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小品文《蝜蝂傳》,最初我是從父親口中聽聞這個故事的,后來特意找來原文細細品讀,只覺其文字淺白,卻意趣盎然,蘊含著精妙的諷刺意味。 文中描繪了一種名為“蝜蝂”的小蟲,其天性中透著一股執拗的貪婪。但凡它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便一股腦往背上馱,即便沉重的物品壓得它舉步維艱,也絕不肯舍棄一件。路上有人見它可憐,好心幫它取下身上的重物,可它轉頭就會將東西找回,重新背在身上。而且,它還熱衷于往高處攀爬,身負重物的蝜蝂在登高時,常常會因失足而摔死。這種既貪婪又喜好攀高的小蟲,最終不是被累死,就是從高處掉下來摔死,久而久之,這種小蟲竟致滅種。 柳宗元僅用寥寥數筆,便將“現實中的人們被物欲所裹挾,見什么都想據為己有,身邊物品越堆越多,生活變得愈發沉重,甚至被欲望徹底壓垮”的道理,巧妙地融入這小蟲的故事之中。 如今再回味這篇文章,竟與當今“斷舍離”的理念不謀而合。 記得年少時,我購物更多的是一時沖動,不論東西是否真正實用,只要喜歡便即刻買下。買了之后又舍不得使用放在那里,久而久之就忘記了,或者明知無用處的物品,卻依舊不舍得丟棄,結果物品越積越多。 我曾購置過一張電腦桌,當時是被它的外表孔雀綠的顏色深深吸引,便毫不猶豫地買回家中。用了一段時間后,覺得它尺寸偏小,使用起來不太方便,于是又添置了一張大寫字臺。那張電腦桌便從此閑置,但我實在舍不得扔掉,后來索性將它當作花架使用,盡管這樣的搭配有些不倫不類,可在我看來,放著總比丟棄要好。 接觸“斷舍離”理念后,我首先想到要處理的便是這張既占地方又沒有用處的電腦桌。 一日,我和老公一同將電腦桌抬到樓下,正準備放在垃圾桶旁邊,可還沒走到呢,就瞧見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朝著我們跑了過來。 這倆個孩子可能是遠遠地就判斷出這電腦桌要被我們扔掉了,他們跑得飛快,生怕被別人搶先。 我們還沒來得及放下桌子,他們已來到我們面前。 男孩氣喘虛虛地先開口道:“叔叔阿姨,這是要扔掉嗎?能不能給了我們?我妹一直想要個小桌子。” 原來他們是兄妹倆!妹妹點點頭:“我家沒有錢買桌子。” 我的眼睛突然濕了。多么懂事的哥哥和妹妹! 我說:“你們能抬動么?” 哥哥高興地說:“能!我媽就在那兒!” 順著哥哥手指的方向,只見不遠處,他們的媽媽正站在那里攤煎餅。旁邊還有倆人正等著買她攤的煎餅。 老公說:“那叔叔和阿姨幫你們把桌子放你媽媽那里去吧。” 這倆孩子高興地跟在我們身后,蹦蹦跳跳,他們的眼睛中洋溢出的歡喜之情,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這件事也讓我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物盡其用”所帶給人心理上的滿足感是多么愉悅! 電腦桌的事雖然已經過去好多年了,但卻不知為什么我時常都會想起他們。想起那個很懂得幫扶妹妹的哥哥,想起他們辛苦勞作的母親,想起妹妹那雙渴望的眼神。 原來舍棄閑置物品,不僅成全了物品的另一種價值,更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善事。 |
|
來自: 昵稱4155872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