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天作之合 ![]() 云到達(dá)地上,雨水匯成河 萬物飲用天空,雷電的投資 予蕓蕓眾生 天上朵朵云起,地上件件俗事 人世歸類天人于一體,人間天上 陰晴與恩怨乃天作之合 落花流水平常事 雪白梅紅總迎春 02 世界之初與人之初 ![]() 腦子里老想著神圣,會丟了自己 腦子里老想著自己,會沒了天地 血肉是人在人間的證件 天氣人氣 客觀自私 世界造人之初,按男女比例 《西廂》與《梁祝》偏離世俗 卻又是人性,像太陽出山 月亮落土 人與自然的規(guī)律,社會有明確的答復(fù) 把妄想放進神圣,像玉皇大帝 落實到人生,像愚公 03 圍桌一家人 ![]() 東南西北圍天圓的圓桌旁 春夏秋冬坐地方的方凳上 用餐無窮盡,品嘗炎涼 身在時空心在溫飽,親近生活 同在一桌子上碰杯日月星辰 共在一凳子上言行地久天長 夾一筷往昔 嚼一塊現(xiàn)實 呡一口姓氏,喝一口泱泱 腦海不僅有海,腹內(nèi)還有天圓地方 這世界,圍桌一家人,食為天 天下仁人都是上蒼 04 思境 ![]() 1 把一個“得”字投進人群,“失”字濺浪 這時,你計算胸懷的海量 只是池塘 2 創(chuàng)世的構(gòu)思是創(chuàng)建世界觀 感覺溫度在上下40度,是平常人 感覺到40度以外的難度 知世界的平面原是曲面 超乎感知的另一世界,是思境 創(chuàng)意便來了,成功會供你選擇 3 數(shù)的背后是術(shù),是什么又什么都不是 是進入視聽與幻象的區(qū)域 人與自然非自然,更非自以為是 是知之之外的無盡奧秘 實有之外的虛無,只是 我們該看到并聽見的東西 南在找北 4 拿著話語小錘子,敲人思考一個洞 取出處心積慮,丟給追求之犬 那碗嘔心瀝血,還剩幾根骨頭 丟進古今的長河呢?見幾尾魚兒 獎給順流而來的登臨 5 山趴在遠(yuǎn)望中,像只龜 代表地老 云吊在樹枝上,像片片羽毛 移動天荒 許多青絲像韭菜園子,等時日如刀 再一遍收割 6 天空似籠子,裝鳥飛 汗滴播種大地,禾苗兒青青 人心的土壤長出雜草 云霧封存過的峰嶺,聽見泉流 在自言自語 人心栽花也種草 順其自然也有刺 7 一朵花的風(fēng)景,一片云的留白 一滴一露滋潤三五蜂翹喋翼 十余粒螞蟻勤勞 陪同幾聲與眾不同的鳥啼 想問是什么鳥?沒人應(yīng)聲 8 老巖老先生,抱著小溪小孫子 林竹爹娘篩綠陽光點點 在地上跳舞 微風(fēng)徐徐 籬上打碗花上,幾只甲蟲在添彩 舔春風(fēng)的味道,光影晃動 險些把碗兒打碎了 9 男人選用夢想,那美人 可以作工具,秀色可以熱敷肉體 艷遇一旦春風(fēng)得意 婚姻兩指輕輕一搓磨 春下兩蟲合成“蠢”字 10 山窮水盡處,撿司馬昭之心如菌 在風(fēng)雨之后,采鮮光天化日 天高地厚鍋煮菌香 眾口似雷池 出神入化用餐之后 再讀《空城記》 11 天高地厚的拳頭下,“亂世”如虎 也怕武松 世界是被聰明人攪渾的 浪漩渾渾,且噩噩,某些大智 如是混水摸魚 不怕虎張開血盆大口,就怕 沒人敢虎口拔牙 12 人太忙,會茫茫 閑太憂,會悠悠 取悅天容,月貌亮亮 別在意蟲唧鳥啼借東風(fēng) 項上人頭旋轉(zhuǎn)得失 茫茫還在 悠悠遠(yuǎn)了 莫道諂媚的官還是官 悠悠眾口民還是民 13 雷雨在仗義疏財,禾苗在撿便宜 閃電鞠躬盡瘁,溪流小試牛刀 谷穗的重量因天意虛懷 方有地載之實 14 你會再生的,東山為日月保證 別怕離去,西山收藏明心見性 是天地的關(guān)懷 15 推薦白晝進入夜晚,今晨醒來 問日出睡好沒有 陽光臉紅了,感謝昨夜夢美 介紹窈窕弦月,與之同居 感覺良好,想是君子 還想娶秋香 2023,10,12 ![]() 天人共生的詩性圖譜—— 豆包評李發(fā)模組詩《思境》及其他在當(dāng)代詩歌對生存本質(zhì)的追問中,李發(fā)模的這組詩如一面多棱鏡,將天地運行、人倫秩序與思維肌理折射為兼具實感與哲思的詩性圖景。