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塘 紅旗塘挖成后,挖出的泥土堆在兩岸,種上了桑樹,景色秀美,如電影《蠶花姑娘》主題歌唱的: 魚米鄉、水成網, 兩岸青青萬株桑.... ![]() 太浦河 2006年4月,筆者與縣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一同考察太浦河,為新建自來水廠尋找取水口。我們從上游太湖水閘開始往東走,一直到青浦水廠,對全長50多公里的河道、河水和沿河水質及污染情況進行考察。 這次考察,使我對太浦河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深深感受到了雄偉壯麗的兩岸風光,體會到開挖者的辛勞,感嘆于工程的浩大。太浦河的位置在紅旗塘之北,與紅旗塘平行,兩河相距不到10公里,但太浦河的河面更寬,河岸做得更整齊規范,岸邊還設計了綠化帶,河上橫跨的大橋也很大氣,猶如一條長虹高掛,很是壯觀。 1991年夏季,太湖流域久雨不停,水位高達4.79米,湖水外溢,使沿湖地區農田遭受重大損失。經江浙滬三地協商后決定,爆破浙滬交界的紅旗塘堵壩。7月8日,國務院召開會議,決定開挖太浦河,引太湖水到黃浦江再出海。這和1958年開挖紅旗塘的緣由一樣。但紅旗塘一端沒有與太湖相通,沒有完成“結親”任務。 太浦河雖然由江蘇、浙江、上海三地以縣市為單位進行分段挖掘,但整個工程的設計、進度、連接處等都受到統一指揮。太浦河浙江段全在嘉善境內,全長11.3公里,也分東、西兩段進行開挖。河面寬174.5米,有2萬名群眾和2800余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參與挖掘。從1991年年底開始動工,到1993年10月竣工。 1992年冬季,大雪紛飛,氣溫很低,最低達零下6攝氏度。筆者到達工地現場時,只見民工和解放軍戰士們奮戰在河床。戰士們站在河底挖泥,如果兩腳有段時間沒動,就會被凍住拔不出來。工地上肩挑的情況看不到了,都是用滑車來拉泥。 那年,嘉善電視臺拍了一部紀錄片《風雪太浦河》,如實記錄了當時壯觀的場面和艱苦的歲月。后來,縣里還組織創作了《太浦河組歌》四首,并排練演出。其中一首《太浦河水向太陽》歌詞為: 金波亮、銀波亮,太浦河水向太陽, 從太湖流到黃浦江,兩岸田歌唱不完。 新農村,新氣象,太浦河水向太陽, 黃金水道帶來致富路,城鄉一體一水牽。 水連蘇嘉滬,情系魚米鄉, 河水日夜向東流,流不盡兩岸稻花香。 太浦河在嘉善段河面開寬,河岸整齊,兩岸灘地綠化茂盛,樹蔭婆娑,風光秀麗。當時,有縣人大代表提議開發觀光旅游或建設臨河度假村。 由于挖了紅旗塘與太浦河兩條東西向的人工河,大大降低了周圍農村遭受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嘉善人民敢于向困難作斗爭,努力改善環境的精神,隨著滾滾河水,永立史冊。 來源:《嘉善農耕風物筆記》 嘉善縣檔案館 編;金梅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