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的時候,“紅爺”事件驚掉了無數吃瓜群眾的下巴。38歲的焦某某男扮女裝,相約與多名男性發生關系,并偷拍視頻在互聯網傳播,實在是震碎三觀! 在相關爆料中,一個個看起來與普通人沒啥區別的青壯年拎著食用油、西瓜、蘋果等禮品前往紅爺的出租屋赴約,以此換取特殊服務,甚至還有人事前不知道紅爺是男扮女裝,但是來都來了,于是…… 一時之間,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與紅爺事件有關的梗圖和段子。 不過,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新的大事件發生,隨著新的熱點事件,原來的新聞很快就會被遺忘。 然而,源源不斷的二創作品和小廣告的涌出,卻使得這一事件以獨特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甚至傳播到了大洋的彼岸。這里不得不感嘆一句,有的人活著,但已經徹底社會性死亡了。 當網友詢問紅大爺在外網是不是很火時,有外國友人回復道,紅爺穿搭已經成了每個人的萬圣節服飾。 不過,畢竟萬圣節還沒有到來,于是這個機會被香港·動漫電玩節ACGHK搶先了。 紅爺和他的房客(之一)被做成了卡通版的KT板,上面寫著“來都來了”,吸引了不少觀眾圍觀打卡。 多位coser齊聚會場,穿搭都是紅爺同款,甚至有的還拎著牛奶拿著西瓜,還原程度真的很高! ![]() 圖源:小紅書用戶@ghddus 一部分商戶嗅到了紅爺事件背后的商機,以他的二創形象開發出各種周邊,盒子外面赫然印著“紅姐盲盒”,真的不知道是哪些潮人在消費! ![]() 圖源:小紅書用戶@盛和國際 不止漫展,玩梗的小廣告早已貼遍街頭巷尾。 檸檬紅茶,頂級爽感。這文案搭配這神情,簡直注入靈魂了。不過說真的,檸檬茶這樣打廣告,可能會讓消費者覺得產品不太單純。 ![]() 圖源:小紅書用戶@路易Donna 當你站在便當店門口,紅爺盛情邀請:來都來了。 ![]() 圖源:小紅書用戶@Victoria 當你去漫展攤位看東西,紅爺也在烈焰紅唇抿嘴笑:來都來了! ![]() 圖源:小紅書用戶@AA黑道千金王姐 當你去掃樓看房子,還是逃不掉紅爺的臉——“來都來了”,看看現房。 ![]() 圖源:小紅書用戶@柯史舞次子 不得不說,怪不得大家都這么喜歡說“來都來了”,它真的能夠適用于任何出行和消費場景,圖片和文字搭配在一起,真的有一種荒誕的幽默。 很多海外達人也掀起了對紅爺的模仿潮,從妝發到配套出演的角色都一應俱全。 清邁街頭,桿子上貼起了“紅姐最愛”打拋飯的廣告。 ![]() 圖源:小紅書用戶@oxia 再有個戴假發的人往那一站,活脫脫的就是紅姐現身為自己代言。 ![]() 圖源:小紅書用戶@部長貓 甚至連紅姐出租屋的室內設計風格都有了,從櫥柜到床鋪到桌子到紙箱再到墻上掛的大衣都復刻得很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宜家的新促銷廣告。但仔細看,就可以發現右下角的品牌標識是“IDEA”而非“IKEA”,很顯然又是哪位民間能人做的效果圖。 多鄰國的社交賬號運營風格一直很大膽。在紅爺事件火遍全網的時候,多鄰國吉祥物直接扮演起了誤入紅爺出租屋的房客,這里好想配個BGM:“誒,騙人的吧?我不是多兒嗎?為什么,為什么,一眨眼就來到這個奇怪的地方了——” 印象里上一次這么有節目的還是宜家。 前陣子,Coldplay演唱會中途休息時,克里斯·馬?。–hris Martin)玩起了“Kiss Cam”,本來是個小小的互動,很多被拍到的觀眾都很自然,沒想到鏡頭轉向一對相擁的男女時,兩個人卻馬上尷尬分開。。。 見狀,克里斯當眾調侃:“天哪……他們要么在搞外遇,要么就是非常害羞?!边@引發了現場幾萬人起哄。 隨后這條視頻也在網上瘋傳,愛吃瓜的網友更是扒出了兩人的身份,男方是一家軟件公司的CEO,已婚有孩子,女方則是同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也是已婚。搞辦公室戀情,而且還是婚外情,然后丟臉丟到全球觀眾面前,這可把吃瓜網友們樂壞了! 看到這么炸裂的瓜,一向哪里瓜就馬上蹭上熱度的宜家,自然不放過這次機會,在網友對“捉奸”相關話題玩梗的輿論高峰期,新加坡宜家迅速抓住大眾注意力焦點,以“捉奸”現場為創意切入點關聯產品,火速將社會熱點轉化為品牌傳播的流量杠桿。 黑白熊貓毛絨玩偶從背后環抱住棕色毛絨猩猩玩偶,這小動作狠狠拿捏了,甚至上面配文還是“HR approved(人力資源部已批準)”。 Aldi UK更是直接玩P圖,把兩款自家經典雪糕P在事件當事人的頭上,配文:“CAUGHT ON THE BIG SCREEN OOOP”(被大屏幕捕捉到)。 其實,類似的借勢并非個例,這類將社會熱點轉化為商業傳播素材的操作,在消費市場中早已形成一套可復制的模式。借熱點事件炒熱當事人同款商品的情況,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生。 其背后的邏輯都是,以社會事件為起點,提煉標志性符號,再嫁接到不同場景中,快速撬動流量并擴散。就像在紅爺事件中的小商家,就利用事件中“來都來了”的梗、食用油西瓜等道具,將其轉化為漫展KT板、盲盒、街頭廣告等形式,讓社會話題變成消費符號。 從熱點到流量再到銷量的轉化,利用了大眾對事件的認知,降低傳播門檻,還借網友的獵奇心理,形成自發傳播與商業變現的循環。 這些營銷的底層邏輯,是對網絡情緒的把握。不過,劍走偏鋒也是有風險的,畢竟,玩梗這種事情嘛,還是得分情況。 作者 | 李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