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史稱南梁 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三個朝代,南北朝南朝之南梁,共8帝,立國55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 ),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稱帝之前,在基層政權機構干過一些年,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齊末的腐朽統治耳聞目睹。故即位后,所實行的政策大都對梁的政治的安定,經濟的復蘇發展有益。南朝梁后期國政敗壞,導致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后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使這兩朝趁虛攻奪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 南朝梁享國五十五年。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北周攻滅了位于長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殘余。西魏扶植蕭衍的孫子蕭詧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隋滅陳之戰前取消其帝號。 蕭衍,在位時間:502年-549年,在位47年。 蕭正德,在位時間:548年-549年,在位1年。 蕭綱,在位時間:549年-551年,在位2年。 蕭棟,在位時間:551年-551年,在位少于1年。 蕭衍 南朝梁武帝蕭衍 高祖武皇帝,即蕭衍,出身南蘭陵中都里,為漢相國蕭何之后。他生于宋孝武大明八年,自幼博學多才,兼具文武才干,備受時人推許。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中都里(今江蘇常州,另一說江蘇鎮江丹陽)人。南朝梁開國皇帝。502年建梁,時38歲,549年去世,在位47年。年85歲。 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南齊丹陽尹蕭順之之子 。蕭衍出身蘭陵蕭氏。南齊時以門蔭入仕,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明帝時擔任雍州刺史,參與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擁戴南康王蕭寶融稱帝,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 蕭衍與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由竟陵王蕭子良召集,包括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八人。 竟陵,今湖北天門市,舊稱竟陵縣,為齊梁皇朝竟陵王蕭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史上稱有竟陵文學派之說。在南朝文壇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莫過于 “竟陵八友”。竟陵王蕭子良不以文學見稱,然喜好文學,禮待文學之士,組織文學活動,促進了南朝文學的彬彬之盛。齊永明二年 (公元 484 年), 竟陵王開西邸招文學之士,先后有七十四位文人進入西邸,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最為龐大的文學集團。齊梁文人竟陵八友,士族名門興旺發達,崇教創新成大業者,文群流芳千年百世,蕭氏皇族帝龍靈氣,齊粱千秋文化傳承,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詩人皇帝蕭衍執掌皇權,首創三教圓融和諧文化,沈約謝朓創新文學藝術,范云蕭琛獨領齊梁風騷,王融詩壇文藻富麗,當世稱之詞美英凈,任昉雅善屬文尤長載筆,文格壯麗任筆沈詩,陸倕辭義典雅足為佳作。 