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說一,盡管同一出品方、同一出版社,但這本關于西晉史作品,讀下來還真沒有去年那本東晉史驚艷(前文回顧:讀到第三本,我徹底喜歡上了這個系列!)。 巧的是,兩位作者還同姓,《東晉:皇權與門閥的百年博弈》作者張巖,《血與火的50年:曇花一現的西晉》作者張啟迪。 這有我個人偏好的原因:東晉那本,能強烈感受到作者激情滿懷、辭采飛揚;這本雖然寫得很明白流暢,但相比之下,總覺得比較溫吞。 雖然對于歷史作品而言,客觀冷靜地敘述可能更適宜,但沒辦法,就喜歡那種才氣縱橫揮斥方遒的調調。 還可能是另一個原因——西晉這段歷史,本身就很不受待見。 范文瀾先生就很直接地說過:封建統治階級所有的兇惡、險毒、猜忌、攘奪、虛偽、奢侈、酗酒、荒淫、貪污、吝嗇、放蕩等等齷齪行為,司馬氏集團表現得特別集中而充分。 書名中的“血與火”,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說到書名,再吐個槽——長就罷了,還用兩個“的”,干脆叫“西晉:血與火的50年”不更省事?何況,“曇花一現”是惋惜美好事物轉瞬即逝,若按范老先生意見,西晉恐怕是朵魔鬼花。 ![]() 拋開個人成見,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是讀起來很容易。 從曹魏手中奪過統治權到崩盤,西晉五十二年的歷史,怎一個“亂”字了得?但作者從曹叡托孤開始講起,直寫到十八歲的司馬鄴肉袒出降,上下兩冊八章篇幅,把這段歷史清晰明了地呈現出來,毫不夸張地說,讀完這本書,對西晉一朝的人和事,算得上是全面了解了。 一般來說,即便是通俗歷史讀物,在寫作時也會時不時引用一部分史書原文或者相關人物經典臺詞。但在這部五十余萬字的作品里,似乎除了原文呈現過劉琨的《扶風歌》之外,再無任何文言句子。 來感受一下劉聰和司馬熾見面那個場面吧:
與“卿家骨肉相殘,何其甚也?”相比,是不是直白到不能再直白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似乎也失去了某些韻味。 此外,這段歷史里,別說那些密集出現的各層人物,光是司馬家的人名都能把你繞暈,但隨書已附贈“司馬氏主要人物關系圖”,可隨時對照,一目了然。 更有甚者,書中的一些生僻字,都已注好了拼音。 ![]() 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作者也不乏一些自己的分析和見解。 比如西晉取代曹魏,看起來像是“見財起意”的照葫蘆畫瓢事件,其實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作者從兵制演變的角度出發,指出曹操和后繼者的許多制度尤其是“士家制度”到后期無法適應歷史發展,而“司馬氏用寬松的政策逐漸取代了士家制度和屯田制,讓社會得以休養生息。雖然底層的百姓依然承受者沉重的負擔,但比起之前已經輕松了許多。同時,司馬氏通過政治利益交換,取得了世族們的廣泛支持。” 因此,司馬氏能成功奪權,有著必然因素,正如作者所言,就算沒有司馬家,也會有另一個家族去承擔這一歷史使命。 又如西晉的速亡,很多人都會歸咎于司馬炎沒有選好接班人——選誰不行,偏偏選了個能問出“何不食肉糜”的憨兒子。 作者認為,這一選擇確實是錯誤的,但司馬炎別無選擇。 司馬衷沒有當皇帝的能力,這時候最適合也最有競爭力的人選是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可是,正如作者追問那樣,如果讓他上位,司馬炎的兒子們能得善終嗎?他們會不會迫于被清算的壓力掀起叛亂,引發另一場“八王之亂”呢? 皇位繼承者人選背后是“嫡長子繼承制”,這一制度“是封建王朝順利延續的重要保障”,是減少繼位爭議最有效的手段。這就好比排隊辦事,按先來后到排隊,排在后面的即使心里面再不痛快,也只能按規則來玩,但你如果喊一聲“誰有急事誰先來”試試——誰還不能找點急事啊? ![]() 全書末尾,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樣一個充滿了黑暗、權欲、狡詐、殘忍的王朝,為什么值得書寫? 從宏觀層面來看,“西晉對選官、土地、法律、軍事、民族等多個層面在制度上的探索與改革,后面的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乃至隋唐才能在西晉的肩膀上更進一步,去探尋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制度。” 從微觀層面來看,“歷史不只有時勢造就的英雄,更有無數個看起來不起眼,但在默默推動歷史發展的小人物。” 我更覺得,無論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那些于亂世中堅守道義、在混沌時保持人性的普通人的故事,值得講述和流傳。 就像鼓勵弟弟忠于職守遵循道義的辛憲英,就像給司馬颙寫信勸解宗王們罷戰的劉弘,就像以佛家手段阻止石勒濫殺百姓的佛圖澄…… 正因為始終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會相信:即便暗無天日的黑夜里,也總會有點點星光在閃爍。 2025.8.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