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晉唐時期是草書最為輝煌的階段,誕生了張芝、索靖、“二王”、張旭、懷素等一批頂級大師,呈現出“群星爭輝”的盛況;而唐代以后的草書界,“百家爭鳴”的情況結束,開始出現一人引領時代,如宋之黃庭堅、元之趙孟頫、鮮于樞、明之祝枝山、王鐸等。 ![]() 上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宋代以后沒有哪件草書能與晉唐名家一較高低,但是,隨著清東陵被盜,一件巨幅草書的問世,大家開始相信“草圣”后繼有人,祝枝山、王鐸、董其昌原來不是明代最牛的草書家,這件作品就是黃衍相的《草書秋興八首》。 ![]() 于右任、林散之都曾親臨現場觀賞此作,于贊嘆道:“草書到此境界,可稱前無古人者也。”此作曾藏于清內府,是乾隆帝最喜愛的書法之一,以致于要求在自己死后作為陪葬品。《草書秋興八首》出土時保存極為完好,沒有遭受自然和人為損壞,一字不缺、完完整整。 ![]() 黃衍相,字六冶,福建人,生活于明末清初,寄寓云南永平,他曾被崇禎、吳三桂、順治等邀請創作,明宮、清廷都極為推崇他的草書。乾隆初年,云貴總督尹繼善將這件《草書秋興八首》作為賀禮進獻宮廷。 ![]() 此作寫于明天啟壬戌年(1622年),紙本冊頁,共計十五開、三十幅,單幅縱24.3厘米,橫15.7厘米,字徑大小不一,在3至7厘米之間,洋洋灑灑、痛快淋漓。黃衍相是帖學草書的“集大成者”,他將二王、顏真卿、米芾、趙孟頫、鮮于樞、康里巎巎、宋克、祝允明諸家法度融為一體,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 此作起筆多以側鋒切入,入紙后迅速轉為中鋒行筆,既保留了側鋒的爽利感,又確保了圓勁質感。行筆過程中提按變化豐富,長畫常可見由重到輕的自然過渡,形成“綿里裹鐵”的張力。轉折處多以圓轉為主,偶用方折調節節奏,圓轉處見流暢,方折處顯剛勁,體現出對晉唐草法與明代狂草筆法的融合。 ![]() 黃衍相善將主筆夸張伸展,次要筆畫緊湊收束,形成鮮明的疏密對比。字與字之間多以牽絲連帶,卻不刻意追求“一筆書”的連綿,而是以意連為主,筆斷意連處更顯氣韻貫通。墨法枯潤相生,隨勢流轉,用墨從濃潤到枯澀的自然過渡。 ![]() 清代《江南通志·藝文志》稱其“草法出入晉唐,越祝京兆之爽、過王覺斯之勁,然不事狂怪,自具溫雅氣。”。沙孟海認為“黃草有文人書法的純粹性,其草法中的'斂狂歸正’傾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