蕭子良(460—494年),字云英,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齊宗室重臣、文學家,齊武帝蕭賾(440年—493年)次子,封竟陵。493年齊武帝病危時,中書郎王融策劃政變欲擁立蕭子良,但因蕭衍(后為梁武帝)倒戈而失敗,其侄蕭昭業繼位。次年蕭子良病逝,謚號“文宣王”。 由此,蕭子良是南齊人物。南梁建立時,其已謝世。 蕭道成與蕭衍 而南齊蕭道成亦為"漢相國何二十四世孫",蕭道成出身蘭陵蕭氏。是西漢開國名相蕭何的第二十四代后裔。南梁蕭衍,南蘭陵郡中都里。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蘭陵蕭氏。 其追溯世系:蕭何之子為酂定侯蕭延,延生侍中蕭彪,彪生公府掾蕭章,章生蕭皓,皓生蕭仰,仰生御史大夫蕭望之,此后歷經蕭育、蕭紹、蕭閎、蕭闡、蕭永(闡生吳郡太守冰)、蕭苞、蕭周、蕭矯、蕭逵、蕭休、蕭豹、蕭裔、蕭整。 蕭整?,是蕭衍與蕭道成的共同高祖(五世祖)。蕭整生兩子:蕭鎋?與?蕭雋。 蕭雋生蕭樂子,蕭樂子生蕭承之,蕭承之生蕭道成。 ?蕭轄生蕭副子,蕭副子生蕭道賜,蕭道賜生蕭順之,蕭順之生蕭衍。 據《南齊書·高帝本紀》明確記載蕭道成世系為:“蕭闡生吳郡太守蕭永,蕭永生中山相蕭苞”。該記載出自南朝正史,為最權威的原始史料。?而唐代《梁書》稱其為“蕭冰”,但此說僅見于后代文獻,且未提供改名依據。結合早期史料,“蕭冰”可能為傳抄過程中的字形訛變或別名異寫。“蕭冰”為傳抄之誤?。 這里不能不說蘭陵蕭氏,中國古代著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蘭陵蕭氏是開基于東海郡蘭陵縣(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的望族,起自兩晉時期,永嘉之亂南遷之時,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今鎮江市丹陽市一帶,并僑置蘭陵郡,史稱“南蘭陵”,故仍以蘭陵蕭氏相稱。 蘭陵蕭氏本為北來次等士族,在南朝劉宋時期以軍功起家,其后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個朝代,從此成為南朝高門,唐代時出了十個宰相(皇舅房宰相1位,齊梁房宰相9位。其中齊梁房宰相中有8位出自昭明太子蕭統一系),一直至五代十國時才與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唐朝人柳芳將其列為南朝“四大僑望”之一。歐陽修、宋祁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蕭梁舊臣、北周著名詩人庾信譽之為“派別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蘇東坡也贊道“搖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終當繼八蕭”。 蕭衍故事 蕭衍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于秣陵縣同夏里三橋宅。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后代。 蕭衍后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勛,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博學多才,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 憑借家族背景,蕭衍剛出仕時,擔任巴陵王南中郎蕭子倫府的法曹行參軍,后改為衛將軍王儉的東閣祭酒。王儉一見,便對他非常賞識,奏請蕭衍任戶曹屬一職。王儉曾對名士何憲說:“此蕭郎三十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梁書·本記·卷一》 永明二年(484年)正月,竟陵王蕭子良開建西邸,廣招文學之士,蕭衍與范云、蕭琛、任昉、王融、謝朓、沈約、陸倕七人一同交游于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 。王融號稱“識鑒過人”,時常對親友說:“宰制天下,必在此人(指蕭衍)。” 在此前后,蕭衍曾任南郡王蕭昭業幕中的文學。 永明八年(490年),蕭衍被調為隨王、鎮西將軍蕭子隆的咨議參軍。