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本篇內容以正史為主,野史為輔,藝術、游戲作品僅供參考。 ![]() 三國亂世,風起云涌,那是一段熱血與權謀交織譜寫的激情歲月,在這波瀾壯闊背后,各種官職、軍職同樣令人應接不暇,猶記得筆者學生時代涉獵史書那會兒,最頭疼的莫過于那些陌生的古代地名以及花里胡哨的將軍稱號,一度看得自己暈頭轉向,那時的長安、洛陽,風光不亞于現代的帝都和魔都,那時的北京叫“薊縣”,至于筆者的家鄉青島,在當時…… 惆悵的事先不提了,本篇專門聊一聊東漢末年有關軍職體系的事兒,或者換種方式,假設有個現代人(姑且起名為劉逍遙吧)突然穿越到三國亂世,為求生存只得投軍,但他沒有任何背景及人脈,必須要從最底層的士卒開始,一步步往上升,經過大小數百場戰役終于成長為軍中柱石。 由底層小兵到出將入相,一路走來如履薄冰,幾十年后,劉逍遙氣息奄奄之際,其妻妾、子女、舊部們團團圍在榻旁,目光關切,面帶愁苦。 劉逍遙吊起最后一口氣,向身邊的人交代好遺言,然后緩緩閉上眼睛,人生每段歷程開始在腦海里快速閃回:穿越、迷茫、投軍、奮戰、建功以及每一次升遷。 接下來讓我們闖入劉逍遙的記憶,回顧一下他這幾十年戎馬生涯與光輝歲月。 ![]() 1.伍長 五人為一伍設伍長,通俗點說,伍長能統領的只有四名底層士卒,純基層小頭目,地位比底層士卒高點有限,炮灰。 2.什長 兩伍為一什設什長,什長可統領兩個伍,加上自己共十人,仍為基層小頭目,炮灰+1。 3.隊率/都伯 五什為一隊設隊率(也稱都伯),統領五十人,相當于半個百夫長級別,炮灰指數明顯沒那么高了。 4.屯長/屯將 兩隊為一屯設屯長(也稱屯將),統領百人,標準的百夫長,基層大頭目,士官級。 5.曲長/軍侯 五屯為一曲設軍侯,統領五百人,士官級,混到軍侯這一級別,已經可以獨立指揮基層士兵進行一些小規模軍事行動了,重要性不可小覷。 ![]() 6.軍司馬 兩曲為一部設軍司馬,統領千人,為校尉或都尉的副手,非常時期可代理行使指揮權,在部隊里具有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軍官級。 在演義小說及各類史料文獻中,“別部司馬”一詞出現的頻率極高,借此機會順便談談“軍司馬”與“別部司馬”的差異,總結起來一句話:“軍司馬”隸屬于成建制的軍隊,“別部司馬”獨立于成建制的軍隊之外,自主性更強。 隨便舉個例子,就劉備勢力吧,假設劉備帳下除自己中軍主力之外另有三支成建制的軍隊,各自主將分別為二爺、三爺及趙四,作為已成建制的軍隊,故而軍中會有數名校尉、都尉以及軍司馬,編制相對固定,當然了,軍司馬如果立功了,可以晉升為都尉,而那些基層頭目立功了,同樣可以晉升為軍司馬,不論誰晉升誰降級,軍司馬這一軍職在這支隊伍里都是常規固定的。 Ok,某年某月,突然有位地方豪杰前來投靠(姑且起名叫作劉太白),他帶著整個家族以及很多鄉勇請求歸附,總人數大約數百上千,不算少了,劉備很高興,當即將劉太白表為別部司馬。 而劉太白這支上千人的小隊伍,不屬于關張趙任何一軍,獨立于原有的三支軍隊以外,日常訓練及小規模軍事行動皆由別部司馬劉太白主持,只受主公劉備或某位重要人物垂直領導。 可是遇到大型戰役時,這股力量也要被派出去協助大軍作戰,受某位將領臨時節制,等到戰爭結束再恢復原先那般,該干嘛干嘛。 