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泰和,正巧遇到表弟的升學宴,孩子們被外公外婆帶去吃席了。我去街上會同學,溜達了一通,聊了些經年舊事和近日新聞,頗有一番唏噓。 一路回家,路過三個祠堂,竟然都在辦升學宴席。掐指一算,正是高校錄取通知書大量發放的時段,升學宴席多也就不奇怪了。 ![]() 自我有記憶起,大概到20歲左右,一直是對吃席有很大的飲食熱情。千禧年之前是因為家里條件不好,一年到頭吃素的日子遠遠多過吃肉的日子,而每逢吃席,總能滿足愛吃肉的嘴巴。千禧年之后愛吃席,就主要愛嘗試各種宴席菜,多半是費功夫或者火候,家里不易做的菜。 泰和人的宴席,不論是過年時的親戚間“做客”,還是升學喬遷,只要不是在酒店舉辦,一般是至少吃一天兩頓(午餐、晚餐),碰上婚喪嫁娶這種人丁大事,還要吃三天六頓(三天里每天的午餐和晚餐)。 泰和人的午餐不叫午飯,叫點心。許多年以后對歷史有了更多的熟悉才明白,泰和人口中的“點心”正是一種古語的表達,古人一日兩餐,兩餐之間的進食就名點心。現代人有了電,已經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長了白日時光,點心就扛不了餓,午餐才變成了“餐”,要正經吃一頓了。 但在吃席的時候,泰和人還保留了這個飲食習慣。午餐叫點心,通常在11點半到12點半之間吃完,晚餐叫正餐,通常在下午4點半到6點吃完,方便客人返家。泰和人的主流出行工具還是自行車的年代,走一趟親戚,去吃一趟席,單程遠的可能要騎行1個小時,那時路燈也并不普及,鄉下的路也不好走,碰上吃席的時候下雨,回家就麻煩些。還記得小時候吃過下午三點半開席的晚餐,也是因為擔心下雨客人不好返程。 吃點心,在客人坐定圓桌之前,就一定有一盤點心已經放在桌上了。小時候見過的多是六角盤或者八角盤,每個角里都有一樣點心,最早時候是炒瓜子、炒花生、芝麻片、米花糖、蝦片、貓耳朵、糖等自家做的點心,后來商品豐富了也開始有包裝餅干、巧克力、各種奶糖軟糖、小包豆干等。 客人落座,吃點心,喝茶水飲料,拉拉家常,這時候廚房的菜才開始下鍋。待客人喝過一頓茶水,上第一個菜的時候,就會把點心盤撤下,僅留一盤瓜子或花生。 記憶里最早吃席的那幾年,點心撤下后通常是4小碟冷盤肉,臘肉一碟、香腸一碟、鹵豬耳一碟、鹵雞胗(泰和人稱“雞慶”)一碟,再加兩個熱炒菜,印象里酸蘿卜炒鮮大腸或炒鮮雞雜是必出現的一道。 4道或者6道菜上桌后,就是一大碗雞湯了,雞肉切塊,柴火熬煮至少1個小時以上,冬末春初務必是竹篙薯做配,其他時節就看各家大廚的考量。 待客人喝過一碗雞湯吃過幾塊竹篙薯,最后一道主食就上桌了,傳統是一大盆肉絲面或者肉絲米粉,碰到時令也會多上一大碗餃子或湯圓。主食面或者米粉,一般是不帶湯的,這時主家又會把雞湯的大碗補滿,客人想吃干拌,就自取面條加些桌上的菜,想吃湯面就加些雞湯。 隨著面條上桌的,還必配一碗辣椒,自家做的鮮剁椒,姜蒜紅椒切碎撒鹽,腌過一兩日或者干脆就現拌,愛吃辣的客人澆一勺在面條上,喊一聲真過癮。 有一年去老姑家吃席,老姑還做過一碗辣椒粉拌青蒜根,廣受好評,后面陸續請客的幾家也都上了這類辣青蒜根。 由此可見,吃席也是家庭主婦相互交流飲食的實踐平臺。 點心吃完后,男客繼續喝茶聊天,或者打牌消遣; 女嬌客(大姑娘、小媳婦)可以相約逛逛周邊,欣賞田野美景,聊一聊姑娘家的話題; 小孩子們都自去找自己的樂趣,撿沒打響的炮仗,追逐打鬧,這一日縱有調皮也絕不會被揍,不僅自家大人格外寬容,叔伯舅姑們也大方可親,零花錢隨手就給,跟著去小賣部也豪氣買單,還會帶著玩一些新鮮游戲; 唯有相熟的幾位娘姨會留下來,一邊陪著主家娘聊天,一邊幫著收拾狼藉,再為下一頓晚餐打下手。 晚餐是正經的,十菜一湯,主食是米飯。 十菜多半是這樣組成:一道梅菜扣肉、一道香酥鵝頸,一道紅燒豬腳或者紅燒肉,一道家鄉魚,這4樣既是傳統宴席菜,也是功夫菜,通常從早上開始準備,到午餐前就已經做好分裝好,晚餐只需要加熱即可,算是短時預制菜; 一道時令綠葉菜,冬季的白菜條最受歡迎; 剩下的5道菜就是各家自由發揮的空間了,財力雄厚的主家一般加些甲魚、青蛙、大蝦、黃鱔、貝殼之類的面子菜,吃席敬酒的時候特意提一提為這一桌食材的搜羅付出了若干人情或者精力,絕口不提多少錢,只等客人捧一句“現在這xx已經多少錢一斤還難買了”,才豪爽揮手“這都算什么,來我家就是給我面子,大家吃得盡心比什么都值!” 平凡人家買不起矜貴的食材,就在其他地方下功夫,或是調味,或者吃法,或者刀工,總會使盡渾身解數來做這一道晚餐。 對了,湯一般還是雞湯,不過可不是中午吃點心剩下來的,而一定是下午再殺一只雞,起灶熬煮的一鍋新雞湯,且做配的一定和中午的雞湯不同。 看到這里,你一定懂了小時候的我為什么喜歡吃席。吃得好,玩得好,又熱鬧又開心,是平凡日子里難得的體驗。 現在的宴席,菜色更加豐富,只是我已經不再像小時候那么期待和歡喜了。 縱有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