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離家外出的跨省旅行曾經歷過,不過已過去二十幾年了!記得1996年夏,參加區教育工會組織的黃山、千島湖之游;印象中的2001年夏,參加學校組織的蘇州、上海之旅。 今2025年8月中旬,由兒子發起并組織的這趟跨越五天的“河南行”,注定是晚年銘心難忘的經歷。 此“河南行”四人組,兒子(兒媳因工作原因未同行)無疑是領隊并全權負責。兩個難得出遠門的花甲老人、一個不足十歲的好動小孩,他不僅要謀劃與安排,還要兼顧老幼,頻頻接受問疑或咨詢,當這扶老攜幼的“領導”,不亞于一場自我挑戰。 第一天 乘動車抵開封 8月14日下午五時許,我們離開江都去揚州高鐵站即揚州東站候車,傍晚六時乘坐駛往河南開封的列車,開啟了平生的“北上西行”之旅。 所坐由上海虹橋開往開封北站的G2612次動車組,途經八九個站點、約三個半小時的行程,于二十一點四十分光景抵達開封北站,當晚下榻在距高鐵站不遠的“亞朵酒店”。 8月15日上午九點多鐘,我們從亞朵酒店打車去開封的熱門景點——“清明上河園”景區。眾所周知,北宋首都即今天的開封,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詳實記錄了北宋都城的繁華美景。正是依此圖為藍本,精明的開封人斥巨資于1992年開始建筑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即“清明上河園”,2011年,她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如今的“清明上河園”已成開封最靚麗的名片,她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重現了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壯麗景觀。隨便拍了幾張圖片,展現園內景點的氣派與爆棚的人氣。除了漫步景區觀賞,還饒有興致的坐船游了汴河一周,據說夜晚坐船觀光別有一番風味。以下是坐船上拍攝的圖片: 宋人模樣的“船老大”在園區里游玩時,有種像逛集市一樣的感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有賣傳統美食的、售各種工藝品的,還有耍雜技玩魔術的等等。像“三碗不過崗”、“武大郎賣燒餅”,“水泊梁山聚義廳”、“吳用算命”、“風雪山神廟”等耳熟能詳的水滸故事,也能在此找到痕跡或復活再現。目睹有坐“人力車”或騎馬在景區轉悠游玩之貴客,邊走邊看,還邊聽專人講解,料想一定很有愜意,估計那價格費用,恐不是我等普通人能承受的。園區太大了,景點多,岔路多,若沒向導指引,跟隨人流邊走邊看,一般人觀光很可能會重復或遺漏。聞園區安排有“東京保衛戰”、“槍挑小梁王”等真人表演,再現當年之情形,可惜客滿了,未能看到。8月16日,我們從開封乘動車去鄭州,再由鄭州換車去洛陽龍門。在鄭州東站停留僅有半小時,時間短促,來不及拍照留念,下圖是倉促間趕拍的唯一圖片。上午十點多鐘,先在亞朵酒店退房,后去開封北站候車。約十一點半,坐上G1311次動車駛往鄭州東站,經半小時便抵達省會鄭州。在站上耽擱約半小時,十二點半,換乘G3177次動車往洛陽龍門站。下午一點半光景,順利抵達洛陽龍門站,入住該站附近的“全季酒店”。傍晚五點時分,離開全季酒店打車去洛陽的4A級景點——應天門。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隋唐時期的洛陽有“都城第二”之謂,帝王的某些重大政務常在此舉行。應天門即隋唐時洛陽皇宮的正南門,有“天下第一門”之稱!始建于隋大業元年即605年,據說當年武則天登基稱帝即在此。不過現在看到的“應天門”,它是在原址上仿建而成的,今已被被列為國家AAAA級景區。8月17日上午,我們從全季酒店打車去洛陽的著名景點——龍門石窟。兒子考慮挺周到,以防搞不懂、看不出名堂,特地請了一位導游隨行。 早聞“龍門石窟”之說,認識中是一個個石刻人像,心中嘆服匠人的工藝了得。今實際目睹了一個個石窟,它是在大小石洞里雕刻的栩栩如生各具神采的佛像,大都是唐代工匠的杰作,距今約有一千五百年了。石洞內有單個佛像的,也有多個佛像的;有的佛像被風雨侵蝕已殘損,有的遭人為損壞;據說有的佛像因名氣大,被歹人盜走了。盡管如此,我們看到的可是真實景觀——價值連城的珍寶。龍門石窟位于洛陽伊河兩岸的龍門山上,我們沿河岸繞行觀摩石窟,時而攀沿石階上去觀看,時而又沿石階下來在河岸步行。記得剛進來時第一道門上,有陳毅寫的“龍門”二字,后面第二道門上,是郭沫若題的“龍門石窟”。下面這副圖是在河對岸拍攝的。看到龍門山的氣勢巍峨、仍見到洞穴里的如來佛祖自在安然,依稀看到帶著朝圣心態的眾多游客。館內藏有從當地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有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象牙等,充分證明洛陽古都的歷史悠久與源遠流長。8月18日上午八點半,我們從洛陽龍門站乘坐開往揚州站的G2226次動車返回,返程與四天前入豫的線路稍有區別,五個多小時后安抵揚州。這次跨越五天的河南之行,打破了固有的宅家常態,填補了北上西行的空白,開啟了每日游記的新模式,此行無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挑戰了原有的自我認知。舉家出行,密切并深化了家人間的交流、聯絡與感情,若有兒媳的參與則更好更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