綜上,二者的主要差異基本搞清楚了,別部司馬通常掌握數百到一千上下的兵力,內部向心力與凝聚力極強,戰斗力可觀,劉備昔年投奔老大哥公孫瓚時便被拜為別部司馬,后來跟著直屬上司田楷與袁紹干過好幾架,挺賣力的。 至于“別部司馬”在三國時期出現頻率高就更簡單了,時逢亂世,諸侯并起,各方梟雄收編及統戰一些小勢力實乃司空見慣,人家既然是帶著兵馬鄉勇前來歸附,身為主公的,封對方一個別部司馬保持獨立性算是特別優待吧,正如陳佩斯的小品里說的那樣,沒條件誰投降啊。 ![]() 7.都尉 中級軍官,東漢時期的都尉分兩種,一是郡都尉/郡國都尉,如吳郡都尉、陳國都尉等,此處寫到的陳國并非王國及公國,而是郡國,行政地位等同于郡,這類地方性質的都尉日常工作便是負責當地一切軍務,協助太守治理一方。 除此之外,另有以兵種為前綴詞的,如騎都尉、陷陣都尉等,專業性更強些,曹操、呂布等人曾經就擔任過騎都尉。 都尉亦是很多士族子弟投身軍旅時的起點,因為有背景有人脈,所以無需從伍長、隊率之流的基層頭目做起,一下子讓他們擔任校尉或中郎將又未免太高,想來想去,唯有軍司馬和都尉最合適。 8.校尉 中級軍官,涵蓋了監察、拱戍、參謀、作戰等多種職能,擁有指揮數千兵馬的權限,正常情況來講,某場大型戰役中,主帥及副將們制定相關戰術,而負責實施戰術的,便是那幾位中郎將和校尉,絕對的實權派。 戰時階段,校尉們的帶兵作戰能力直接關乎到勝負走向,后董卓時代,將東漢朝廷禍害到烏煙瘴氣的李傕、郭汜等人,他們在反攻長安之前皆是中郎將牛輔帳下的校尉,李郭二賊雖然胡來,打仗方面卻不含糊,名副其實的沙場宿將。 非戰時階段,校尉職權同樣很大,如司隸校尉,這是最特殊的一個,監督京師地帶,權勢滔天,舉足輕重,說難聽點,司隸校尉相當于皇帝或者大將軍的執法酷吏,集現代公檢法于一身,可怕吧? 除了司隸校尉,東漢末年的“西園八校尉”在史書中的存在感同樣很高,乃漢靈帝制衡大將軍何進的一股強大力量,長期留駐皇城內外,一時風光無兩。 西園八校尉依次為: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 其中有幾個名字是不是特別眼熟呢? 校尉們不僅可以拱衛京師及皇宮,戍邊同樣玩兒得轉,兩漢時期,朝廷在邊地前仆后繼設立了一大票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這里的“護”可不是“保護、愛護”的意思,真實含義你懂的。 一代梟雄曹孟德尚嫌不過癮,于原有基礎上另設了個更特別的摸金校尉,負責挖掘陵墓盜取財寶用以補貼軍餉,將鬼吹燈照進現實,類似的事董卓也派呂布干過,但玩兒得沒那么花。 ![]() 9.中郎將 中級軍官,比校尉略高,“中郎將”一詞值得好好盤道盤道,本篇介紹的所有軍職,可能就屬它最復雜。 首先呢,它是個挺擰巴的稱謂,“中郎將”三個字里各有含義,“中”代表的性質是服務于內廷,也就是皇宮,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但凡官職及軍職名稱前綴里帶“中”字的,要么是服務于皇宮,要么是服務于主帥中軍,亦或是服務于相府,總之是跟在大人物身邊的。 “郎”是郎官、郎中(非看病的大夫)、侍郎之意,跟在皇帝身邊干活兒的,亦是很多士族子弟入仕后的第一站,當中不乏未來的大人物。 郎官屬于皇帝的私人顧問,并無俸祿,也不在正式編制當中,但是能跟在皇帝身邊辦事的貴族青年,大多數家里也不缺錢,俸祿有沒有無所謂,先積累政治資本才是王道,若能博得帝王歡心,官職就是白送的。 