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覺得,老是被人提醒,會產生一種不被信任感,潛意識里也會接收到“我不夠好” 的信號。 對此,不少網友感同身受: “小的時候寫作業,家長都愛過來念叨,他們越是提醒越是打擾到我,我本來寫得好好的。” “剛開始學做飯時熱情很高,我對象卻總在旁邊'指導’。一會說我刀不穩容易切到手,一會說我火大了會炒過頭,裝盤時又說鹽放多了吧,上次就提醒過你?,F在我看到廚房就打怵。” “真的是。我媽就天天盯著我。早餐問'今天喝豆漿還是牛奶?別空腹吃東西’,中午發微信'外賣別點油炸的’,晚上視頻又說'吃完飯別坐著’,明明是自己的事,弄得像完成任務一樣。” “朋友知道我在備考后,簡直成了我的專屬鬧鐘。碰到我就問今天看書了嗎?題刷夠量沒?提醒我別熬夜學習,又說一定要抓緊時間啊。本來挺有動力,被問得現在看到書本就壓力好大。” “每次長輩越是提醒我該結婚了,我越是對婚戀話題避之不及。我也不是故意叛逆,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本能反彈……” 在關系里,這些“過度關心式”的提醒,有時會帶給我們隱隱的“窒息感”。因為初始的關心若反復疊加上升,便成了不容置疑的要求。反復叮嚀的背后,往往圍繞著提醒者自身的期待打轉,卻忽略了對方的真實處境和感受,言辭里也常常暗示著一種預設:我比你更了解你需要什么,你該怎么做。 01 過度提醒會削弱自主性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主性,我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由自己掌控的,是“我來決定”而不是“被安排”。小到是周末決定讀書還是遠足的自我節奏,大到職業道路上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獨立判斷。正是這些細碎的“我決定”,讓我們確信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而非被動的棋子。 而過度提醒,即便出發點滿是善意,密集的干預也會像無形的手,讓我們陷入被動執行的尷尬中。當生活的每一步都被提前標注方向,當每個選擇都被預設標準答案,自主的力量便會逐漸弱化,就像長期依賴導航的人會失去認路能力,習慣被提醒的心靈也會慢慢喪失自主判斷的勇氣。 ![]() 02 讓人感到自己被低估 被過度提醒的背后,總藏著幾縷若隱若現的否定意味。那些“跟你說過別這樣,現在后悔了吧?”“我都是為你好,不然誰愿意管你”的話語,一方面讓被提醒者陷入“不照做就是不知好歹”的溝通困境;另一方面,每一次重復提醒,都會在被提醒者心中掀起敏感的波瀾:為什么我總讓別人操心?或許我真的不如別人以為的那樣可靠?憑什么認定我做不好?從而產生焦慮與抵觸感。 但實際上,你渴望得到信任,渴望被給予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為在意的人制造驚喜、綻放自我潛能。而那些“事無巨細”的提醒,常常變成了纏繞在你周圍的藤蔓,看似提供支撐,實則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生命自由生長的空間。 ![]() 03 破壞做事的內驅力 過度提醒還有一個很實際卻容易被忽略的影響:打斷了我們正在做事的流暢節奏。 比如你正滿心歡喜地準備開啟一項任務,腦海里剛像搭積木般拼出清晰的步驟,蓄滿了躍躍欲試的期待。這時身邊人反反復復地提醒:“你別忘了做 XX 哦。”哪怕每次只是短短幾秒,也可能讓你思路斷線,甚至重啟任務的動力也跟著中斷了。 更重要的是,被過度提醒后,我們很難把“我正在做這件事”與“是因為你提醒我才做的”區分開來。這會讓原本積極的內驅力(我想做)變成了外界的催迫(我被要求做),也因此消解了做事的成就感,讓人更容易拖延、放棄。 ![]() ![]() 寫在最后 ![]() 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既做過“被過度提醒”的那一方,也可能曾是那個總忍不住想提醒別人的人。我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過度提醒”帶來的不適,這里和大家分享兩點: 當你是被提醒者時,清晰而堅定的表達至關重要。以平和而真誠的語氣道出:“謝謝你的關心,不過這件事我自己記得/已有安排。”同時,溫和地請求對方“請信任我能處理好”。這份溝通不是冰冷的拒絕,而是對彼此空間的共同守護。 ![]() 對于提醒者,則需學會一種克制的智慧。在開口前暫停片刻,叩問內心:此事真的需要提醒嗎?對方是否真的無法自主處理?提醒的頻率和強度是否已越界?更為關鍵的是,提醒的內容應如手術刀般精準:只聚焦于具體事項本身,不評判、不指責、不試圖強行扭轉對方的意愿。 總之,真正深厚的關系,其堅韌之處不在于無微不至的提醒,而在于對彼此那份沉甸甸的放心。如同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未說出口的信任與放手,反而能在關系中拓出一片廣闊天地,讓彼此自在生長、松弛喜悅。 文|央視新聞《夜讀》整編 部分內容來源公眾號KnowYoursel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