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言:不只是“冰心奶奶” 翻開一代代國人的語文課本,冰心的名字如常青藤般纏繞其間——《小橘燈》里那點微弱卻溫暖的光,《紙船》中承載的眷眷深情,《繁星》《春水》里晶瑩剔透的哲思絮語......它們共同在數代師生心中塑造了冰心的鮮明印記:“母愛”“童真”“自然”,這幾乎讓冰心成了不言自明的文學符號——溫婉永恒的“冰心奶奶”。 然而,這深入人心的“慈母”形象,并非冰心文學世界的全部樣態。教材的編選機制如同一面“濾鏡”,在漫長的歲月中執行著“減法效應”。囿于課本篇幅,為回應不同時代的教育需求,反復聚焦幾篇溫婉抒情的代表作,冰心創作的那些展現社會關切、女性自覺、戰時憂憤與生命哲思的棱角之作則悄然隱入幕后。加之不同時代的特定解讀,或借《小橘燈》傳遞特定年代的“革命溫情”,或在審美轉向中推崇《荷葉 · 母親》的含蓄蘊藉,進一步強化“母愛歌頌”的單一框架,始終未能跳脫其窠臼。教材篩選塑造了冰心溫暖陪伴者的形象,卻也遮蔽了這位作家更為豐富、更具思想深度與復雜性的多面。 在價值多元、呼喚思想深度與真實認知的當下,冰心這種單一、近乎凝固的“慈母”形象教育價值已經顯得單薄。于是,一個核心追問逐漸浮現:那個被教材濾鏡定型,遮蔽了諸多面向的冰心,其本身蘊藏著怎樣的、尚未被課堂充分覺解的人文教育價值呢? 本文即由此出發,旨在打破“慈母”這一單一標簽,推動冰心多維形象的“課堂新生”。這不僅是對文學史豐富性的尊重,更關乎教育的深層使命:引導年輕一代理解人性的復雜,珍視獨立思考,體認社會責任,培育溫和而堅韌的品格 。 ![]() ![]() 教材濾鏡: 冰心“慈母”形象的塑造 教材中冰心“慈母”形象的固化并非偶然現象,而是特定歷史時期編選機制與時代要求共同作用的結果。 新文化運動伊始,白話文教材亟需典范之作。冰心以其清麗婉約的“冰心體”,成為白話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嚴家炎曾指出,冰心小詩凝練瞬間感受與零散思緒,其“純真清新,晶瑩剔透”的特質,完美契合了胡適、葉圣陶等倡導的教材需具備“真感情、真見解、真藝術”的標準。沈星一編“新中學國語讀本”第一冊42篇白話文中,冰心獨占9篇,數量僅次于胡適、梁啟超,其示范地位可見一斑。阿英曾評其《超人》“不但在內容方面給脆弱的青年以廣大的影響,就是她詩似的散文的文字......也引起廣大青年的共鳴與模仿”。 ![]() ▲民國時期的教科書《新中學國語讀本》第一冊,選錄了42篇白話文,冰心占9篇,數量僅次于胡適、梁啟超 此階段,教材聚焦確立白話文學的審美與情感范式,冰心“愛的哲學”中溫暖純凈的一面被推至前臺,成為撫慰當時青年心靈的重要文本。 新中國成立后,時代背景的變遷深刻影響了教材對冰心作品的選編與解讀。其早期作品因風格和主題被認為與當時的文藝導向有所差異而一度沉寂。然而,1957年創作的《小橘燈》因其蘊含的樂觀精神與對困境中人物的溫情關懷,恰逢其時地回應了特定時期的思想教育需求,于1961年首次入選新中國語文教材。其入選本身,反映了時代語境對文本意義的塑造。那盞在寒夜中散發微光的小橘燈,其簡潔的敘事與鮮明的意象雖保有一定藝術感染力,但在當時的教材闡釋框架下,其蘊含的“希望”與“關懷”被賦予了特定的時代內涵。而“文革”期間,《小橘燈》也因未能契合極端的批判標準而遭剔除,冰心在教材中暫時退場 。 這一時期,冰心形象在教材中被相對簡化,其作品中的溫情元素服務于特定的時代主題,“愛的哲學”中其他豐富的維度則未能得到充分展現。 新時期以來,教材理念雖轉向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冰心作品逐步回歸,但“減法效應”的慣性依然強大。盡管冰心不同時期共有約23篇作品曾入選各版教材,課堂長期聚焦的卻始終是《繁星》《春水》等少數篇章,甚至連曾紅極一時的《小橘燈》也在2003年左右淡出主流課文。那些展現冰心社會關懷、女性思考與生命哲思的“棱角”之作,如早期揭示時代青年精神困境的“問題小說”《斯人獨憔悴》《去國》,戰時以“男士”筆名冷靜書寫女性生存困境的《關于女人》,展現底層女性生命力的《冬兒姑娘》,昆明時期寓居“默廬”時交織著對自然之愛與時局之憤的《默廬試筆》,以及晚年反思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空巢》等,在教材的篩選中長期處于邊緣或完全缺席的狀態。 教材的篩選,賦予了冰心“國民奶奶”的溫暖形象,成為幾代人共同的情感記憶。然而,這一形象的獲得,是以遮蔽其作為作家的豐富性、復雜性與思想深度為代價的。當我們習慣性地沉浸在小橘燈朦朧的光暈和紙船載動的柔情中,便無形中遺忘了她對社會病灶的理性凝視、對女性命運的深切沉思、對戰時苦難的家國憂憤,以及對生命荒誕與堅韌的深刻叩問。