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你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文題解析】: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這道作文題,圍繞“定義”這一主題詞,引發我們思考如何面對自我和他人的關系。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來自外界的認知、定義與評判,也就是“被定義”。這些“被定義”可能是他人基于我們的行為、成就、性格等多種因素給出的合理分析。正如古人所言:“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了解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同時,這也能激發我們向更高標準努力,不斷進步。然而,有時候,他人未必真正了解我們,給出的“定義”未必準確,或者,有時候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亦會讓我們失去自己的特色,陷入無盡的迷茫與焦慮。由此,材料進一步給出“自定義”的主張,說明人應該活出自我,而不是只活在別人的見解中。“自定義”,即主動塑造自我,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方式前行。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忽視外界的意見,而是在接納有益建議的基礎上,堅持自己的獨特性與創新性。如同一位藝術家在創作時,既要尊重傳統技法,也要敢于突破常規,展現個性。唯有權衡好“被定義”與“自定義”的關系,認清自我、反思自我、堅持真我,我們才能收獲真正的成長,不斷進步。 寫作時,可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從“被定義”與“自定義”的關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意義,如何正確對待他人評價與自我認知等角度展開具體論證。在論說兼顧“被定義”和“自定義”的重要性時,可以從個人、社會、國家等角度切入展開論證,使論證更深入。在論證過程中,可以采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可以引用希臘德爾斐神殿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以及《云圖》中“只有通過別人的眼睛,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名言論證兼顧“自定義”(自我認同)與“被定義”(他人評價)的重要意義。 立意: 1.堅守自我,兼聽他言。 2.以“被定義”為鏡,正己之身。 3. 在“自定義”中塑造自我,在“被定義”中完善自我。 ![]() 【佳作賞析】:在定義之間,尋找真實的自己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我們如同塵埃般渺小,卻又被無數雙眼睛凝視著。我們無法避免地成為他人眼中的某個角色,被定義,被歸類。這些定義,如同無形的枷鎖,有時束縛著我們,有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方向。 我常常想,我們是否曾真正地審視過這些定義?是否曾在這無數個標簽中,找到了那個真實的自己? 記得小時候,我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學們眼中的學霸。這些定義如同光環,將我包裹其中,讓我一度陶醉。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懷疑,這些定義是否就是我? 我開始嘗試擺脫這些束縛,去尋找那個真實的自己。我發現,在定義之外,還有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我去探索。 我曾是一個內向的人,總是害怕表達自己的觀點,害怕面對別人的質疑。但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戰中,我逐漸學會了勇敢地站出來,用自己的聲音去發聲。我開始在課堂上提問,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見解,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文章。這些行為,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快樂。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學會了兼聽他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我開始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無論是對是錯,都是對我認知的一種補充。我明白了,兼聽他言,不是盲從,而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為了在紛繁復雜的定義中,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一個人給了我極大的幫助,那就是我的導師。他總是告訴我,要勇敢地做自己,要堅守自我。他的話,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他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不必羨慕他人的成就,也不必貶低自己的價值。他鼓勵我,要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追求,要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在他的引導下,我開始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我反思。我開始明白,那些被定義的角色,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個節點,而不是終點。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節點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 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困難,也收獲了成長。我學會了在紛繁復雜的定義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的初心。我明白了,真正的強大,不是來自外界的贊譽,而是來自內心的堅定。 在這個世界里,我們都是孤獨的旅人,都在尋找那個真實的自己。讓我們帶著勇氣,兼聽他言,堅守自我,在這片廣闊的天地里,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 ![]() 【佳作賞析】:共舞“被定義”,獨舞“自定義” 世界如同一張大網,由無數“定義”交織而成。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經歷著“被定義”,在他人審視的目光中成長、前行。然而,作為個體的主體,我們絕不能放棄“自定義”的權利,去塑造自我,展現獨特的風采,獨立于世俗之外。 學會在“被定義”中與人共舞,兼聽則明,得失自在,從而收獲一個更加完整的自我。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個人成長的旅途中,我們需不斷接受“被定義”,借鑒他人多樣的視角和見解,拓寬視野,發現自身的盲點和不足。歷史如鑒:唐太宗在魏征反復定義如何成為一位賢明的皇帝的過程中,不斷自我約束、勵精圖治,最終開創了“貞觀之治”。現實如鏡:具有寫作天賦的人被定義為作家,這不僅激勵我們投身文學創作,還能讓我們事半功倍地發現自己的潛力。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懼“被定義”,傾聽他人的聲音,吸收他們的智慧,為自己的成長助力。 但“被定義”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全然接受他人的評判。“被定義”也需要一個明辨是非、去偽存真的過程。魯迅曾破開千年迷霧,提出振聾發聵之問:“郭巨埋兒”是否可以成為“孝”的定義?孝順是否可以超越人性,損害生命?今日之我們,身處高考考場,亦應以此為鑒,理性思考,是否應全盤接受父母的安排,包括放棄自己的興趣,選擇長輩眼中光明的專業。 當沖突不可避免,當他人并不完全理解我們時,何不勇敢地拒絕“被定義”,保持優雅的獨舞姿態?以“自定義”的姿態起舞,同樣可以塑造自我,展現風華! 莎士比亞曾言:“多聽,少說,接受每一個人的責難,但保留你的最后裁決。”他人的“定義”或許僅供參考,真正決定我們人生軌跡的,是我們“自定義”的選擇與行動。翻閱古籍,多少文人墨客不在意世人的非議,堅定自我,樹立精神的標桿?王安石不畏司馬光等人的“三不足”罪名,堅定地將“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作為變法的“自定義”,以赤子之心名垂千古。環顧四周,又有多少青春少年不畏流言,勇往直前,活出人生的風采?“留守狀元”鐘芳蓉不在意他人的議論,堅持自己的熱愛,將冷門的考古學作為“自定義”,一路前行,一帆風順。堅守“自定義”,是對夢想的執著,是對初心的堅持。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寫下這樣一個等式:“我+我們=完整的人。”因此,我們應認真對待“被定義”,與人共舞,完善自我;同時勇于堅持“自定義”,優雅獨舞,堅守真我。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我”的定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