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瑯嬛新作 藏在銀發(fā)里的故事 ——在《散文十二家》銀齡專輯新書發(fā)布會上的發(fā)言 □ 李 洪 我是《散文十二家》第24輯·銀齡專輯的作者,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名新兵,“十二家”大家庭是我成長的搖籃。 4年前初學寫作,一篇長得像文章的文章要上千字,寫起來很費勁。若寫一本書的話需要十幾到二十幾萬字,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望而卻步。機緣巧合,看到了《散文十二家》征稿啟事,若想?yún)⒓拥脑挘?5000字。就給自己定了目標,一年內(nèi)寫出15000字。若能印在這樣的書里,就能保存下來,來世上一遭也算留下了一點印跡。當時第四輯正在組稿,生怕錯過自己的文字鉛印的機會,急匆匆地硬湊了一萬多字,發(fā)給主編。承蒙主編不棄,擠進了“十二家”大家庭,有了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繼而加入新泰作協(xié),在老師們的幫助鼓勵下,寫作成為日常。兩年前加入“新泰專輯”,今年又加入“銀齡專輯”。老年創(chuàng)作委員會的老師們正在創(chuàng)作他們的故鄉(xiāng)三部曲,并即將完成。都說老年創(chuàng)作委員會以三部起步,我算是《散文十二》家三部曲吧,勉強不給大家丟臉。 “銀”喻指純凈與堅韌,“齡”象征積累與沉淀。“銀”不及“金”高貴奢華,正值小滿,一切皆有上升空間,意在留白。《散文十二家》銀齡專輯,承載著歲月的積累與沉淀,捧在手里沉甸甸的。老師們的文章直指內(nèi)心,感受頗深,難以言表,只能用粗淺的文字略表一二。 年齡最大的郭信卿老師是主編的父親,尊敬的“杏壇四老”之首的郭老師。他小時候在家放豬,在新中國成立之際立志求學,成長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從事農(nóng)村基層教育工作四十多年。他的經(jīng)歷,反映了新泰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側面,重現(xiàn)了解放初期的農(nóng)村小學和曾經(jīng)的新泰師范。他對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感情,感人至深。 在初學寫作時結識主編,和他愛人一起加入《散文十二家》第4輯,今天又和他父親共同編入《散文十二家》第24輯,是巧合更是緣分。 張振彪老師的文章讓我耳目一新,從他的筆下看到了解放前后的老上海,從中學到了一些全新的知識和名詞。比如“祝由科”“洋涇浜英語”等。他的童年和我們山東農(nóng)村的孩子完全不一樣,但很多童趣是相同的,比如:跳房子、踢毽子、斗蟋蟀、養(yǎng)蠶。他是《散文十二家》的老作者,未曾謀面的老朋友。他先后參加了《散文十二家》第20輯、第22輯、第24輯和《收藏十二家》第1輯。 畢連云老師是一名光榮的退休教師,也是《散文十二家》的老作者,先后參加了《散文十二家》第7輯、第18輯和第24輯。她的《照片的故事》,里面不僅有親情、友情,還有全國人民的好榜樣雷鋒同志。這篇文章啟發(fā)了我,下一步要把和親朋好友相聚、外出游玩的照片整理一下,出一輯老照片。 李慎鸞老師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退休教師,革命烈士的后代,親身經(jīng)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黑暗時光。以前常聽父輩提起一段經(jīng)歷叫“下渤海”,后來知道是革命者家屬為躲避敵人殘害進行的一次大轉移。李老師詳細描述了這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堅韌慈祥的奶奶》一文引起我的共鳴,我也有一個臨危不懼、為鄉(xiāng)鄰排憂解難的奶奶。 孫元江老師是新泰作協(xié)老年創(chuàng)作委員會的帶頭人,杏壇四老中最年輕的一個,他以滿腔的熱情和濃重的筆墨書寫家鄉(xiāng)的美麗。和孫老師相識已有4年,亦師亦友。通過給我修改校對書稿,學到了很多知識。曾和孫老師一起加入《散文十二家》第4輯,他的敘事風格對我影響很大。這一輯里反映農(nóng)村合作社時期的故事,早年常聽老人們講,現(xiàn)在重溫非常親切。