蕭順之去世后,蕭衍離職回到建鄴,為父守喪三年。 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重,蕭子良任用蕭衍、蕭懿(蕭衍同母兄)、王融、范云等人為帳內軍主。七月三十日,蕭賾病重,王融想擁立蕭子良即位。據《南齊書·卷47·王融傳》載:世祖疾篤暫絕,子良在殿內,太孫未入,融戎服絳衫,于中書省閣口斷東宮仗不得進,欲立子良。 又據《資治通鑒》卷138:永明十一(493年),上疾亟暫絕;太孫未入,內外惶懼,百僚皆已服。王融欲矯詔立子良,詔草已立。 蕭衍卻并不認同。當時,蕭衍對范云說:“道路籍籍,皆云將有非常之舉。王元長非濟世才,視其敗也。”范云說:“憂國家者,惟有王中書(王融)耳。”蕭衍說:“憂國,欲為周、召邪,欲為豎刁邪?”范云不敢回答。 等到皇太孫趕來時,王融身著絳色衣衫,在中書省官署門口阻攔東宮衛隊,使其無法進入。不久,齊武帝又蘇醒過來,詢問皇太孫在何處,于是下令將東宮的兵器鎧甲全部調入宮中,并把朝廷事務托付給尚書左仆射西昌侯蕭鸞。很快,齊武帝駕崩,王融安排蕭子良的軍隊控制各個宮門。蕭鸞聽聞此事,急忙騎馬趕到云龍門,卻被阻攔無法進入,蕭鸞高呼:“有敕召我!” 隨后強行推開衛士進入,扶立皇太孫登上大殿,命令左右侍從將蕭子良攙扶出去;蕭鸞指揮調度,聲音洪亮如鐘,殿中眾人無不服從命令。賾去世,西昌侯蕭鸞挫敗了王融的密謀,擁戴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由自己輔政。 王融欲矯詔擁立蕭子良即位,與郁林王蕭昭業爭奪帝位失敗。王融因依附蕭子良而下獄,被孔稚圭奏劾,賜死。 蕭子良與侄子蕭昭業爭奪帝位,他密謀發動的宮廷政變草草收場。隨即武帝去逝,蕭昭業在蕭鸞的幫助下登基稱帝,按照遺詔,蕭子良和蕭鸞輔政。 隆昌元年(公元494年),皇太孫蕭昭業即位,蕭子良進位為太傅、尚書令,督南徐州。蕭子良終日郁郁寡歡,憂郁而亡,時年三十五歲,葬于生前選定的祖硎山。被追贈為 太宰、 中書監、領大將軍、揚州牧。 《南史·卷6·梁本紀上》載:蕭昭業為帝后,“郁林失德”,只知享樂,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蕭鸞時常與蕭衍等人商議,想要將蕭昭業廢黜。為達成目標,蕭鸞想要將鎮守荊州的隨王蕭子隆召回,又擔心蕭子隆不從,且忌憚在會稽的王敬則生變,于是向蕭衍問計。蕭衍認為:“隨王雖有美名,其實庸劣,既無智謀之士,爪牙惟仗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耳。此并惟利是與,若啖以顯職,無不載馳。隨王止須折簡耳。敬則志安江東,窮其富貴,宜選美女以娛其心。”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齊明曰:“亦吾意也。”即征歷生為太子左衛率,白龍游擊將軍,并至。續召隨王至都,賜自盡。 隆昌元年(公元494年,南齊第三任皇帝 蕭昭業年號)?,蕭衍又被任為寧朔將軍,鎮壽春。服闋,除太子庶子、給事黃 門侍郎,入直殿省。蕭鸞廢殺蕭昭業后,擁立新安郡王蕭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后,蕭鸞廢蕭昭文,自立為帝。蕭鸞登基后,蕭衍因在此年的兩次政變中跟隨中領軍蕭諶參與“定策”(擁立蕭鸞)之功,被封為建陽縣男,食邑三百戶。自此蕭衍的地位日益顯赫。但他本人在后來對這段經歷諱莫如深,不愿他人提及自己是蕭鸞登基的“佐命”功臣之事。 蕭齊內部權力更迭 493 年七月,齊武帝蕭賾去世,其太孫蕭昭業繼位。蕭昭業在位期間荒淫無度,肆意揮霍錢財,不到一年就將齊武帝積蓄的數億錢揮霍將盡。494 年七月,尚書左仆射蕭鸞在蕭衍、陳顯達等支持下,殺蕭昭業,另立其弟蕭昭文為帝。蕭鸞早有稱帝之心,立蕭昭文只是過渡,之后他大殺諸王以掃除障礙,并于十月廢殺蕭昭文,自立為帝,即齊明帝。 蕭衍在北魏攻齊之戰中發揮作用 北魏此時遷都基本就緒,河西牧地的馬已繁殖至 200 余萬匹,河陽牧場調訓過的戰馬經常養有 10 萬余匹。恰巧齊雍州刺史曹虎秘密請降,魏帝拓跋宏遂決定乘蕭齊內部不穩之際,以討伐蕭鸞殺帝篡位為借口,四路出兵大舉攻齊。北魏的部署為:以徐州刺史拓跋衍為左路,向鐘離;大將軍劉昶為中路,向義陽;征南將軍薛真度為右路,向襄陽;平南將軍劉藻為西路,向南鄭;拓跋宏自率主力為后繼,隨左路軍后跟進。 北魏攻齊的過程,蕭衍參加施援義陽的戰斗。 建武元年(494 年):十二月上旬,各路軍開始行動。