最初的郎官多為文職,到秦漢時期,郎官數量逐漸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也要承擔起宮廷護衛之責,比如韓信,他就當過項羽身邊的執戟郎中。 “中”和“郎”都扒完了,接下來是“將”,這個很好理解,帶有武官屬性的意思,與軍事領域掛鉤。 現在把這三個字組合起來,其含義也就不言而喻了:負責護衛皇帝及內廷的將領。 中郎將一職起源于秦朝,確立于西漢,分為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到漢平帝時期,在原有基礎上又新設虎賁中郎將及羽林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統領虎賁禁軍,羽林中郎將則統率羽林騎,責任重大,地位超然。 自東漢中期開始,羌亂頻發,邊地不寧,中郎將的職權由此發生劇變,不再局限于護衛宮廷,對外作戰多半也會由他們負責統兵。 需要注意一點,中郎將的名稱里雖然帶個“將”字,但卻并非將軍級,那為何東漢朝廷對外平叛征戰不派將軍出馬而是派中郎將呢? 這其實牽扯到不少政治因素,東漢朝廷為防止武官擁兵自重導致尾大不掉,很多將軍級別的名號并非常設,即便設了,大多也是臨時的,打完了仗就立馬撤銷,因此在東漢中期到后期,甚至是董卓專權的那段時間,將軍名號都是異常尊貴且稀少的,與亂世魔盒開啟后的形態截然不同。 三國時期,特別是御三家相繼稱帝以后,將軍名號泛濫成災,什么阿貓阿狗都成了將軍,簡直滑天下之大吉。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中郎將的軍職達不到將軍級,又比校尉略高,皇帝用起來就更放心些了,漢末三杰皇甫嵩、朱儁、盧植征討黃巾起義時,軍職級別便是中郎將,在和平年代,對絕大多數武官來說成為中郎將就算是升到頂了,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最后做個總結:東漢時期的中郎將身肩護衛宮廷、征伐叛亂、對外作戰、拱戍邊疆等重任,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負責護衛宮廷,左、右中郎將及其他臨時設置的中郎將負責軍事層面,護匈奴中郎將則是常駐邊境地帶,與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的職能相仿,此處的“護”字,大家應該明白真正含義。 當然也有其他品種的,比如發丘中郎將,此為曹操首創,“發”是“發掘、挖掘”的意思,“丘”代指“墳墓”,發丘中郎將乃摸金校尉直屬上級,用現在的話形容,可以稱之為盜墓辦主任吧,哈哈。 ![]() 10.裨將軍 高級軍官,將軍名號里最低的一檔,相當于副將,和平年代不常設,多為戰亂時期臨時受封。 11.偏將軍 高級軍官,比裨將軍略高,古代戰爭中,主將負責統領中軍,協助中軍主力作戰的側翼部隊則稱之為偏師,偏將軍即為偏師的指揮官,跟裨將軍一樣,和平年代不常設。 12.雜號將軍 它就是讓無數人眼花繚亂的根源所在,據不完全統計,三國時期的雜號將軍名稱多達百種,原本尊貴又稀缺的將軍就此貶值泛濫,越到后來越嚴重,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純文官以及從未上過戰場的士族子弟紛紛受封為雜號將軍,他們在和平年代或許擔任司馬都不夠格,這應當也是亂世獨有的特點吧,將軍遍地走,校尉不如狗。 