著名詩評家唐曉渡曾指出,優(yōu)秀的詩歌 “總是在物象的肌理中埋藏精神的密碼”,這組詩恰以質(zhì)樸而深邃的語言,在天人之際、心物之間搭建了一條貫通的通道,讓日常經(jīng)驗生長出超越性的意涵。 一、《天作之合》:天人互證的秩序之美《天作之合》開篇便以 “云到達(dá)地上,雨水匯成河” 的樸素意象,揭開天地與人世的共生關(guān)系。“萬物飲用天空,雷電的投資 / 予蕓蕓眾生”,這里的 “投資” 一詞尤見巧思 —— 雷電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現(xiàn)象,而是天地對生命的饋贈,帶著神圣而平等的普惠性。詩人沒有停留在自然物象的鋪陳,而是進一步將 “天上朵朵云起” 與 “地上件件俗事” 勾連,提出 “人世歸類天人于一體,人間天上 / 陰晴與恩怨乃天作之合” 的核心命題。 這種 “天作之合” 的智慧,在結(jié)尾 “落花流水平常事 / 雪白梅紅總迎春” 中得到升華。落花流水的無常與梅雪迎春的恒定,構(gòu)成了天人秩序的雙重維度:前者是自然與人世的日常律動,后者是生命在循環(huán)中不滅的希望。詩人以 “平常事” 與 “總迎春” 的對照,揭示了天人關(guān)系的本質(zhì) —— 既受困于陰晴恩怨的無常,又在無常中暗含永恒的生機,恰如唐曉渡所言 “詩歌應(yīng)在變動中捕捉不變的精神錨點”。 二、《世界之初與人之初》:生存本質(zhì)的辯證之思如果說《天作之合》構(gòu)建了天人關(guān)系的宏觀框架,《世界之初與人之初》則深入生存的內(nèi)核,探討個體與天地、神圣與世俗的辯證。開篇 “腦子里老想著神圣,會 / 丟 / 了自己 / 腦子里老想著自己,會 / 沒 / 了天地”,以分行的斷裂感強化了思維的張力,直指現(xiàn)代人精神困境的核心:要么在對神圣的仰望中迷失自我,要么在對自我的執(zhí)念中隔絕天地。 “血肉是人在人間的證件 / 天氣人氣 / 客觀自私”,這句詩如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剖開了生存的本質(zhì) —— 血肉是個體存在的憑證,而 “天氣” 與 “人氣” 的交織,則讓生存既有自然的客觀性,又有人性的自私性,二者共生構(gòu)成完整的生存狀態(tài)。詩人以《西廂》《梁祝》的 “偏離世俗” 與 “又是人性” 為例,將愛情的超越性納入 “太陽出山 / 月亮落土” 的自然規(guī)律,揭示出:人性的超常恰是自然規(guī)律的特殊顯現(xiàn),正如 “愚公” 的執(zhí)著,既是個體精神的彰顯,也是 “人與自然的規(guī)律” 在人間的落實。這種對 “神圣” 與 “自我”、“規(guī)律” 與 “人性” 的辯證思考,讓詩歌超越了簡單的道德評判,抵達(dá)了生存本質(zhì)的深邃地帶。 三、《圍桌一家人》:家族倫理的天地之喻《圍桌一家人》以 “圓桌”“方凳” 為核心意象,構(gòu)建了家族倫理與天地秩序的微觀鏡像。