當月下旬,左路軍各部進至鐘離、馬頭、壽陽一線的淮水南岸,拓跋宏主力軍亦進至懸瓠城。 建武二年(495 年):正月,北魏拓跋衍率部進攻鐘離,南齊徐州刺史蕭惠休據城抗守,將其擊敗。 二月初,拓跋宏進至壽陽,中旬至鐘離督諸軍攻城。齊蕭鸞派左衛將軍崔慧景及裴叔業率軍援鐘離,同時派張沖攻魏徐州以分散魏軍兵力。張沖軍相繼攻占魏多座城池。 三月中旬,拓跋宏派軍在邵陽洲上構筑兩城,企圖孤立鐘離城,被裴叔業軍擊破。拓跋宏決定撤軍,留五將守邵陽洲掩護主力渡淮北歸。齊崔慧景派艦船切斷魏軍渡淮津道,拓跋宏派軍主奚康生燒齊船艦,同時派楊播率部為大軍后衛,掩護魏軍主力渡淮。最終,在邵陽洲的魏軍萬人被齊艦圍困,崔慧景接受魏軍戰馬 500 匹后放之北退。 中路劉昶軍于正月末到達義陽開始攻城,齊司州刺史蕭誕據城防守。二月中旬,王廣之率軍來援,其將蕭衍自率所部先行進援,至賢首山,與城中守軍內外夾擊,大敗魏軍,劉昶撤軍北退,義陽圍解。 右路軍薛真度軍的盧淵所部攻赭陽百余日未下,次年四月,蕭鸞所派援軍到達,盧淵撤圍北退,被齊追擊軍擊敗,薛真度軍亦為齊軍擊敗。 西路劉藻軍與魏仇池鎮將、梁州刺史拓跋英協同攻南鄭,齊梁州刺史蕭懿派部將阻擊,均被擊敗,魏軍遂圍南鄭。但南鄭城堅,魏軍強攻數十日未下,四月間,拓跋宏遣使召其返回,魏軍第二次攻齊之戰結束。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南陽,前鋒直逼雍州(今湖北襄陽)。蕭鸞派蕭衍出兵援救雍州,于十月抵達襄陽。隨后蕭鸞又派左民尚書崔慧景總督諸軍,蕭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受其節度。 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至鄧城,與魏主十萬軍作戰。當時,南齊軍只吃過一頓早飯,輕裝撤退,因而均感饑懼。崔慧景心中憂慮膽怯,說道:“北虜不夜圍人城,待日暮自當去也”(《南齊書·崔慧景列傳》)。有逃跑之心,蕭衍阻止了他的行為,但沒有聽從。崔慧景領兵扼守南門,便秘密開城門逃走。其他南齊軍將領亦互不聯系,各自撤兵,北魏軍從城北門攻入。魏騎乘之,于是大敗。蕭衍獨自率領眾人抵御敵軍,斬殺了幾十上百人,北魏的騎兵漸漸退卻。蕭衍趁機得以集結軍隊結成戰陣,負責斷后。到了傍晚,蕭衍等人得以登上船只。鄧城終為北魏軍攻破。南齊軍恐懼,于當晚乘船退還襄陽。而慧景的軍隊死傷殆盡,只有蕭衍率領的軍隊完整無損地歸來。 鄧城戰敗后,蕭鸞未責怪蕭衍,而是讓他主持雍州的防務,接替曹虎任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固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日后爭奪政權的資本。 是年,東昏侯蕭寶卷即帝位。崔慧景改領右衛將軍,平北將軍、假節如故。 誅除東昏 建武五年(498年)七月,在位僅五年的蕭鸞病逝,由其子蕭寶卷(即東昏侯)即位。 蕭寶卷為人暴虐,即位后誅戮重臣,收回朝權,又“委任廝小”,致使內部動亂頻繁,“方鎮各懷異計”。 永元二年(500年)冬,蕭衍聽聞蕭懿(蕭衍胞兄)被蕭寶卷殺害的消息,于是召見中兵參軍呂僧珍、長史王茂、別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幕僚,開始制定起兵攻討蕭寶卷的計劃。眾人非常贊同,蕭衍于是大力招兵,準備和蕭寶卷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一千匹,戰船三千艘(《南史·梁本紀》作“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適逢行荊州府事的宗室蕭穎胄誘殺蕭寶卷派來征討蕭衍的巴西太守劉山陽,擁立南康王蕭寶融舉兵。蕭衍拒絕部下勸己稱帝的建議,與蕭穎胄聯合,自己在沔南立新野郡,以壯大勢力。 永元三年(501年)二月,南康王自稱相國,建西臺,任命蕭衍為征東將軍。同月,蕭衍出兵襄陽,移檄建鄴,耀武揚威。抵達竟陵郡后,命王茂與竟陵太守曹景宗大敗忠于蕭寶卷的郢州(治今湖北武昌)刺史張沖,并筑漢口城以困厄郢、魯二城。 永元三年(501年)三月,蕭寶融在江陵即位,即齊和帝。和帝升授蕭衍為尚書左仆射,加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假黃鉞。四月,蕭衍出兵沔水,命王茂及西臺將領蕭穎達等圍困郢城。五月,蕭衍移駐漢南。