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伏的余熱漸退,秋涼的氣息初顯。此時養生如同精密的天平,既要祛除三伏殘留的濕熱,又要預防秋燥悄然傷身。這份承前啟后的養生方,助您安穩踏入金秋時節。明日(8月19日)正式出伏! 三伏落幕,標志著夏盡秋啟,陽氣收斂的時節來臨。中醫認為,出伏后天地間陰氣漸長,陽氣內收,人體氣血運行也隨之轉變。此時若順應天時調整養生策略,能為整個秋季乃至冬季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吃三瓜:祛余濕、清內熱、養肺陰出伏時節雖暑熱漸退,但 “秋老虎”的濕熱余威仍在,飲食當以清補利濕、生津潤燥為要。以下三瓜是此時餐桌上的養生主角: 冬瓜:利水祛濕的“排毒高手” 性味歸經:甘、淡,微寒;歸肺、大腸、膀胱經。 功效解析:冬瓜是祛濕消腫的佳品,其高鉀低鈉的特性有助于平衡體內電解質,促進多余水分排出,緩解出伏后可能出現的肢體困重、水腫。且其性微寒,能清解夏季殘留的暑熱。 推薦吃法:冬瓜薏米老鴨湯、冬瓜海帶湯(清燉少鹽)。脾胃虛寒者可加幾片生姜同煮。 絲瓜:清熱化痰的“通絡達人” 性味歸經:甘,涼;歸肺、肝、胃經。 功效解析:絲瓜絡本身即是一味中藥,能通經絡、利水濕。絲瓜肉則擅長清熱化痰、涼血解毒,對出伏后易出現的口干舌燥、咽喉不適、輕微咳嗽有緩解作用。其富含的粘液質和維生素對皮膚也有滋潤之效。 推薦吃法:清炒絲瓜、絲瓜豆腐湯、蒜蓉蒸絲瓜。保留絲瓜皮效果更佳。 雪梨(秋梨):潤肺生津的“秋燥克星” 性味歸經:甘、微酸,涼;歸肺、胃經。 功效解析:嚴格說梨是水果,但在秋季養生中地位堪比瓜類。梨被譽為 “天生甘露飲”,是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首選。出伏后燥氣漸起,最易傷肺,梨能有效預防和緩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皮膚干燥。 推薦吃法:生食(脾胃虛寒者少量)、冰糖燉雪梨、百合雪梨羹、榨梨汁(連渣服用更佳)。虛寒體質者可蒸熟或煮熟食用。 喝三湯:健脾潤燥,安度秋涼湯水易吸收,能更好地補充津液,調和臟腑。出伏后喝湯,重點在于健運脾胃以祛余濕,滋養肺陰以防秋燥: 蓮子百合銀耳湯:清心潤肺安神 蓮子(去心)健脾固腎,養心安神; 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 功效點睛:此湯平和滋潤,尤其適合出伏后心火未全消、肺陰已顯不足的人群,能改善睡眠、緩解口干咽燥、滋養皮膚。 做法要點:銀耳泡發撕小朵,與蓮子先煮至軟糯,再加入百合和適量冰糖(或代糖)煮片刻即可??杉訋最w枸杞點綴。 山藥薏米芡實湯:健脾祛濕固本 山藥(懷山藥為佳)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薏米(炒薏米性更平和)健脾滲濕; 芡實補脾止瀉,益腎固精。 功效點睛:此湯被譽為 “四神湯”的精簡版,專攻健脾祛濕。出伏后濕氣困脾易導致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大便溏軟,此湯能強壯脾胃,為秋冬進補打下基礎。 做法要點:食材洗凈,可搭配少量瘦肉或排骨同燉,湯味更鮮美。素食者清水煮亦可。薏米性微寒,體質虛寒者可用炒薏米。 沙參玉竹老鴨湯:滋陰潤燥不上火 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玉竹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老鴨性涼味甘,滋陰養胃,利水消腫。 功效點睛:鴨肉是秋季潤補佳品。此湯滋陰潤燥力強,尤其適合陰虛體質、經常熬夜、感覺口燥咽干、皮膚干燥、虛火易生的人群。 做法要點:老鴨焯水去腥,與沙參、玉竹、生姜片同燉,燉至鴨肉酥爛,加鹽調味即可。感冒咳嗽痰多時慎用。 做好這四防:構筑秋季健康防線出伏后,氣候特點轉變,健康風險也隨之變化。做好以下“四防”,是平穩過渡到秋季的關鍵: 防“秋燥”傷肺: 飲食增潤:多吃梨、蓮藕、銀耳、百合、芝麻、蜂蜜等潤燥食物。 少量多次飲水:溫開水、淡茶水最佳,避免牛飲。晨起一杯溫水很重要。 居住環境保濕:室內使用加濕器,或在暖氣片旁放濕毛巾。 避免辛辣燥熱:減少辣椒、花椒、油炸燒烤、牛羊肉等溫燥食物的攝入。 表現:口鼻干燥、咽干咽癢、干咳少痰、皮膚干燥脫屑、大便干結。 防“秋寒”傷陽: 適時添衣:尤其注意 “頸、背、腹、足”的保暖。早晚外出帶件薄外套。 勿貪涼: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尤其避免睡覺時直吹。減少生冷瓜果、冷飲的攝入。 暖腹護胃:可用熱敷包或熱水袋溫暖腹部(神闕、關元穴區域)。 常曬背:選擇上午9-10點或下午3-4點陽光溫和時曬背15-20分鐘,補充陽氣。 表現:出伏后晝夜溫差顯著增大,稍不注意易受涼感冒,或引發關節舊疾,脾胃虛寒者易腹痛腹瀉。 防“秋郁”傷情: 調暢情志:多與親友交流,培養興趣愛好,聽舒緩音樂。 擁抱陽光:白天盡量多在戶外活動,接觸自然光線,有助于調節生物鐘和情緒。 適度運動: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等溫和運動,宣發肺氣,疏肝解郁。 穴位按摩:常按揉太沖穴(疏肝)、內關穴(寧心)、合谷穴(調氣)。 飲食輔助:適量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小米、牛奶)有助于合成血清素,改善情緒。 表現:“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日照減少,萬物蕭瑟,人易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疲乏(秋乏)、失眠。 防“秋乏”傷神: 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盡量在晚上11點(子時)前入睡。中午小憩(15-30分鐘)養心。 飲食清淡有營養:避免肥甘厚膩加重脾胃負擔。保證優質蛋白(魚、蛋、豆制品)和B族維生素(全谷物、綠葉菜)攝入。 適度“慢”運動:如上面提到的太極拳、散步等,避免劇烈運動過度消耗。 深呼吸與拉伸:工作間隙做幾次深呼吸和簡單的肢體拉伸,促進氣血流通。 避免久坐: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幾分鐘。 表現:身體感覺倦怠乏力、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睡不醒。 順應天時,吃好三瓜、喝好三湯,筑牢四道健康防線,不僅是為了安穩度過“多事之秋”,更是為即將到來的寒冬積蓄能量。 轉發這份凝聚中醫智慧的出伏養生指南,為家人、朋友送上一份貼心的健康關懷! 愿您和家人: 出伏安康無煩惱, 金秋氣爽樂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