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青海18歲女兵修水管時,挖出七萬枚銀元,她四下張望,確定周圍沒人后,撒腿就往外跑,沒想到,這一舉動,竟然解開了一個埋藏30多年的秘密。 (參考資料:大美青海——一鐵锨挖出七萬枚銀元) 1982年6月的一天,天氣酷熱難耐,陶金蘭正和自己的表哥一起,在園藝場的一段水管前忙碌著。這段管道歸他們負責,維修難度非常高,是整個管道中最難啃的一段。因為管道被埋得很深,而且上面還有一段樓梯,開挖時必須打洞,先穿過樓梯后才能抵達管道。 生產隊將這段區域承包給了陶金蘭,此時他們已經在這里挖掘了3個小時,眼看著天就要黑了。堂哥累得直不起腰,便招呼陶金蘭休息一會,明天再繼續工作。但陶金蘭是個要強的姑娘,她想趁著太陽落山后天氣轉涼,再挖一段。 當坑洞深度達到一米五時,手中的鐵鍬卻像碰到了什么硬東西,還發出了清脆的撞擊聲。陶金蘭好奇心大作,加快了手中的動作,很快,埋藏在地下的一個瓦罐出現在她的眼前。因為剛才的撞擊,瓦罐已經碎裂,眼前的場景讓陶金蘭非常驚訝,竟然是一大堆白花花的東西。 但年輕的陶金蘭并不知道這究竟是什么,便喊來一旁的堂哥,結果兄妹二人面面相覷,都無法判斷眼前的情況。陶金蘭是女民兵,年輕心熱,立刻想起了領導說的話,無論發生什么事,都要第一時間向組織匯報。兩人商議,由陶金蘭前往武裝部求助,堂哥留下來看守現場。 向領導簡要說明情況后,陶金蘭才恍然大悟,那一大堆東西竟然是非常值錢的銀元。在她的帶領下,大家來到了挖掘現場,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了,由于沒有照明設施和挖掘機器,僅靠眼前的幾個人,工作量非常之大。 但每個人都熱情高漲,硬是靠著手提肩扛挖了一個通宵,直到東方亮起了魚肚白,挖掘工作才全部完成。他們的收獲非常大,現場的銀元足足裝滿了幾十個大麻袋,靠人搬肯定行不通,后來還是派來了兩輛拖拉機才順利運走。 陶金蘭雖然是個剛滿18歲的小姑娘,但心思細膩,她望著眼前的大土坑,提議大家再篩查一遍,很可能有遺漏的銀幣散落在泥土中。 果不其然,眾人又從中發現了近兩千枚銀幣。經過鑒定,這批銀元的價值換算成人民幣為36萬多元,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天文數字,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社會轟動,陶金蘭兄妹也成了當地的名人。 因為發現了這些文物,上級給陶金蘭頒發了獎章,先后給她記了三等功和一等功。幾年后她還作為模范代表,出席了北京的重要會議,連中央的大領導都親自接見了她。當時報刊和新聞的頭版頭條,都是陶金蘭的身影。 但這個樸實的姑娘并沒有躺在功勞上吃老本,而是積極地投入社會建設,后來她進入了老干局,分文不取照顧孤寡老人整整9年,不僅如此,她還資助了一名困難兒童,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畢業。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問,這筆巨額銀元究竟是誰埋下的?當地的老人回憶,銀元的埋藏地,過去屬于一個叫馬元海的大官。清末明初的時候,馬元海是鎮守西寧的總兵,當時的青海省主席就是他的親舅舅,不僅如此,他還跟馬步芳是親戚關系。 民國時期,青海的貴德等地發生了復清滅民的叛亂。省政府調兵遣將前往鎮壓,馬元海被任命為幫辦,隨軍前往貴德。 馬元海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在這種多民族雜居的敏感地區,一味采用強硬手段是行不通的,于是刻意放低姿態,主動跟當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接觸,還經常去牧區探望那里的藏族人,靠著走親民路線和上層路線,他在當地擁有了很大的威望。 因為這段經歷,他將青南牧區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甚至還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藏語,在當地權貴的支持下,他搖身一變成了貴德的軍政大員。 但大權在握后,他一改往日親民的作風,成為了一個窮兇極惡的大軍閥。到處擄掠,聚集財富,欺壓老百姓,據說一天的收入就有80多塊大洋。 后來馬元海逝世,他的官邸也成為了一片荒地,但他在這里埋藏巨額寶藏的消息,卻不脛而走,引來了不少別有用心的尋寶者。 在陶金蘭發現寶藏之前,有一個人主動找到政府,表示愿意承包這塊土地栽種果樹,結果一年之后便匆匆離開了。而他所謂的果園,被掘地三尺,挖得面目全非,很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沖著寶藏來的。但結果他卻連寶藏的影子都沒看到,這不得不說是天意,老天爺就是不想讓這批文物落入貪財者之手。 ![]() |
|
來自: 退休老頭吳工 > 《歷史考古文物收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