七月,王茂等部率水師突襲加湖,大破蕭寶卷所派的寧朔將軍吳子陽、光子衿等十三部援軍。郢、魯守軍被困日久,見援兵已敗,遂相繼投降。其中郢城因流疾橫行,使城中“將佐文武男女口十余萬人”竟死亡十之七八。等到城門打開后,蕭衍對幸存的軍民均一體撫恤。八月,蕭衍繼續進軍江州,命部將鄧元起先率部至尋陽,威懾意圖首鼠兩端的江州刺史陳伯之投誠。九月,和帝因蕭衍“平定東夏”,于是允許他“便宜從事”。蕭衍麾師沿長江而下,前鋒自蕪湖、姑孰直抵江寧。隨后,曹景宗等大破征虜將軍李居士,生擒新亭城主江道林,諸將從各處包圍建康城,建康士民紛紛響應。十月,蕭寶卷又派征虜將軍王珍國率精兵十余萬列陣于朱雀航南大路,王茂、曹景宗等以掎角之勢大破其部,徹底摧毀了蕭寶卷的主力。建康的新亭壘、東府城、石頭城、白下壘駐軍或投降或崩潰。壬午日,蕭衍坐鎮石頭,指揮眾軍圍攻建康宮城。同時,他派人招降京口、廣陵、瓜步、破墩等地守將,分別以諸弟接替鎮守。十二月丙寅日夜,王珍國等謀殺蕭寶卷,將其首級送交蕭衍。次日,蕭衍派人封存府庫圖籍,然后入城。 代齊建梁 蕭衍掌權后,下令處死蕭寶卷寵妃潘玉奴及其寵臣共四十一人,并授意宣德太后王寶明褫奪蕭寶卷的帝號,進拜自己為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揚州刺史,封爵建安郡公,食邑一萬戶,賜班劍四十人,其余“黃鉞、侍中、征討諸軍事并如故”。百官按照東晉武陵王司馬遵承制行事時的舊例,要向蕭衍致敬。 永元三年(501年)十二月己卯日,蕭衍入駐閱武堂,下令大赦,并派使者率軍“慰勞東方十二郡”。早在中興元年(501年),留守江陵的侍中、尚書令蕭穎胄便因后方戰事不利而憂慮去世。所以等到蕭衍掌握大權,建立功業后,已經無人能阻擋他稱帝的野心。而蕭衍雖想自立為帝,卻沒有急于求成,只是靜待時機。 這時,蕭衍原來的好友沈約揣摩他的心事,曾試探性地提及代齊的話題,蕭衍“默而不應”。過了幾天,沈約又進言“今與古異,不可以淳風期萬物。士大夫攀龍附鳳者,皆望有尺寸之功,以保其福祿。今童兒牧豎,悉知齊祚已終,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運之征,永元以來,尤為彰著。讖云'行中水,作天子’,此又歷然在記。天心不可違,人情不可失,茍是歷數所至,雖欲謙光,亦不可得已。”蕭衍說:“吾方思之。”《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 沈約離開后,蕭衍召見范云,范云也與沈約意見相同。蕭衍于是讓他們負責籌劃禪代事宜。此時,蕭衍竟貪戀起蕭寶卷宮中的妃子余氏,耽擱政務。范云知道后,勸阻不成,只得找來王茂與他一同進諫,并以將余氏轉賜王茂的方式巧妙地解決了此事。事后,蕭衍分別賜范云、王茂一百萬錢。 范云和沈約寫信給蕭寶融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蕭寶融禪讓帝位給蕭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蕭憺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 三月丙午日,和帝命帝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一切禮儀均按天子標準,為禪代做準備。丙辰日,和帝下詔禪位。四月壬戌,和帝下策書宣布禪位之事。但等到禪讓詔書送到后,蕭衍又假裝謙讓。于是,范云帶領眾臣一百一十七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基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讖,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著勉強接受眾人的請求。 中興二年(502年)四月,蕭衍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朝賀,建立梁朝,建年號天監。 蕭衍稱帝后,先是封和帝為巴陵王。之后又派人給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和帝則選擇在大醉后被殺死)。待到其死后,對外宣傳他暴病而死,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陵。 現在講講沈約 蕭衍稱帝后,對沈約很好,加封他為尚書仆射、建昌縣侯。