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酷暑結束,這時三優天已過或接近尾聲,由于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后仍有持續高溫,會感到悶熱,天氣由炎熱向悶熱轉變,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處暑時,斗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達150°。 “處暑”一詞由來已久,在《國語》中就已出現,且明確指氣溫變化。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明確將“處暑”列入二十四節氣。漢代《孝經緯》載明:“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后十五日,斗指申,為處暑,言瀆暑將退,伏而潛處也。”北宋《太平御覽.時序部》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后五日,天地始肅,后五日,禾乃登,修宮室,坯垣墻。”元吳澄編撰《月令X十二候注釋》云:“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處暑節氣前,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已經入秋,華北和中原地區陸續在處暑節氣的末尾前后入秋。處暑后,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幅射減弱,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影響中國,氣溫逐漸下降,東北、華北、西北的雨季率先結束,開始一年之中下雨天數和云量都最少的一段時期。處暑節氣的民俗多與迎秋、豐收有關,農作物在關鍵的成熟期,農民“抬猛將,驅蝗蟲”、拜土地神,靠海吃海的漁家舉行盛大的開漁節,另外,中元節多在處暑時節,因此,祭祖及放河燈是處暑的重大節慶活動。 處暑節氣的習俗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2.吃鴨子: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 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3.放河燈: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的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水中放河燈,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4.開漁節: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 5.潑水狂歡:云南西雙版納有潑水狂歡的習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