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衛星物聯網 7月27日-8月17日,中國XW在20天內連續完成5組低軌衛星發射,拉開規模組網序幕,中國版低軌星座加速落地。 國人已習慣美國星鏈平均2.5天一次的發射節奏,雖差距仍在,但正縮小——星鏈已發射9400顆衛星,XW星座剛起步,卻標志著低軌時代已至。 衛星發射與可用、好用并非一回事。別拿地面寬帶互聯網類比衛星網絡:低軌衛星覆蓋容量均勻,單星過頂僅幾分鐘,初期難滿足高實時性業務。但實時性要求低的衛星物聯網不同,這正是本期要聊的話題。 二者雖同屬衛星通信,在核心定位、技術特點、應用場景、商業邏輯等方面差異顯著:
衛星物聯網技術解決方案圍繞“非實時性、低帶寬需求”,形成多技術路徑互補: (一)北斗短報文方案: 區域到全球的定位+短消息能力 依托北斗衛星系統的短報文功能,實現“定位+文字信息”雙模傳輸。 僅支持短消息(單條100-1000字符),適合周期性狀態上報(如“設備正常”“位置坐標”)。 需北斗專用終端(如戶外手持機、資產追蹤模塊),硬件成本千元級,資費按年收取(1000元/年)。 (二)天通方案: 應急場景的低速數據補充 中國天通衛星系統的“短信+低速數據”能力,主打應急通信,但因容量、成本問題難規模推廣。 支持文字短信(單條140字)和kbps級低速數據。 需天通S專用終端(體積大、功耗高),資費高達15元/MB,僅適合極特殊場景。 (三)傳統衛星方案: 成熟網絡的語音+數據復用 復用傳統通信衛星的語音、數據通道,兼容現有衛星終端(拋物面/平板天線),快速切入物聯網市場。 支持語音通話(應急指揮)和百kbps級數據傳輸(如高清圖像回傳),帶寬滿足“非實時、低頻次”物聯需求。 依托成熟衛星通信終端生態,資費0.5-1元/MB(遠低于天通),網絡容量遠大于其他網絡“大而充裕”。 (四)低軌道衛星L頻段方案: 未來規模化的種子選手 依托低軌星座(如中國XW規劃的L頻段衛星),構建“廣覆蓋、低時延”的物聯專網,瞄準百萬級設備連接。 聚焦短信、低速數據,單星可支撐數萬終端并發,過頂時間內完成批量數據收集。 需L頻段專用終端(當前體積仍較大,功耗高于北斗模塊),資費暫未公布,但低軌星座的規模效應有望拉低長期成本。 (五)國電高科方案: 小眾場景的UHF嘗試 通過UHF頻段衛星實現短信、低速數據傳輸,聚焦一些垂直行業。 與北斗短報文類似,但網絡容量小。 UHF專用終端(如電力巡檢標簽),資費10元/MB(高于傳統衛星)。 衛星物聯網的核心命題是“如何讓更多'物’用得起、連得上”: 北斗短報文(全球拓展)、傳統衛星(終端降本)互補,覆蓋“應急+存量”場景; 低軌L頻段星座逐步成熟,通過規模效應拉低終端成本(目標百元級)和資費(目標1元/MB以下),支撐“百萬級設備組網”; 終端向“芯片級集成”演進(如物聯網模塊內置衛星通信功能),實現“萬物無感連星”。 各方案的差異本質是“覆蓋范圍、成本、容量”的取舍——北斗主打“定位+消息”,傳統衛星吃“成熟網絡紅利”,低軌L頻段賭“未來規模”,共同編織一張“非實時、低帶寬”的天基物聯網。 衛星物聯網技術路徑清晰:北斗短報文是“應急信鴿”,撐好區域定位與數據上報;傳統衛星如“老牌驛站”,擔起低頻次傳輸;低軌L頻段星座是“潛力種子”,借規模效應破成本瓶頸。 三者分工明確——北斗補盲、傳統保穩、低軌拓新,合力解決“無人區聯網”。待終端縮成芯片、資費親民,天基織網終將讓沙漠傳感器、深海浮標成為地球感知末梢,讓“萬物盲聯”變“全域智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