教材的篩選,呈現了一幅簡化、模糊的冰心肖像:兒童文學作家、溫婉的祖母——只見其柔,不見其豐。 ![]() ▲民國新中國成立后,冰心的多篇作品也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包括《小橘燈》《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荷葉·母親》等 ![]() 發現被遮蔽的星光: 冰心文學世界的多維價值 長久以來,教材的“減法效應”遮蔽了冰心文學世界中璀璨的星光。重審這些被忽略的面向,我們發現其蘊藏著超越單一“慈母”形象的豐富教育價值。 一 、優渥中的洞察:情感慰藉的力量 批評者常以“斗爭性”為標準,苛責身處相對優渥環境的冰心缺乏時代強音,這本身即是一種遮蔽。 文學的深度,并非僅存于激烈沖突的書寫。冰心相對安穩的處境,恰恰提供了獨特的情感觀察視角,使其得以細膩捕捉時代洪流中另一類真實的心靈圖景: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戰時個體的情感掙扎、現代心靈對意義的執著追尋。 《空巢》便是珍貴的樣本。它深刻描繪了歸國學者的“空巢”感,交織著文化撕裂、歷史創傷、代際隔閡與價值挫敗。冰心精準地揭示了其光環之下的精神困境:這“空巢”里盛滿的不是寂寞,而是一種更深的、無法言說的失落。這份失落,是一代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直指現代性身份認同的根本困境。冰心以其敏感細膩的筆觸,為時代心靈史留存了困境中一代人的真實模樣。 在啟蒙吶喊與革命風暴之外,冰心開辟出一條關注個體心靈、尋求精神慰藉的獨特路徑。 《寄小讀者》中描繪的異國風物、童真母愛、自然之美,皆是戰亂年代脆弱個體維系精神不墜的頑強努力:“四面眼光之中,它仍是怡然的不走……小朋友,請容我傾吐!”這份尋求共鳴的姿態,呼應了無數驚惶心靈的普遍渴求。其淡雅的美學風格,為焦灼的心靈提供了珍貴的棲息之所。這種看似微小的慰藉,在保存人性溫度、維系精神韌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是現代性多元光譜中不可或缺的柔光。冰心證明了,在動蕩年代守護個體心靈的完整與尊嚴,同樣具有深刻的人文意義。 二 、愛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與行動倫理 冰心的“愛的哲學”常被簡化為溫情的公式或貼上“小資”的標簽。若置于更廣闊的生命視野下審視,便會發現,“愛”在冰心筆下實則是直面生命困境的深刻哲學回應與積極的行動倫理。它是歷經生命脆弱、理想幻滅、戰爭殘酷后,選擇擁抱這個不完滿世界的重要方式。 《談生命》中的箴言:“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這并非盲目的樂觀,而是飽經滄桑后對生命復雜性的深刻體認。洞悉生命如流水,“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這“享受”,是以“愛”的胸懷去容納、理解并最終超越順逆悲歡,允許生命中的一切際遇。“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云翳”象征生命必然的挫折與磨難,“美麗的黃昏”則象征著以“愛”的智慧達致的生命圓融與豁達。可以說,冰心的“愛的哲學”是對現代人精神困境的一種溫和而堅韌的回應,帶有存在主義色彩。 同時,這“愛”更是積極的行動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擔當。冰心的小女兒吳青教授創辦農家女學校,以母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精神賦能底層女性,正是“愛的哲學”最具生命力的現實轉化。冰心自身的書寫實踐,從早期“問題小說”揭示社會痼疾,到戰時以“男士”筆名冷靜書寫女性生存困境,無不浸潤著深切的社會關懷。她的“愛”,飽含著對弱者的深切同情,對不公的無聲抗議,對和平的深切祈愿。這是看見世間痛苦后的不忍與行動,是連接個體生命與社會責任的倫理紐帶,也是一種溫和持久的社會變革力量。冰心的愛,是看見、理解并付諸行動的責任。 ![]() ▲冰心并不只是溫婉抒情的“慈母”形象,實際上她有更為豐富、更具思想深度與復雜性的一面 三 、溫和而堅韌:女性意識的獨特路徑 以當代激進女性主義的標準苛責冰心缺乏激烈的“性別對抗”,是脫離歷史語境的誤讀。理解冰心,必須重返“五四”女兒們掙脫封建枷鎖的艱難現場。