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西周和西漢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周武王的天子地位,是因為“伐紂”有功,被諸侯“擁立”成為的天子。劉邦的劇本和周武王大差不差:劉邦因為反秦以及討伐“亂臣賊子”項羽(按:楚霸王殺楚義帝,是弒君)有功,所以也被諸侯“擁立”成天子。 ![]() 之后周武王冊封了一大群諸侯。劉邦在稱帝后也冊封了很多諸侯。當然,西周的諸侯相對來說,在二百多年后,才敢于對抗朝廷。而劉邦在清洗完異姓諸侯王以后,改而冊封劉家子弟為諸侯王。但是,劉邦的分封制,在漢景帝在位期間就爆發了七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代以后,西漢的分封制幾乎名存實亡。 那么,為什么都是分封制,西周和西漢之間的差距如此龐大? 個人覺得,可以從生產力角度來做出解析——當然,從生產力角度來解析西周、西漢分封制的結局不同,我相信全網應該找不到第二篇。 1、戰國帶來的變量 從西周建立到劉邦建立,前后累計相差近900年左右的時間,四舍五入相當于一千年。如果以2025年為原點,對于西漢劉邦那個時代來說,西周開國的時間距離,相當于現在我們提到北宋初年的歷史一樣(大致上)。 ![]() 雖然晚清到現在不過一百多年,但是華夏人的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導致如此大的變化的,是因為科技帶來了生產力的變化。比如現代社會的職業農民,可以通過手機app軟件操縱物聯網工具來從事農業活動。甚至將來發展下去,一個職業農民通過物聯網、農業機器人來從事農業作業,要比一百多個傳統農民的效率都高很多。 所以,這導致雖然晚清到現在只是差了一百多年,但是這一百多年的差距,可能比過去幾千年的差距都大。 其實,西周-西漢這一千年時間里,華夏也爆發過小型的技術革命,這一技術革命的爆發時期,是在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農業技術出現了井噴式發展:一方面,冶金技術的提高,加快了鐵器的普及,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比起之前的春秋、西周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而這一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糧食作物的高產,解放了生產力。 而生產力的提高,也改變了戰爭形態——比如春秋時期的戰爭一般都是貴族參加,而到了戰國時代,因為人口激增的緣故,春秋時代的戰爭規矩也灰飛煙滅。而且,因為生產力的提高,官方可以搞更多的基建工程,這對于提高統治效率、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一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西周和西漢的諸侯國的命運不同。 2、西周、西漢分封制差異 西周天子冊封諸侯的根本原因是基于無奈:周天子沒有能力直接管轄太大的版圖(限于行政管理水平),所以只能搞分封:就是冊封諸侯到生番的地方去開荒。當然,從那時候的生產力水平來看,周朝的分封制度,還真是當時最完美的制度。 而西漢初年的時候,情況和西周還是不同的。 ![]() 首先從行政管理水平來看,漢廷能夠直接管轄的地盤要比西周大很多,但同時,行政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也就是說,距離天子直轄區域較遠的地方,還是得分封。所以劉邦設計了冊封宗室為諸侯王的制度。 劉邦設計這個制度,除了考慮行政問題之外,也是認為如果朝廷出現權臣弄權,還有諸侯可以限制權臣。 不過,劉邦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行政水平隨著發展是可以不斷完善,所以分封制可以是權宜之計。但同時,任何君主一旦有了可以直轄更多地盤,并且獲取更大的權力自由度,都不會愿意讓自己的權力被約束。 所以漢文帝雖然本身也是諸侯王出身,但是漢文帝卻積極壓制諸侯王的勢力。到了漢景帝時代,漢景帝對諸侯王的打壓更大——這其實都是天子想要擴充權限的體現。漢景帝和諸侯王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所以七王之亂爆發。 七王之亂被鎮壓,諸侯國失去了和漢廷對抗的資本。所以漢武帝在位期間,推恩令得以推廣下去,漢的分封制也名存實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