關于雜號將軍的命名亦是五花八門,前綴常為褒義美稱詞,如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蕩寇將軍、奮武將軍等;另一種命名方式則以具體職務作為前綴,如貳師將軍、樓船將軍、橫海將軍、強弩將軍等。 “雜號將軍”一詞乍看之下沒啥逼格,但千萬別拿豆包不當干糧,它具備正兒八經的將軍序列,可統率一兩萬大軍的存在,所謂的“雜”不過是相對重號將軍而言。 講個挺有意思的小故事,當年孫策初平江東后便開始謀求洗白上岸,于是向朝廷不斷送禮示好,曹操一時頗覺歡暢,即派使者前去江南敕封,起初只是給了孫策“騎都尉”軍職,小霸王很不滿意,纏著使者繼續求官索爵,使者被逼的沒辦法了,當場又表了他一個“明漢將軍”稱號,好說歹說總算把孫策打發了。 若孫策僅是“都尉”級別,他根本無法將手下武官封得太高,最多只能封個軍司馬或別部司馬,明漢將軍則另當別論,雖說有點兒戲,好歹屬于將軍級了,對下面的將領自然也可以擺到更高位置,校尉啊中郎將啊什么的愛咋封咋封。 三國早期,也就是群雄割據那十來年,將軍稱號相當于我國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無比尊貴稀缺,誰家能出一個,全樓都會轟動,到三國中期,曹劉孫鼎足而立幾成定局,御三家皆不遺余力的封敕手下將領,將軍由此泛濫貶值,猶如擴招后的大學生,一板磚能砸中好幾個。 ![]() 13.征鎮平安 高級軍官,征鎮平安特指四征將軍、四鎮將軍、四平將軍、四安將軍,皆為重號將軍,兩漢時期不常設,東漢末年亂世魔盒開啟后成為常設。 四征將軍即征東將軍、征西將軍、征南將軍、征北將軍;四鎮將軍即鎮東將軍、鎮西將軍、鎮南將軍、鎮北將軍。 以此類推,四平和四安,前綴變一下就出來了,征鎮平安在和平年代并不常設,且與雜號將軍差不了多少,到東漢后期,由于異族叛亂愈發嚴重,四征將軍逐漸被固定為方面軍統帥,負責某個大區域所有軍事工作,比如征西將軍常駐雍涼一帶平定羌亂。 至于四鎮、四平及四安,在東漢桓靈時期并無記載,直到漢獻帝時期,這些軍職稱號才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出現于史書中。 依照古制,四方>四征>四鎮>四平>四安,但三國時代屬于亂世,曹劉孫三家的軍職體系亦各不相同,曹魏那邊,四征將軍級別格外高,甚至比四方將軍都高,這可能與曹操早年經歷有關。 黃巾起義之前,天下尚未大亂,董卓、曹操這兩大“國賊”在當時都稱得上東漢好兒郎,董卓長期在涼州與羌人作戰,維護著邊地安寧,曹操呢,對政治時局同樣極為關心,經常向朝廷上書提意見,他那時很年輕,認為世界只有黑與白兩種顏色,幻想著有朝一日成為朝廷的征西將軍,然后到邊地殺敵建功,讓自己滿腔雄心壯志得到完美釋放。 時局、身份以及自身實力的改變使得曹操告別了過去的自己,也看透了很多事,名義上的三國時期應由曹丕代漢開始算,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親手扯下東漢王朝僅剩的那張破幡,他將歷史重任留給了兒子,個中原因千百年來眾說紛壇,我認為他或許不想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吧。 征西將軍是曹操青年時代心心念念的大漢夢,因此曹丕稱帝后,四征將軍的軍職級別明顯高于四鎮將軍,甚至超過四方將軍,似郭淮、滿寵這等坐鎮一方的實權統帥,都有過從四方將軍升遷到四征將軍的明確記載。 