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書法是傳統文化根脈”,但到底咋發展的?這張“書法時間軸”太寶藏——從甲骨文的神秘符號,到明清的個性張揚,3000年書法史,就是一部“中國人審美進化史” ,看完才懂啥叫“字里藏乾坤”!

一、先秦:文字“從畫里長出來”
· 甲骨文(商):最早的“成體系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占卜,筆畫剛硬、象形性強(比如“雨”字像下雨 );

· 金文(商-西周):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商代像“簡化圖畫”,西周變“鐘鼎文”,筆畫更規整(看《宰甫卣》,能感受到古樸大氣 );
· 大篆、草篆(春秋):大篆是“古字變小篆的過渡”(《石鼓文》是代表),草篆是“篆書快寫”,開啟“書寫簡化”趨勢(《侯馬盟書》能看到這種變化 )。

二、秦漢:“大一統”催生新字體
· 小篆(秦):秦始皇“書同文”的成果,把大篆簡化成“規整線條”,《泰山刻石》就是典范,漢字開始“方方正正” ;

· 古隸、隸書(秦漢):古隸是“隸書雛形”(看《里耶秦簡》,還有篆書影子 ),漢代隸書成熟,變成“蠶頭燕尾”(《乙瑛碑》《曹全碑》超經典 ),這是書法史上第一次“隸變革命” !
三、魏晉-南北朝:書法“個性化覺醒”
· 楷書、行書、草書(魏晉):王羲之們把楷書“立起來”(《黃庭經》),行書“連起來”(《蘭亭序》),草書“飛起來”(王獻之《中秋帖》),書法從“實用”變“藝術” ;

· 南北朝(南北):南朝智永《千字文》“承前啟后”,北朝《張猛龍碑》“方筆雄強”,為唐代書法鋪了路 。
四、隋唐-明清:書法“百花齊放”
· 隋楷、唐楷:隋朝融合南北書風(《舍利塔下銘》),唐代楷書“法度森嚴”(比如顏體、柳體 );

· 明清:行書、草書更“個性”,王世貞《樂府詞》、草書《太祖實錄》,書法成了“表達自我的窗口” 。
小感悟:3000年書法史,是漢字“從實用到藝術”的進化,更是中國人“審美和創造力”的傳承。一筆一劃里,藏著古人對“美”的追求,也藏著我們今天該守護的文化根脈。
(關注我,下期拆解“哪款書體最適合你練”,讓傳統文化真正“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