孫老師的《嶅陽札記》馬上出版,完成了他的嶅陽三部曲,我們表示熱烈祝賀。 張學勤老師是老三屆高中生,畢業(yè)后當老師,是當時很多年輕人的成長途徑。張老師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上大學,是那時的天之驕子。他寫老師、同學、親人及身邊的好人好事,處處充滿親情和正能量。 羊光杰老師是中華文化促進會羊祜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我在“述先堂+杯”首屆羊祜文學獎頒獎大會現(xiàn)場見到羊老師,他的詩歌《靜靜羊流河》氣勢宏大,催人奮進。他為母親整理書稿、為羊氏編纂詩集、促進以羊祜之名設立的文學獎,對家庭、對社會,功德無量。 劉允傳老師是新泰作協(xié)老年創(chuàng)作委員會會員,他的文章以家鄉(xiāng)的風俗民情為主旋律。近年來,他老伴身體欠佳,在陪伴、照顧老伴之余,搶救性保護家鄉(xiāng)文物,挖掘整理民歌、民謠,以一己之力編寫村志,為搜集、整理鄉(xiāng)邦文化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牛尊先老師是文史學者、新泰市最美老人,阿瀅老師說他姓牛、屬牛,也是一個具有老黃牛精神的老好人。第一次見牛老師是在文化講座活動中聽他講古驛道文化,其中講到了我們村前俗稱大路的驛道和虎頭橋,頓感親切。牛老師這組緬懷祖輩、父輩的文章讓人動容。“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親情是永遠寫不完的話題。 如吟老師是詩、書、畫全才,潛心研究佛學,文章也很佛系。他在《交通員石貨郎》一文中提到徐枯石的六合酒店,只知道新泰曾有三合酒店,不知道還有個六合酒店。在當年的“平墳”運動中曾聽說過一個故事叫“沒有破不了的案”,類似如吟老師的《骷髏喊冤》。 徐東軍老師和我年齡差不多,他給我的印象就兩個字“勤奮”,不停地行走在走親訪友、游歷山水的路上,并及時記錄。讀他的文章就像讀阿瀅老師的書事和行旅記,看著就累,他們?yōu)槲幕图易迨聵I(yè)不遺余力。 其他11位老師的文章就像一棵棵參天大樹,我的習作編入其中,就像樹下的小草。文學海納百川,即要大江大河,也要小花小草。 人的一生,干啥都是經(jīng)歷,經(jīng)歷即財富,有幸活到銀齡,銀發(fā)里寫滿故事。文學離不開故事,作家謝有順說:“這個世界不缺故事,缺的是'我’的故事。”藏在銀發(fā)里的故事,是取之不盡的寶藏。現(xiàn)在時興用AI幫助寫作。這段時間體驗了一下,不知理解得對不對。所謂AI寫作,就是由人工智能進行全網(wǎng)搜索,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料,快速整理,生成所需文字。如果沒有一代代的老前輩把他們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AI能寫什么。如果現(xiàn)代人不講故事,以后的AI又能寫什么。“人工智能”,走在前面的始終是人工。講好自己的故事是老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和文學有緣,和老師們有緣,我們走到了一起,你們的精神是我前行的動力。愿我們的“十二家”大家庭,老將不老,新人恒新。 乙巳年立秋 ![]() ![]() ![]() ![]() 龍 行 大 運 ![]() ![]()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張煒先生題字 ![]() 《十二家》系列征稿 ![]() ![]() 為了給各位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對外交流的平臺,瑯嬛書院與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散文十二家》《詩人十二家》《書話十二家》《收藏十二家》《書畫十二家》《文藝評論十二家》系列書籍。以上各種書籍,每輯收錄12位作家的作品,每人占30頁碼。散文、書話或文藝評論約8—10篇,總字數(shù)1.7萬字左右;詩歌約30—40首詩;詩詞約120首。配作者照片及百字左右的作者簡介。由出版社用單書號正式出版。具體出版事宜,請用微信或電話聯(lián)系。 聯(lián)系人:阿瀅 電話:13668683259(微信同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