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言:“碑不如帖,帖不如信,信不如稿”,學習書法,選擇墨稿最優,紙本墨稿不僅筆畫詳盡,可學正統古法,還保留古人意蘊,墨色尚存,更具生動感,寫出靈氣,以及傳統之美,防止字跡僵化、單調。 ![]() 可令人遺憾的是,紙張易損,妥善傳世的真跡,并不算多,尤其是晉唐作品,要么真偽難辨,要么略有缺損,內容不夠完整,趙孟頫曾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 ![]() 古人精妙真跡,哪怕見到數行,只要認真臨摹,把技法研究透徹,依舊能有所提升,踏入高手行列,譬如近代民間出土,諸葛亮所作《出師表》殘稿,由李邕抄寫,距今已有1300多年。 ![]() 李邕名氣并不高,曾任北海太守,又名李北海,存于盛唐,跟李白、杜甫等人,均為好友,史料記載,他文章、書翰、公直、詞辨、義烈、英邁皆過人,時稱“六絕”,其中書法最妙。 ![]() 彼時“王書”盛行,秀逸、俊麗之風占據主導,李北海早期一直臨學“二王”,夯實基礎,掌握用筆的自然、靈動之妙,而后轉入碑學,汲取雄偉、陽剛的氣魄,相互融合一體,消除柔媚之風。 ![]() 由此可見,李邕才是“雄渾”一脈的創始人,他的字駿健凜然,氣象宏大,就像此帖,乃是罕見真跡,更是重現神韻,采用行楷書寫,剩余46行,共計270多字,單字3.5厘米左右。 ![]() 自詩詞開頭,到“先帝每與臣論此事”結束,字字剛柔盡備,筆勢如“舟行江海,舒緩藏勁”,字里行間透出從容力量,中鋒為主,輔以側鋒絞轉。 既保障筋骨遒勁,還加強字體之間的鏈接,氣脈暢通,銜接自然,剛勁不失婉轉,由濃至枯自然漸變的墨色,也凸顯韻律感,動勢和藝術效果,更為強烈。 ![]() 總的來說,此帖清晰筆畫,揭露了書法用筆奧秘,感受不同風格、技巧,而且李邕實力強悍,不夸張的說,這種水平的字已經失傳,千百年來,其字一直奉為“標桿”,如今更是納入教材。 ![]() 這幅《出師表》幾經輾轉,現在存入臺北故宮博物院,經專家多次鑒定,確認真跡無疑,字字清晰,用筆翻折、衄挫的痕跡,皆可看見,時常臨摹,能深化筋骨,增強用筆的力道、氣勢,不會變得浮華,同時開闊思想,利于日后創新。 ![]() 而今,我們對李邕《出師表》,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