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華的故事,就像一場被時代洪流裹挾的人生戲劇。你可能看過她演的《我的丑娘》,那個被兒子嫌棄卻始終默默付出的母親形象,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但你知道嗎?現實中的她,也曾被輿論的唾沫星子淹沒,甚至被貼上“抄家分子”的標簽。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位老藝術家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 說起來,張少華的出身真是苦到骨子里。1946年出生在北京南城,3歲沒了爹,媽媽改嫁后她被扔給奶奶撫養。那年代能吃飽飯就不錯了,上學更是奢望。12歲那年,她憑著一股子機靈勁兒考上了中國評劇院,可因為長相普通,只能從老旦這種配角開始熬。這一熬就是6年,連上臺的機會都沒有。但你猜怎么著?她愣是把所有角色的臺詞和道具位置都背得滾瓜爛熟,就等著哪天能頂上。后來真有個替補機會,她一上臺就把所有人震住了,這才正式開啟了評劇生涯。 可命運弄人,特殊時期一來,她的人生徹底拐了彎。當時評劇院有個大腕叫新鳳霞,那可是舞臺上的“頭牌”,而張少華因為出身問題,成了抄家小分隊的隊長。這事兒后來被新鳳霞的兒子吳歡爆出來,說她帶隊抄家導致母親殘疾,還搶了齊白石的畫。網上還流出她拿著棍棒站在抄家現場的照片,跟她演的慈母形象簡直判若兩人。這事兒一出來,網友們炸開了鍋,罵她“面丑心更丑”的聲音鋪天蓋地。 ![]() 不過,這里面有些細節可能被大家忽略了。新鳳霞的丈夫吳祖光在文章里提到,打她的是個劉姓演員,而且一直用“他”來指代,明擺著是個男的。所以新鳳霞的腿傷跟張少華沒啥關系。但其他事兒她確實沒否認,這就讓人挺矛盾的。你說,一個在舞臺上演了那么多善良母親的人,怎么會參與抄家呢? 到了晚年,張少華的日子也不好過。她得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瘦得皮包骨頭躺在醫院,兒子卻很少露面。聽說當年文革時,她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農村,母子倆感情早就淡了。可就在大家以為她晚景凄涼的時候,她做了兩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一是把500萬遺產全捐了,二是把胡歌叫到病床前托付后事。這一下子,輿論又開始反轉,有人說她“晚節不保”,有人卻覺得她“本性不壞”。更有意思的是,吳歡在她死后發了個和解聲明,說“是非恩怨不必再提”,可網友們還是不依不饒,這到底是為了公道,還是為了湊熱鬧呢? ![]() 其實,張少華的一生就像她在《娘道》里說的:“人這一輩子,誰沒在泥里滾過幾遭?”她年輕時確實犯過錯,但把所有罪名都扣在她頭上也不公平。特殊年代里,有多少人被迫做了違心的事?現在她已經走了,那些莫須有的罪名,也該讓它隨風散了吧。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她能在熒幕上演活那么多母親角色?其實,她自己就是9個孩子的媽,從小看著母親辛苦操勞,那些細節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她住了一輩子40平米的小房子,拍戲賺的錢都用來幫兒子還房貸。你說,這樣一個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真的會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嗎? ![]() 現在回頭看,張少華的爭議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復雜和時代的荒誕。她不是圣人,也不是惡魔,只是一個被時代推著走的普通人。那些罵她的人,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處在那個年代,又能比她做得更好嗎? 說到底,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某一個片段,得把他放在整個時代背景下去看。張少華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對人性多一份理解,對歷史多一份敬畏。畢竟,誰又能保證自己在時代的漩渦里,不會做出讓自己后悔的選擇呢? |
|
來自: 積沙成塔0u3svg > 《影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