綜合看來,曹魏政權體系下,四征>四鎮>四方>四安>四平,四征將軍多為大區域統帥,四鎮將軍多為大區域副帥或次級軍區統帥,四方將軍的級別不如四鎮將軍,更不如四征將軍,而蜀漢與東吳在高級軍官等級位次上基本沿用漢制,仍是四方將軍高于四征將軍及四鎮將軍。 ![]() 14.四方將軍 高級軍官,名副其實的重號將軍,歷史悠久,始設于戰國時代,兩漢原本不常設,到東漢后期開始常設,四方將軍依次為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后將軍。 自從亂世魔盒開啟,朝廷很多軍職、官職一度淪為榮譽點綴,漢獻帝時期最出名的四方將軍莫過于筆者的老祖宗劉備,某段時間曾被拜為大漢左將軍,僅僅過了一年,劉備殺車胄、奪徐州,明目張膽的背刺了曹老板,朝廷遂將這一稱號又轉封給公孫康,但不論劉備亦或公孫康,他們的左將軍都屬虛銜,能指揮得動的依然只是自己手下那些人。 真正開始有份量,還要等到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后,那時的四方將軍才變得貨真價實,劉備自封漢中王時,四方將軍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后將軍黃忠、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 關張二人無需多言,資歷、能耐、忠誠通通過硬;馬超先前曾為一方諸侯,在涼州一代又頗具威望,他以統戰對象身份投靠劉備,軍職和待遇比其他人高合乎常理;黃忠則完全憑借過硬戰功,定軍山一役陣斬夏侯淵,此功實在太大,除了關羽沒人敢不服。 這四位大佬,稱得上劉備手下最能打的了,含金量十足,曹魏和東吳的四方將軍,大多也都是猛人,如張遼、張郃、陸遜、朱然以及筆者上篇文章的主角朱桓。 ![]() 15.衛將軍 頂級軍官,最早設置于西漢,總領皇城南北二軍,金印紫綬,非帝王絕對心腹不可勝任,西漢常設,東漢中后期不常設。 前面提到的四征、四鎮以及四方將軍,在兩漢時期是否屬于重號將軍還有待商榷,衛將軍卻從兩漢到三國始終不變,絕對的重號將軍,曹劉孫三家的衛將軍幾乎個個有頭有臉:曹洪、胡遵、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望、姜維、諸葛瞻、士燮、全琮、滕胤。 諸位大腕兒當中,除了士燮屬于榮譽虛銜,其余皆為實權派,衛將軍一職也是司馬氏兄弟奪權的重要跳板。 16.車騎將軍 頂級軍官,金印紫綬,在軍職體系中僅次于大將軍及驃騎將軍,兩漢到三國時期皆為常設。 車騎將軍執掌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叛亂、出使宣詔等重任,與衛將軍在某些職務上有所重疊,但又更多元化一些,對外作戰的事也要兼著,算是衛將軍的plus版。 比較有趣的是,早在亂世前期它似乎像個詛咒,東漢朝廷先后三任車騎將軍李傕、楊奉、董承皆死于非命,李傕和董承尤其悲慘,全族盡滅,楊奉稍好一丟丟,僅僅是讓劉備不小心弄死了而已。 直到下任車騎將軍的出現才打破這一怪圈,此人即為孫十萬,赤壁及南郡之戰結束,孫劉兩家進入蜜月期階段,孫權的車騎將軍便是劉備所表,至于曹操批沒批就無從考究了,反正劉備挺在乎,一口一個“孫車騎”稱呼對方,跟真事兒似的。 待到后來御三家相繼稱帝,曹仁、張飛、朱然這三位大佬分別成為各自政權下第一任車騎將軍,筆者認為當之無愧,含金量滿滿。 ![]() 17.驃騎將軍 頂級軍官,金印紫綬,位同三公,在軍界的級別僅次于大將軍,由漢武帝首創,兩漢到三國時期皆為常設。 不知是否有人跟筆者一樣,每當在史書或文學作品中看到“驃騎將軍”一詞,腦海中便會立馬浮現出這樣的畫面:某位年輕英武的將軍,統率著大規模騎兵軍團縱橫于原野之間,風馳電掣,斬將奪旗,彷佛黃塵古道中一團白日焰火。 午夜夢回之時,刀光劍影暗淡,鼓角爭鳴遠去,整個世界都沉寂了,那位青年將軍卻獨自抬頭望天,塞外的星辰格外閃亮,銀河宛若絲帶一般灑落天際,讓這座烽火邊城顯得無比璀璨,對著浩瀚星空,將軍許下誓言:“愿我大漢王朝,千秋萬代,既壽永昌!” 兩千多年以后,世界早已沒有他,而那句星空下的誓言早已化作歷史回響,最終成為現實,千秋萬代的國家真的出現了,誕生于1949年10月1日。 表忠心的話到此為止,回歸正題,驃騎將軍最早由漢武帝為霍去病而設,用以彰顯其軍界高度,另外也有制衡大將軍衛青之意,“驃騎將軍”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與統率騎兵有關,古代的騎兵對步兵如同降維打擊,西漢王朝若想打贏與匈奴人的世紀之戰,騎兵軍團必不可少。 漢武帝最初可能僅僅是為抬高霍去病才臨時設立“驃騎將軍”一職,但歷史發展很多時候都不是某個人的想法所能改變,原先的臨時稱號,在后世始終占據著軍職體系中的頂端位置,大驃車衛四大重號將軍,風光保持了數百年。 霍去病之后,兩漢時期的驃騎將軍逐漸成為外戚專權工具以及晉升大將軍之跳板,筆者多么希望這個稱號可以專屬于霍去病一人,由他開始,由他結束。 三國時代,魏蜀吳鼎足而立相繼稱帝,曹洪、馬超、步騭先后成為各自政權下第一任驃騎將軍,姑且配得上吧,但距離筆者心中的白月光,未免相差太遠。 插播條冷知識,東漢王朝的末代驃騎將軍大概很多人都想不到是誰,現在揭曉答案,此人就是…就是被無數蜀漢粉絲痛恨唾罵的孫十萬。 許多年前,劉備曾向朝廷表奏孫權為車騎將軍,曹操是否批準筆者無法確定,個人更傾向于不批,但驃騎將軍卻是曹操親自上表朝廷為之任命,蓋因孫權不久前背刺劉備、擒殺關羽,著實為曹老板送上了份大禮,將孫權正式拜為驃騎將軍算是一個小小獎勵,次年,曹丕“受禪”創立大魏帝王,兩漢時代徹底落幕,孫權也有幸成為東漢王朝最后一任驃騎將軍,黑色幽默的味道。 ![]() 18.大將軍 軍界天花板,既是軍職,亦為官職,具備雙重屬性,兩漢到三國時期皆為常設,若同時錄尚書事,則是軍政一把抓,權傾朝野的存在。 按史書及文獻中的記載,“兵仙”韓信乃兩漢時期第一任大將軍,但韓信的“大將軍”與先秦時期更像,屬于戰時稱號,戰端結束便即廢除,到漢武帝時代,“大將軍”才被徹底定格為軍職體系里常設的最高稱謂,位次高于三公,且多數時候兼任大司馬(原先的太尉)。 自文景之治開始,到東漢末年亂世降臨為止,大將軍常由外戚擔任,之所以演變為這種政治現象,原因較為復雜,最主要一點在于帝王需要捍衛皇權使自己永遠至高無上,皇帝是全天下最孤獨的角色,要和丞相斗、要和三公九卿斗、要和士族斗,自己孤家寡人,對手卻一個比一個強勢,于是乎皇帝的母族及妻族力量紛紛登場,此即為外戚。 姥爺、老舅、老表、大舅子、小舅子等等等等,諸如此類者皆屬外戚行列,外戚乃皇權之延伸,亦為帝王制衡斗爭中一枚重要棋子,而王莽篡漢,相當于一時受到某種反噬。 再到東漢中后期,由于皇帝普遍短命以及王莽事件帶來的警示,玩兒法和規則又發生相應變化,新增了宦官勢力。 