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錦州市,有一個名為富屯村的山村。這個村子風水極佳,在傳統觀念里,乃是帝王將相身后理想的埋骨之所。所以,當地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這座山中埋葬著一位遼國大官。 然而,村民們既不知這位遼國大官究竟何人,也不明晰古墓的具體方位。但這對于盜墓賊而言,并非難事,他們自有其探尋古墓位置的手段。 墓葬周邊的地形 2014年冬日的一個夜晚,富屯村洪家街的村民們皆被西北方向傳來的幾聲奇異聲響驚醒。據描述,這些聲響初聽時,似地震之轟鳴,又若沉悶之雷聲,連地面都隨之微微震顫。 一整夜,這怪響接連出現了三次,攪得村民們難以入眠。彼時正值深夜,四周漆黑一片,村民們便未起身前去探查。 待到天色大亮,部分村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慮,即刻前往西北方向的山坡查看情況。眼前的景象令他們大為驚駭:山坡上赫然出現了三個巨大的黑洞,黑洞幽深莫測,仿佛直通地府。 此時,村民們方才恍然大悟,這定是盜墓賊為盜掘古墓,使用炸藥炸開了墓口。于是,村民們趕忙致電當地文物局,詳細說明了此事。 墓葬全景 文物局聞訊后,迅速派遣考古隊趕赴現場進行勘查。經考古隊一番細致的勘探與調查,證實此處確為一座古墓。只是可惜,古墓已遭盜墓賊嚴重破壞,眾多珍貴文物被盜取,僅余銅燈、銅壺等一些零散小物件。 201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鎮市文物處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被盜墓葬及其周邊區域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考古勘探,共發現了5座墓葬,并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2018年7月,考古工作迎來了一項重要進展,考古工作者們對三號墓展開了正式發掘。這座三號墓坐落于遼寧省北鎮市富屯街道新立村小河北村以北約800米處的山坡之上。 從方位上看,它東南方向距離北鎮市城區大約5千米,東北方向距離洪家街墓地(此墓地乃韓德讓及其繼承人的安息之所)約700米。 甬道及封門墻 該墓屬于磚室墓類型。其墓壙是在基巖上開鑿而成,呈現出口大底小的特征,平面形狀近似于“琵琶形”。 在修建過程中,工匠們首先著手開鑿墓壙,待墓壙成型后,再在墓壙內部精心修筑墓門、甬道、墓室以及耳室。 墓頂與墓壙之間的空隙,則用開鑿出來的粗沙粒進行填充,并且逐層進行夯打,以確保結構的穩固。這座墓葬整體由墓道、天井、墓門、甬道、主室和耳室這幾個部分共同構成。 隨著發掘工作的推進,一座形制獨特的八邊形磚室墓漸漸展露真容。當考古隊員們清理至主室西北角時,手電筒的光束突然定格在一片鎏金銅泡釘之上。 這些原本用于裝飾木槨的構件,排列成一種頗為詭異的弧形,仿佛在默默守護著某種尚未被揭開的神秘儀式。 金扣眼 一具已經殘破不堪的木槨內部,散落著鎏金銅帶扣以及瑪瑙杯的碎片。其中,由暗紅色銀片包裹的杯身,在燈光的映照下泛著幽冷的光澤,讓人不禁聯想起《遼史》中所記載的“以銀為殮”的皇家葬儀。 然而,從現場所留下的種種痕跡可以判斷,這座墓葬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曾遭受過多次盜擾,已經被嚴重破壞。也正因如此,出土的器物數量相對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墓室的擾土中被發現的。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細致統計,這座墓葬總共清理出土了各類隨葬器物40余件(套),這些器物種類豐富,涵蓋了金器、銅器、玉石器、骨器,以及一些建筑構件等。 無論是墓葬的形制、還是隨葬品的規格,似乎都在暗示著墓主人擁有不尋常的身份。那他會是誰呢? 金飾件 考古人員很快就在甬道中部發現的青石墓志中找到了答案。墓志平面近方形,正面磨光。由志蓋和志石組成,均有移位,志蓋稍殘,志石完整。 志蓋為盝頂式,中部楷書陰刻 “左千牛衛大將軍耶律公墓志”十二字,豎向由左至右三列分布。 志石正面四邊抹斜,陰刻楷書銘文30行,滿行33字。志文首行為“大契丹國故左千牛衛大將軍漆水耶律公墓志銘并序”,以下志文的正文記載了墓主人的生平、家世等內容。 通過釋讀志文得知,這位左千牛衛大將軍,正是遼景宗耶律賢曾孫、齊王耶律隆裕之孫、耶律宗熙的次子耶律弘義。 墓志出土時的情形 重熙戊子年(1048)冬月,醫巫閭山麓的松林裹著三尺厚雪。當十六歲的耶律弘義棺槨被緩緩放入顯陵時,負責監禮的官員不會想到,這個少年將軍的墓志銘將在千年后揭開遼代皇族隱秘的宗室往事。 耶律弘義的降生本該是草原帝國的盛事。作為遼景宗耶律賢的曾孫、齊王耶律隆裕之孫,他的血脈里流淌著契丹皇族最純正的血液。 祖父耶律隆裕曾以鄭王之尊掌管契丹軍事要地,父親耶律宗熙更在重元之亂后臨危受命,以武寧軍節度使的身份鎮守西南邊陲。 在遼興宗統治的黃金時代,這個家族的榮耀達到頂峰。耶律宗熙先后被授予豫章王、豳王等爵位,其妻蕭氏出身大國舅帳,這樣的門第讓耶律弘義自出生便站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 銅鏡 重熙年間的一個春日,年僅十歲的耶律弘義在上京臨潢府接受冊封。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左千牛衛大將軍等頭銜如金箔般貼在少年身上,侍御史與驍騎尉的印綬在他身上交疊。 史載其"幼通武略,長習文翰",契丹貴族的教育傳統在這個少年身上得到完美呈現。 此時的遼國正處在鼎盛時期,耶律宗熙統率的部隊剛平定西南叛亂。少年將軍的封號既是榮譽,也是未來重擔的預兆。然而命運弄人,這些頭銜最終只化作墓志銘上冰冷的文字。 1048年的寒冬來得格外早。十一月二十六日,耶律弘義的靈柩進入顯陵時,天空飄著細碎的雪花。這座安葬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耶律倍的帝陵,此刻迎來最后一位入葬的皇族成員。 瓷盤 墓志記載其"歸葬顯陵,袝祖宗之寢廟",這個細節暗示著其家族在皇室地位的微妙變化。此時的遼興宗正著力鞏固皇權,耶律宗熙因重元之亂被削爵流放,少年將軍的早逝或許正是權力更迭的犧牲品。 當考古隊員在2015年發現這座墓葬時,地上散落的鎏金銅扣與瑪瑙殘片,無聲訴說著千年前的劫難。 墓志銘的勘誤工作揭開了更多歷史細節:原刻"季父"實為"叔父"之誤,耶律宗真與耶律隆裕的叔侄關系得以厘清;那些被誤寫的"駝劍疏封"、"朱邸奉顏",則在學者筆下重現了遼代封賞制度的莊嚴。 這個十六歲便消逝的生命,如今在博物館的展柜中重獲新生。他的故事不再只是墓志銘上冰冷的官職羅列,而是遼代皇族興衰的鮮活印證——當草原的彎刀遇上中原的典章,當少年將軍的尸骨融入帝陵的黃土,歷史的長河中將永遠閃耀著那些未竟的傳奇。 推薦個出游神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