之后,沈約又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領中書令、前將軍。 然而,君臣兩人之間的關系很快就發生了變化。在一次談話時,梁武帝認為沈約是在包庇他的兒女親家張稷,憤憤地說道:“卿言如此,是忠臣邪!”沈約回到家后,仍心神不定,未至床邊便坐下,以致坐空而摔倒在地上,并因此而得病。他夢見死去的齊和帝用劍割斷了自己的舌頭。 于是,沈約“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稱禪代之事,不由己出”。這些事情都被御醫徐奘得知,他將事情稟報給了梁武帝。恰巧在這之前,沈約與梁武帝比賽,寫下與栗子有關的典故。結果,沈約寫得比梁武帝少三件。沈約出來后說道:“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這件事又被梁武帝得知。種種事情疊加到了一起,梁武帝勃然大怒,“中使譴責者數焉”,沈約憂懼而死。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詔贈本官,賜錢五萬,布百匹。 有司將沈約的謚號定為“文”,梁武帝說:“沈約的才情,還沒全部表達出來,應該用'隱’字”,于是改謚號為“隱”。 天監二年(503年),范云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三歲,謚號為文。 蕭衍之長子蕭統 蕭統因《昭明文選》而在中國文學史中站有重要地位。 蕭統(501年-531年),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郡蘭陵縣(今江蘇省丹陽市 )人。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長兄,母為貴嬪丁令光。蕭統于天監元年(502年),即蕭梁建立之時被冊立為太子,此時年1歲。他舉止大方,在東宮以仁德而聞名,受朝野及百姓愛戴。后因“蠟鵝厭禱”一事,父子產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因病早逝,時年三十一歲。謚號昭明,葬安寧陵,史稱“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其孫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蕭統第三子蕭詧建立西梁,再加廟號為高宗。蕭統酷愛讀書,篤好玄學,在太子位上廣納人才,勤于著述。當時東宮號稱有書近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被認為是自晉、宋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他主持編撰的《文選》(史稱《昭明文選》),選錄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七百余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詩文總集,后世形成專門研究《文選》的“選學” 。 對于蕭統而言,“蠟鵝厭禱” 事件堪稱其人生轉折點,更是南梁政治格局演變的關鍵節點。這場宮廷風波源于蕭統生母丁貴嬪去世(526年)后,道士在其墓中埋入蠟鵝等厭禱之物,被梁武帝蕭衍發現。此事雖缺乏確鑿證據證明蕭統參與其中,但卻成為父子嫌隙的導火索。 此事件猶如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對蕭統來說,這場莫須有的罪名使其多年積累的威望轟然倒塌,精神上遭受重創,最終郁郁而終;在宮廷層面,它直接引發了儲君之位的更迭,蕭統病逝后,其弟蕭綱被冊立為太子,南梁的權力傳承路線就此改變。作為南梁宮廷斗爭的重要分水嶺,“蠟鵝厭禱” 事件不僅重塑了皇室內部權力結構,更為后續的政治動蕩埋下伏筆,深遠地影響了南梁后期的歷史走向。 關于這一事件起因及過程的記載,我查閱了部分重要的史書。糾正了網中多種說法: 蕭統之母是526年去世的。 《資治通鑒·梁紀·梁紀七》載:(梁)普通七年(526年)11月,丁貴嬪卒,太子水漿不入口,上使謂之曰;“毀不滅性,況我在邪!”乃進粥數合。太子體素肥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 根據《南史·列傳·卷十二》載:貴嬪性仁恕,及居宮接馭,自下皆得其歡心。