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墨 在這個世界上,歲月的長河悠悠流淌,人生的旅程在時光的軌道上緩緩延伸,而我們都在屬于自己的人生路上躑躅前行。 或許,經歷多了,路走的多了,或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恰似那倦飛知還的歸鳥,開始往回收了。 回望過去,“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年輕之時,青春的活力如同漲滿風的帆,推動著我們向外探索。 我們像海綿吸水一般在知識的海洋里貪婪地汲取,“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在學府的殿堂里孜孜不倦,渴望用知識的力量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 那時候,我們向往外面的世界,心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壯志,背上行囊,踏上那未知的旅途,去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去感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秀色。 那時的我們,熱情似火,精力充沛,一心向著那遙遠的地平線奔跑。 然而,隨著光陰的流轉,當生命的指針劃過歲月的刻度,人到中年或是暮年,就有了不同的心境。 如同楊絳先生,她歷經歲月的滄桑,早年在文學與學術的道路上積極前行,而到了一定年紀,她更傾向于回歸內心的寧靜。 她在那一方小小的書齋里,回憶往昔,書寫人生感悟。 她的文字變得更加內斂、深沉,透著一種歷經世事的從容。 她把對生活的熱愛、對親人的思念,都沉淀在那簡潔而充滿力量的文字之中,像是一位智者在時光的深處靜靜訴說著生命的真諦。 林清玄先生也是如此。他早年在塵世中奔波,以敏銳的筆觸描繪世間百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仿佛進入了一種新的境界。 他在自己的文字里營造出一方心靈的凈土,如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在簡單的生活中發現美,在平凡的事物中感悟哲理。 隨著年齡增長,此時的人們,不再熱衷于燈紅酒綠的社交場合。 曾經那“會須一飲三百杯”的熱鬧聚會,如今已不再具有吸引力。 我們開始珍視那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家中的角落、庭院中的花草都成了心靈的寄托。 那一方小小的書房,陽光灑在古舊的書頁上,仿佛能聽到時光的低語;庭院里的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我們在花開花落間,領悟到生命的循環與永恒。 一生奔波,經歷多了,就會知道,這往回收的過程,實則是對生活本質的回歸。 曾經為了功名利祿,我們“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忙碌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 而到了一定年紀,才發覺那些虛名浮利如同過眼云煙。我們開始反思,曾經為了事業的成功,錯過了多少陪伴家人的溫馨時刻,忽略了內心深處對寧靜與平和的渴望。 想想以前,卻是如此,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每一個年輕的人們被潮流裹挾著向前。 但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人,卻開始抵抗這種過度的消耗。 看到那些仍在名利的漩渦中掙扎的同齡人,我們或許會想起“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詩句,心中涌起一種無奈與悲憫。 我們深知,生活不是一場無盡的追逐賽,而是一次心靈的修行。 其實,人到一定年紀往回收,是一種精神的內斂與沉淀。 我們的情感變得醇厚,如同那窖藏多年的美酒。 不再輕易被外界的喧囂所干擾,就像“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勁竹,堅守著內心的寧靜。 我們珍惜身邊那為數不多卻真摯無比的情誼,不再熱衷于結交那些表面的朋友。 回首一生,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榮耀與挫敗,都化作了生命的養分,滋養著我們日益成熟的心靈。 在這往回收的路途上,我們的腳步如同暮鼓晨鐘,沉穩而從容。 每一步都踏在生活的琴弦上,彈奏出寧靜而和諧的樂章。 就像那“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灑脫,享受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 故而,這是一種生命的大徹大悟,是歷經風雨后的云淡風輕,也是人到一定年紀最本真、最美好的歸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