冰心并非揮舞利劍劈開黑暗的斗士,而是以自身的生命實踐與溫和理性的書寫,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為女性開辟了一條可行且堅實的路徑。 她首先是自身存在的有力突破者。掙脫封建家族的束縛,遠渡重洋留學,歸國后成為活躍的職業作家與大學教授,這一生命軌跡本身即是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有力顛覆。冰心作為活躍于公共領域的知識女性,其存在本身,就是女性意識覺醒的鮮明體現。 在創作中,冰心的女性意識體現為溫和而深邃的觀察與自覺。《兩個家庭》中的亞茜,絕非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以新知識、新理念重塑“主內”的價值:協助丈夫翻譯、以科學方法教育子女、高效管理家務、注重精神交流。冰心通過將其與空談“平等”卻脫離實際的陳太太對比,清晰地闡明:女性的獨立,其核心在于人格的獨立、能力的提升與價值的創造,而非形式上的出走或空洞的口號。 《關于女人》的寫作策略尤顯智慧。冰心以“男士”筆名寫作,既巧妙規避了當時可能的性別偏見,獲得了相對中性的言說空間,又得以借“他者”之眼,更為冷靜、客觀且深入地剖析不同階層、不同處境女性的生存困境,展現出高度的共情與理解。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女性意識的一種獨特而智慧的自我表達。 因此,冰心的女性書寫,是一條溫和卻無比堅定的突圍路徑。她拒絕以徹底否定傳統女性角色作為獨立的前提,而是致力于為這些角色注入新的價值與尊嚴;她關注女性如何在既定的社會現實結構中,憑借自身的修養、學識和能力,贏得真正的尊重與生存空間。這份溫和外表下的堅韌,立足現實的建設性態度,以及對女性內在力量的充分倚重,正是冰心作為“睜眼看世界”的早期女性代表,其女性意識獨特而珍貴的價值所在。她或許不是沖鋒陷陣的旗幟,卻以切實的實踐拓寬了道路,證明了女性獨立形態的多樣性。 ![]() 課堂的重構: 多維冰心教育價值的實現 冰心作品在教材中的“常青”,呼喚著我們將她超越“慈母”符號的豐富人文價值真正融入課堂。這要求我們以重構的實踐精神,超越教材篩選的慣性視野,將冰心還原為血肉豐滿的思想者,依托現有篇目,并引入被遮蔽的文本, 讓她的“愛的哲學”在生命教育、人格塑造與社會關懷的土壤中,煥發新的生機。這不僅是深入理解冰心文學世界的需要,更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深耕教材文本,突破溫情框架,是重構的第一步。教學的目光需穿透“母愛”的表層溫情,探尋冰心文字中更遼闊的精神疆域。 教學《短詩三首》,或可超越摘錄格言或體會童趣。《繁星(七一)》“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中“永不漫滅”的執著,指向何種被珍視的核心價值?《繁星(一三一)》“大海呵!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的詠嘆,又蘊含著對宇宙和諧、萬物互聯怎樣深沉的哲思?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思考這份對自然之美的敏感背后,對萬物關聯與生命尊嚴的哲思。 《憶讀書》一文的教學不應止步于“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方法論,更可結合冰心“生命如流水,享受所遭遇一切”的包容智慧,引導學生將其與青少年成長中的真實困境對話,啟迪他們在面對挫折時尋找意義,培育內心的韌性。讀《荷葉·母親》時,那“荷葉護紅蓮”的動人畫面,固然是母愛的頌歌,更應引導學生追問:這“蔭蔽”僅僅是血緣之愛嗎?它是否也象征著一種對弱小生命的普遍守護與責任擔當?聯系冰心對社會苦難的關切,便能將“母愛”的解讀,悄然拓展為對生命關懷與社會責任的樸素啟蒙。 然而,僅憑教材有限的篇目,難以呈現冰心的多維形象。要真正展現其被遮蔽的思想鋒芒,可以在教學中適時引入其“棱角”之作的精選片段,作為現有教材的有力補充和必要對照。 例如,《關于女人》中L女士頂著世俗重壓追求寡婦再嫁的掙扎,或S女士在家庭與事業夾縫中的痛苦撕扯,冰心以冷靜得近乎白描的筆觸,揭開特定時代女性生存的殘酷真相。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文字,不僅能感受冰心對社會痼疾的清醒認知和對姐妹命運的深切共情,更能深刻理解其“愛的哲學”絕非虛幻的溫情避風港,而是包含著看見苦難、理解困境并尋求溫和改良的深沉力量。 