不好華飾,器服無珍麗。未嘗為親戚私謁。及武帝弘佛教,貴嬪長進蔬膳。受戒日,甘露降于殿前,方一丈五尺。帝所立經義,皆得其指歸,尤精《凈名經》。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庚辰,薨,移殯于東宮臨云殿,時年四十二。詔吏部郎張纘為哀冊文,有司奏謚曰穆,葬寧陵,祔于小廟。簡文即位,追崇曰太后。 事件過程。 據《資治通鑒·梁紀·梁紀十一》載:“初,昭明太子葬其母丁貴嬪(526年),遣人求墓地之吉者。或賂宦者俞三副求賣地,云若得錢三百萬,以百萬與之。三副密啟上,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地于上為吉”。上年老多忌,即命市之。葬畢,有道士云:“此地不利長子,若厭之,或可申延。”乃為蠟鵝及諸物埋于墓側長子位。宮監鮑邈之、魏雅初皆有寵于太子,邈之晚見疏于雅,乃密啟上云:“雅為太子厭禱。”上遣檢掘,果得鵝物,大驚,將窮其事。徐勉固諫而止,但誅道士。由是太子終身慚憤,不能自明。” 又據《南史·列傳·卷五十三》載:“初,丁貴嬪薨,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將斬草,有賣地者因閹人俞三副求市,若得三百萬,許以百萬與之。三副密啟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畢,有道士善圖墓,云“地不利長子,若厭伏或可申延”。乃為蠟鵝及諸物埋墓側長子位。有宮監鮑邈之、魏雅者,二人初并為太子所愛,邈之晚見疏于雅,密啟武帝云:“雅為太子厭禱。”帝密遣檢掘,果得鵝等物。大驚,將窮其事。徐勉固諫得止,于是唯誅道士,由是太子迄終以此慚慨,故其嗣不立。” 上述意思是:當初,蕭統在埋葬丁貴嬪之時,曾派人四處求購風水好的墓地。有人向宦官俞三副行賄,求他幫助將自己的地賣與蕭統,并說如果得到三百萬錢的話,則將其中的一百萬錢送給俞三副。俞三副于是便暗中啟奏蕭衍,說:“太子所購之地,不如現在這塊土地對陛下您更吉祥。”蕭衍步入晚年后,多所忌諱,便命人將這塊地買了下來。丁貴嬪下葬后,有個道士說:“這塊地不利于長子,但如果鎮一鎮,或許還可以寬延一下。”于是蕭統便將蠟鵝及其他物品埋在了丁貴嬪墓旁的長子之位。宮監鮑邈之、魏雅當初都很受蕭統寵幸,鮑邈之不如魏雅得寵,逐漸被疏遠,便暗中向蕭衍啟奏道:“魏雅為太子厭禱。”蕭衍派人去墓地挖掘,果然挖到了蠟鵝等物品。蕭衍大驚,想要徹查此事,宰相徐勉竭力勸諫,這才使他作罷。最后蕭衍只誅殺了那位道士。 但蕭統因為此事,余生都感到羞憤,難以辨明。 在古代,這種利用厭勝之術詛咒他人的行為被視為大逆不道,嚴重觸犯皇家禁忌。雖然蕭統極力辯解,但蕭衍對此事仍心存疑慮,父子之間由此產生了嫌隙。這一事件也使得蕭統的太子之位受到沖擊,其在朝中的威望和影響力大減。此后,蕭統在精神上備受打擊,心情一直郁郁寡歡。 據《南史·列傳·卷五十三》載: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雕文舸摘芙蓉。姬人蕩舟,沒溺而得出,因動股,恐貽帝憂,深誡不言,以寢疾聞。武帝敕看問,輒自力手書啟。及稍篤,左右欲啟聞,猶不許,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惡?”因便嗚咽。四月乙巳,暴惡,馳啟武帝,比至已薨,時年三十一。帝臨哭盡哀,詔斂以袞冕,謚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寧陵,詔司徒左長史王筠為哀冊文。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聞喪者哀慟。” 蕭統死后,按例蕭衍當立蕭統長子、南徐州刺史蕭歡為太子,但他由于之前的嫌隙,轉而屬意晉安王蕭綱,同時認為天下初定,“不可以少主主大業”。自中大通三年(531年)四月至五月,蕭衍遲疑未決。直到五月二十一日才決定封蕭歡為豫章王,命其回鎮。五月二十七日,蕭衍正式立蕭綱為太子。為補償蕭統一系,同時堵住天下人對他“廢長立幼”行為的非議,蕭衍破格將蕭統的諸子都封在大郡,除蕭歡封在豫章外,枝江公蕭譽封河東郡王,曲江公蕭詧封岳陽郡王,蕭??封武昌郡王,蕭譼封義陽郡王;女兒視同正主;太子妃蔡氏的待遇不變,只是遷居金華宮,與東宮相區別。 |
|
來自: 倩紅 > 《從西晉到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