通常是某個皇帝繼位時年齡太小無法理事,經過一番博弈,他老舅暫時升任大將軍輔政,并承擔起對抗士族捍衛中央集權之重任,下個階段,老舅在高處站久了,與老牌士族漸漸形成合流,外戚搖身一變成為新的貴族,皇權再次受到些許反噬及威脅,不過沒關系,小皇帝此時年歲日長,一直服侍在他身旁的宦官群體開始下場,負責為皇帝扳倒已成惡龍的老舅,公公們先斗外戚再整士族,皇帝最終大權在握成為贏家,然后沒多久便英年早逝,待到下任小皇帝繼位,劇情仍是這般重演。 洋洋灑灑寫了大堆,其實只為闡述某一觀點:大將軍雖為軍界首腦,但太多時候只得淪為政治角力衍生品以及關系戶們一步登天的權力溫床。 而兩漢時期的歷任外戚大將軍,能力方面亦參差不齊,既有衛青、竇憲這種軍事才能出類拔萃者,也有很多不知兵的二把刀,可見任何時代,能力未必就和自身地位形成正比,總會有個別德不配位之人,所幸東漢王朝的末代大將軍袁本初尚算出色,由他壓軸,總好過那些混子。 ![]() 袁紹的軍事能力向被低估,本初乃當世工程大師,地道戰、箭塔流玩兒得賊溜,權謀方面也不差,他留下的遺產都夠兒子們抵擋曹操長達五六年之久,這還是袁氏諸公子長期內斗的情況下,曹老板浪了一輩子,唯獨與袁紹正面對決那段期間時刻謹小慎微,三國眾多梟雄當中,屬袁紹給曹操帶來的壓迫感最強,一子走錯即有覆滅之虞。 袁紹之后,史料并未記載朝廷有任命下一任大將軍的記載,當年曹操肯將此位讓于袁紹,更多是安撫之意,那時袁紹實力太大,必須要穩住對方,隨著袁家勢力盡數覆滅,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成為三代目大魔王(一代目董卓,二代目袁紹),已無需再看任何人臉色,大將軍稱號隨之封存,東漢王朝也正式進入倒計時中。 又過十幾年,曹魏代漢,王朝更迭,夏侯惇憑借元勛之功成為魏國首任大將軍,吳國那邊的第一任大將軍則是諸葛瑾,至于蜀漢政權,劉備稱帝時未設大將軍一職,或許在他心里,最有資格被拜為大將軍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了,索性就空著吧,以免傷感惆悵,直到十四年后,蜀漢開國以來的第一任大將軍才呼之欲出,乃蔣琬蔣公琰。 有別于曹魏及蜀漢,吳國軍職體系中的頂點并非“大將軍”,而是“上大將軍”,由孫權別出心裁獨創,并將此號授予陸遜,想必包括筆者在內的眾多歷史迷都很滿意,用桃谷六仙的話說,這叫理所應當、眾望所歸、不可不戒。 夏侯惇乃魏之元勛,陸遜堪稱東吳臺柱,蔣琬則為后諸葛亮時代蜀漢定海神針,三位大佬的貢獻、能力、威望皆配得上軍界天花板這一高度。 若將曹操、劉備、孫堅、袁紹、袁術、呂布等人比作三國亂世第一代人物,那孫策、孫權、周瑜、陸遜、諸葛亮、司馬懿等人當屬第二代,之后的歲月,伴隨著一二代的實干家們相繼作古,第三第四代由此站到了歷史前沿,跟前人相比,顯然就差了很多,曹爽、孫峻、孫綝之流得益于宗室親貴身份陸續成為各自政權的大將軍,一度權勢熏天,在筆者看來猶如歷史長河中的笑柄,反倒是蜀漢那邊的姜維更讓人順眼些。 ![]() 至此,兩漢三國時期的軍職等級基本交代完了,與軍事領域相關的高級頭銜尚有大司馬和太尉,不過此二者通常不在軍職體系當中,更應算作官職,最后重申下自己的觀點,軍職可大致判定某位將領在所屬勢力下的軍界地位,但代表不了所有,更不能與實權完全劃等號。 本篇完,感謝大家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