再如《默廬試筆》中那句錐心的“我恨了這美麗尊嚴的皮囊!”,讓學生聆聽冰心面對破碎山河時,自然之愛與家國之痛激烈撕扯的靈魂吶喊,感受其柔婉文風下錚錚的鐵骨與滾燙的赤子衷腸。 而《冬兒姑娘》中那位底層女性潑辣旺盛的生命力,則有力地打破了教材中單一的“溫婉”濾鏡。引入這一形象,能讓學生領略冰心對社會底層堅韌生命力的由衷敬意,理解其對社會不公的無聲關注和對生命強韌的禮贊。 這些被教材篩去的文本片段,以其獨特的思想力量和情感深度,為課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照。它們的引入,不是為了顛覆“慈母”形象,而是為了還原一個思想銳利、情感豐沛、關懷深廣的完整冰心,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其作品的復雜性和時代價值。 冰心“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箴言,其不朽的生命力最終在于從心間走向人間。我們可以將吳青教授創辦北京昌平農家女實用技能培訓學校的事例帶入課堂,讓文本價值與現實世界產生深刻關聯。這所學校,正是“愛的哲學” 最生動的當代踐行。通過解析吳青如何將母親的精神遺產,具體化為幫助最底層姐妹,掙脫貧困與性別束縛的辦學理念,傳授知識、技能、法律與衛生常識,見證學員從瑟縮自卑到昂首自信的蛻變,學生能真切理解“愛的教育”如何點燃個體生命的希望,賦予其改變命運的力量。 這一實踐,清晰地詮釋了冰心——吳青精神中“愛”的完整歷程:它始于看見世間的苦痛,繼而深刻理解真實需求,最終毅然采取智慧的行動。責任與擔當,是愛的內在要求與最高體現。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行動意愿,啟發他們思考:在自己的生活范圍內,如何將課堂領悟的冰心之“愛”,轉化為具體的關懷行為?無論是參與社區服務、踐行環保、反對欺凌、幫助身邊需要的人,還是傳播平等尊重的理念,這正是“愛的實踐智慧”——以有限之力,借智慧與堅持,關懷他人,讓冰心的精神遺產從課本融入生活,落地為日常的關懷與改善。 ![]() 結 語 冰心作品在教材中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她對人類心靈需求的深切回應。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這份關懷更顯珍貴,是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石與心靈依托。突破教材的簡化視角,將冰心被遮蔽的豐富維度——她對生命困境的深刻哲思,對社會現實的清醒關注,對女性命運的深切理解,以及“愛”所包含的責任與行動力量,融入課堂,有助于學生體認:真正的溫暖源于包容理解生命復雜性;真正的力量源于獨立思考與溫和堅定的踐行;真正的愛,是看見不完美,理解傷痛,并以行動關懷改善。這正是冰心穿透“慈母”標簽,留給我們時代最珍貴的教育啟示:如何在紛繁世界中守護心靈的光亮,并以溫和堅定的行動,傳遞溫暖。 參考文獻: [1]冰心,卓如編,冰心全集[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5月版. [2]王炳根,玫瑰的盛開與凋謝——冰心吳文藻合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版. [3]范伯群編,冰心研究資料: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匯編(乙)種[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4]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 [5]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2月版. [6]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7]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 [8]彭清桂,冰心的經典化研究[D].三峽大學,2019年5月. [9]馬春花、宿懿,戰時中國與女性散文——冰心在重慶[J].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21年第11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