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陳以喬 前兩天我在《無告的青春》里,記錄了一次難忘的投稿經歷。當時不知天高地厚,投的是《解放軍報》。沒想到多年以后,我真的在軍報上發表了自己的文章。
也許生活有其自身的邏輯,那些不經意間播下的種子,那些默默無聞的澆灌,說不定哪天一陣春風拂過就發芽開花。以下是我在軍報發表的第一篇稿件,分享出來,以作紀念。
當兵10年了,武警沈陽市支隊戰士衛振偉的衣兜里,一直揣著剛剛入伍時母親寫給他的一封家書,唯一的一封。
一紙家書,很薄很輕,輕得只有半頁紙222個字,薄得經不住周折磨損。于是,他小心翼翼地用一道道透明膠帶,細細密密地把它“塑封”。
它也很厚很重,厚得像一部大書,一輩子也讀不完、道不盡,重得如同沉甸甸的寶箱,珍藏著父母對子女那份濃濃的情、深深的愛,任歲月荏苒,歷久而彌新。
多少年了,這封家書,小衛早已記不清讀過多少遍,但他永遠忘不了收到信的那一天:2007年2月6日,入伍第58天,一個溫暖的午后,新兵班長李曉龍交給他的。
“ 振偉你好。知道你們新兵訓練三個月,新兵連是軍旅生涯的第一步,不關(管)在哭在淚(再苦再累),要堅持,不后悔,你在哪(那)里好好干,個人要爭氣,靠自己,靠別人那(哪)一個人都不行,我們圖的就是你好好干,家里條件不好,你要爭氣,不要讓人家笑話,因為錢是人掙的,多了多花點,少了少花點,我相信我們將來一定會過得更好。我和你爸也為你的事費盡了心血,就是希望將來要掙(爭)氣,家里事不要關(管),如要什么,不打電話就寫信,我給你買一身毛衣,一身保暖內衣,先穿著,如果毛衣不小,我在(再)給你家(加)工一件別的顏色,收到東西,要打電話。就這樣吧,我也不會寫信。 2007年2月1號 ” 讀著家書,衛振偉仿佛看到,勞作了一天的母親,忙完家務,洗凈手,在那昏黃的燈下,查著字典,一筆一畫、歪歪扭扭地寫著信,吃力而認真。
那一刻,小衛聽到淚水打在信紙上的滴答聲。這滴答聲他很熟悉,故鄉夏天的暴雨驟降,穿過破裂的屋頂,打在家徒四壁的灰土地面上,第一層雨就是這樣的聲響。雨打在家里的四畝麥田上,父母的愁眉就會稍稍舒展。一瞬間,這么多年他們起早貪黑的勞累,含辛茹苦的養育,伴著家書一一涌上心頭……
雨落麥田,麥子會生長,麥穗會成熟;淚落信紙,少年會成長,人生會頓悟。
是家書流淌的情之至、親之切,讓他心存感恩、變得坦然、充滿自信;是家書傳授的樸素智慧,讓他像故鄉那深深扎根大地的冬麥苗一樣,學會在沉寂中積蓄力量,在前行中保持篤定;更是家書的深情囑托、鞭策指引,讓他始終挺直腰桿走正道,靠自己雙手收獲想要的人生…… 寫于北京
本文刊于《解放軍報》2017年1月1日「軍人家庭」專版、《人民武警報》2016年10月22日頭版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