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傳承悠遠,實力強悍的高手,數不勝數,甚至有些“神童”,天資卓越,年僅幾歲,便能達到常人練習幾十年,才進入的境界,比如明朝時期,就有一位“超級神童”,年僅3歲,能寫徑尺大字,之后因書法絕妙,7歲破格錄取,選為翰林院秀才。 ![]() 此人就是姜立綱,明黃佐《翰林院記·選充秀才》條云:“秀才之選始自太祖(朱元璋)時,然未始隸翰林也。英宗時,始選奇童及善書法,充本院(翰林院)秀才。天順中有姜立綱,字廷憲,居梅頭里,七歲以能書,命為翰林院秀才”。 ![]() 姜立綱書法天才的事跡,乃是史冊明確記載的,當然隨著年齡增長,他也沒有“傷仲永”,他在翰林院中,勤奮練習,飽讀詩書,水平變得更加強悍,眾所周知,明朝推行“臺閣體”,也就是“館閣體”的前身,這種書體的筆畫勻稱,字體方正,主要用于科考,為了辨清字體而生,不求藝術性。 ![]() 當時科考學子必學,姜立綱3歲入翰林,受其影響較小,堅持以古法為主,最初學習黃蒙等,筆法相對明晰、簡練的書家作品,慢慢基礎穩固,他深入晉唐,王羲之、鐘繇、顏真卿、柳公權等人,把諸家之妙融合,練就一手寬博大氣、潤麗端莊的楷書。 ![]() 何喬遴《名山藏》之中,曾寫過:“姜立綱嘗臨湖舍作“皆春”二字,適有操舟過其前,沖濤駭浪,字遂寫成風波行舟之勢”,他的楷書結構嚴謹,體度渾厚,點畫粗細均勻,字形高大瘦長,比如我們欣賞《東銘冊》,壓縮顏體開張之勢,調和柳體斜欹之險,清勁方正,端正大氣。 ![]() 線條無顯著粗細變化,但通過起筆棱角與收筆蓄勢,營造“靜中寓動”的張力,字字生動優美,毫無楷書的平整、呆板等問題,總的來說,欣賞姜立綱的書法,既能窺見明代宮廷美學的極致,亦能反思“法度”與“性靈”的永恒辯證,筆勢流暢婉轉,盡顯藝術之美。 ![]() 姜立綱的書法,在明朝備受推崇,天順、成化、弘治三代,名噪一時,當時其字被譽為“姜體”,甚至內廷制誥、宮殿碑額,基本都是他寫,《圖繪寶鑒》也記載“人得篇紙,爭以為法”,其字傳入日本后,也是極受歡迎,當年日本國門建成,特花費重金,邀請姜立綱,為國門題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