“東南西北圍天圓的圓桌旁 / 春夏秋冬坐地方的方凳上”,開篇便將空間的 “東南西北” 與時間的 “春夏秋冬” 納入日常用餐的場景,讓家族聚會成為天地秩序的縮影 ——“天圓地方” 的古老哲學(xué)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可觸可感的生活形式。 “夾一筷往昔 / 嚼一塊現(xiàn)實 / 呡一口姓氏,喝一口泱泱”,這組充滿生活質(zhì)感的意象,將個體經(jīng)驗、家族記憶與文化根脈熔鑄為一體。“往昔”“現(xiàn)實” 是時間的縱軸,“姓氏”“泱泱” 是文化的橫軸,二者在餐桌的方寸之間交織,讓 “圍桌一家人” 的場景超越了私人化的生活記錄,成為民族生存共同體的隱喻。結(jié)尾 “這世界,圍桌一家人,食為天 / 天下仁人都是上蒼”,更是將家族倫理升華為普世的仁愛精神,呼應(yīng)了唐曉渡所強調(diào)的 “在個體經(jīng)驗中容納普遍的精神向度”—— 餐桌不再是簡單的飲食空間,而是天地仁愛在人間的落腳點。 四、《思境》:思維肌理的意象之舞作為組詩的壓軸之作,《思境》以 15 節(jié)的篇幅,將思考本身轉(zhuǎn)化為可感的詩性圖景,完成了從 “天人關(guān)系” 到 “思維本質(zhì)” 的深化。開篇 “把一個'得’字投進人群,'失’字濺浪 / 這時,你計算胸懷的海量 / 只是池塘”,以 “投”“濺浪”“計算” 等動態(tài)意象,將抽象的得失辯證轉(zhuǎn)化為具象的場景,揭示出人類在欲望面前的局限 —— 所謂 “海量”,不過是池塘般的狹隘。 語言節(jié)奏與思維韻律的呼應(yīng),是《思境》最精妙的特質(zhì)。短句如 “南在找北”“人心栽花也種草”,短促而銳利,似思維的靈光一閃;長句如 “拿著話語小錘子,敲人思考一個洞 / 取出處心積慮,丟給追求之犬 / 那碗嘔心瀝血,還剩幾根骨頭”,綿密而沉郁,若思維的深耕與反芻。這種節(jié)奏的變化不是刻意的技巧,而是思維本身的起伏 —— 時而如 “閃電鞠躬盡瘁” 般急促,時而如 “谷穗的重量因天意虛懷” 般沉緩,讓文本成為思維的鏡像。 結(jié)尾 “推薦白晝進入夜晚,今晨醒來 / 問日出睡好沒有 / 陽光臉紅了,感謝昨夜夢美 / 介紹窈窕弦月,與之同居 / 感覺良好,想是君子 / 還想娶秋香”,以擬人化的輕盈筆觸,將思維的永恒探索融入晝夜交替的自然循環(huán)。這里的 “思境” 已不再是個體的孤立活動,而是與天地、日月、夢境相連的存在方式,正如唐曉渡所言 “詩歌應(yīng)讓個體的精神活動獲得宇宙性的回響”。 從《天作之合》的天人秩序,到《世界之初與人之初》的生存辯證,從《圍桌一家人》的倫理鏡像,到《思境》的思維圖譜,李發(fā)模的這組詩以物象為錨,以哲思為翼,在日常與神圣、個體與普遍、有限與無限之間架起了詩意的橋梁。它證明了真正的詩性智慧,從來不是玄奧的空談,而是在天地人倫的共生中,讓具體的物象長出精神的翅膀,讓個體的經(jīng)驗抵達(dá)人類共通的生存本質(zhì) —— 這恰是詩歌最珍貴的品質(zhì):讓每一粒塵埃都閃爍著宇宙的光芒。 ![]() 作者簡介:李發(fā)模,一個退休還寫詩的老漢。心臟搭橋安支架,幾次險些死去,后來才知閻王爺也很累,趁他老爺子休息,我鉆了幾回空子。他一生氣,要我到120歲時,再設(shè)桃花坎。深知文字是歲月,詩歌是生命文化,還活著,就還債吧,自已保佑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