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梅(1909—1954)的山水小品,以“寥寥數筆,無限空間”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近現代畫壇的經典范式。其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的這組小品,以極簡的筆墨語言,構建出深邃悠遠的意境,堪稱“以小見大”的典范。 從技法層面看,陳少梅的筆墨功力爐火純青。他善用“留白”藝術,通過虛實相生的布局,將有限畫面延伸至無限想象。例如《覆庵圖》中,僅以數筆勾勒云中山峰,墨色濃淡干濕交織,既呈現山石的剛硬質感,又以空白暗示云霧的流動,形成“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視覺張力。 在意境營造上,陳少梅的小品常以高士、漁舟、亭臺等元素為點睛之筆,將自然山水與人文精神融為一體。《柳蔭行舟圖》中,萬疊春波與一葉扁舟形成對比,題款“萬疊春波搖柳皺,一枝柔櫓蕩花圓”更以詩意點化畫面,使觀者仿佛置身于暮春時節的江南水鄉,聽見櫓聲欸乃,感受風拂柳浪的閑適。這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既延續了宋代院體“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傳統,又暗合文人畫“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的審美追求。 ![]() ![]() ![]() ![]() 這種“以簡馭繁”的能力,源于他對北派院體山水的深刻研習——郭熙的“鷹爪樹”、馬遠的“斧劈皴”、夏圭的“拖泥帶水皴”,均被他化用為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既保留院體的工整嚴謹,又融入文人畫的靈動氣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