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靜思齋·于岳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藏品交流鏈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8672185233 早在東征、北伐之際,由于局勢變幻莫測,國民革命軍自身家底又相當薄弱,“黃埔校軍”直接真刀真槍地參加作戰是常有之事。但在國府定都南京之后,局勢已趨于穩定,軍校教育亦步入正軌,基本不再需要學生上陣。即便是抗戰時的烽火連天,我目前能想到的“校軍”參戰案例亦只有三起,無一例外,皆是因為戰局吃緊,位于前方的幾所軍分校火線救急,而大后方的黃埔本校及一、五、七等分校似乎無此經歷。 今日便來結合一件藏品簡單說說其中一例。這是我早年收藏到的一枚紀念章,約5角硬幣大小,銅章前后生銹,已看不出原本的漆面色澤。背面之凹陷處,原似應有釘扣以供佩戴,現亦無存,唯正面“中央軍校第十七期學生第八總隊參加桂南抗戰紀念”之字跡清晰可辨。 ![]() 如今大家對于“昆侖關大捷”應不陌生,但恐怕未必知道此次“大捷”只是桂南會戰中的一役,若是放眼整個會戰,我軍可謂先勝后敗,甚至可以說是慘敗、潰敗。當然,若是讓我寫戰史那可真是要了親命了(尤其是不要問我相關細節問題,有興趣的請自己去研究),在此僅是略述其大概,交代一下此章的來龍去脈即可。 在昆侖關大捷之后,我軍曾有乘勝收復南寧之動議,常公為此于1940年1月初飛赴廣西巡視以鼓舞士氣。然我軍后續的作戰似不甚積極,坐視日軍援軍與補給齊集,甚至理論上已被我軍“殲滅”的第21旅團亦重新加入了作戰序列。1月底,日軍驟然發動反攻,令我軍統帥(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有些措手不及。在日軍從側翼迂回發動的猛烈攻勢下,后方戰略要地賓陽迅速淪陷(淪陷前一日,駐賓陽的第38集團軍總司令部被炸,以至與前方通信中斷,指揮系統完全紊亂),前方我軍已成被包夾之勢,被迫各自倉促脫離戰場,最終釀成潰敗,全局震動,氣得常公在日記中怒噴“小諸葛”白崇禧與桂系部隊的無能。 ![]() 危難之際,正在宜山縣的黃埔四分校奉命出征,以在校的16期9總隊一年生、17期5、8總隊及華僑大隊臨時編組成軍(番號據說是160軍,此說僅見于校史,未找到檔案記載),由分校主任韓漢英兼任軍長,開赴忻城縣一帶,掩護前方部隊撤退,等待后方增援。另外,在桂林的黃埔六分校16期12總隊亦推進至柳州待命(但未參戰)。 ![]() “校軍”沿紅水河布防,每日枕戈待旦,肅奸防諜,不過從桂南作戰要圖上來看,他們所在的位置并沒能出現在圖中(具體位置關系可參見下面我標注的那張)。此時的17期學生入伍方倆仨月,這對于他們來說,固然也是一次難得的實戰鍛煉機會,不過以其人員裝備之薄弱(雖號為“軍”,但恐怕總共也就只有四五千人,大概也沒啥重武器),真要接起火來,難免遭受不少損失。所幸日軍不久后即戰略撤退,未再發起進攻。四分校師生在完成掩護任務之后,亦回校繼續學業,當局有鑒于桂省局勢不穩,不久后乃遷四分校于貴州,時維1940年夏。 ![]() 此章到底是在廣西還是貴州鑄造?它原本的主人又是誰?如今已再難知悉。在歷經八十五年的滄桑之后,此章幾乎已成孤品,無聲地凝聚著這段悲壯的歷史。 今日草作此篇,另還有件重要的事,迄今我從未見過四分校17期8總隊的同學錄,在我目前已編纂的黃埔名錄,該總隊尚為空白,在此特向全網公開征集四分校17期8總隊(17期23總隊的我亦有需要)同學錄原始文獻(原件、原件之復印件或電子版均可),如有愿意提供的朋友,可發郵件與我聯系并告知報價,如在我可以承受的范疇之內,即行購買。感謝支持! 靜思齋 于岳 2025年8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