!)








我們將《宋李公麟龍眠山莊圖》、《李公麟孝經圖卷》、《張即之杜甫戲為雙松圖歌卷》精確復制,作為極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饗書友!請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無限接近原件超精復制品,不是網上通行的嚴重調色的低精度圖片印刷形態!
欲購專業級《宋李公麟龍眠山莊圖》、《李公麟孝經圖卷》、《張即之杜甫戲為雙松圖歌卷》超清復制件的書友,可點擊下面商品卡,品鑒與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