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十而立”,自古以來,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三十歲是一道坎!一般到了三十歲以后,有些人生大事就已經完成了,比如結婚,生子! 這可都是人生的大事,即便現在提倡晚婚晚育,可是到了30歲以后還沒有結婚,那就會被視為“大齡青年”了! ![]()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就是最近這些年,在我們身邊三十多歲還沒有結婚,甚至連對象都沒有的,可不在少數! 小區門口的張阿姨最近總唉聲嘆氣,她家兒子三十出頭,既沒結婚也沒對象,每次跳廣場舞被老姐妹問起,她都支支吾吾打岔。其實,如果子女三十多歲了,還沒有結婚,甚至沒有對象,往往說明了家庭的三個真相! 先說說最讓人揪心的一種——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好些父母婚姻不幸福,子女從小耳濡目染了,對婚姻產生了恐懼,從而不太愿意走父母的老路,也就不想結婚了! 我認識個姑娘小周,爸媽從她記事起就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后來干脆分房睡,家里常年冷冰冰的。 小周二十多歲時處過幾個對象,每次到談婚論嫁就打退堂鼓,她說:“一想到結婚要天天面對一個人,就想起我爸媽互相翻白眼的樣子,怕了。” 父母的婚姻就像面鏡子,孩子從小看著鏡子里的模樣長大,心里早就悄悄刻下印記。 那些在爭吵、冷戰里泡大的孩子,對婚姻往往帶著天然的恐懼。 他們不是不想愛,是見過“不幸福”的樣子,怕自己走不出那個怪圈。就像有人小時候被熱水燙過,長大后看到冒熱氣的杯子都會下意識躲一躲。 有不少年輕人30多歲還不談對象,也不結婚,就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你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 再有一種情況,跟家里的底氣有關。往往這些父母沒有遠見,沒有為子女結婚早做準備,也可以理解為家庭條件很一般,讓子女不想結婚!或者是自己結婚而拖累家庭! ![]() 前陣子小區老王聊天時說:“我那小子不是不想結婚,是不敢結。” 老王兩口子都是普通工人,攢了一輩子錢也就夠付個首付,兒子月薪八千,在城里談戀愛、約會、看電影,每月剩不下多少。姑娘家提彩禮、談婚房,小伙子只能紅著眼圈說“再等等”。 其實,也不完全是父母沒遠見,是很多普通家庭實在沒能力“早做準備”。房價像座大山,彩禮像道關卡,年輕人看著自己的工資條,再看看結婚要花的錢,只能把“成家”兩個字暫時壓在箱底。 他們不是不想讓父母抱孫子,是怕自己結婚后,一家子都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滋味不好受。 還有第三種情況,那就是父母思想開明,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催婚,一切順其自然! 我表姐今年三十五,沒結婚沒對象,舅舅舅媽從沒催過。 ![]() 上次家庭聚會,舅媽還笑著說:“她自己過得開心就行,結婚又不是人生必修課。” 表姐在設計院工作,周末要么去徒步,要么在家研究烘焙,朋友圈里全是陽光燦爛的樣子。 這種家庭里,父母就像放風箏的人,知道該松松線。他們不把“傳宗接代”當任務,也不覺得“兒女成家”是自己的任務。 孩子三十多歲沒對象,他們不會急著托人介紹,反而會說“慢慢挑,找個合得來的比啥都強”。 在這樣的家里,孩子不用背著“不孝”的包袱,反而更容易在放松的狀態下遇到對的人。 其實啊,三十多歲沒結婚,哪有什么絕對的“真相”。有的人家雞飛狗跳,孩子怕結婚;有的人家捉襟見肘,孩子結不起;有的人家歲月靜好,孩子不急著結。 說到底,婚姻這事兒,就像穿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 ![]() 做父母的,與其天天催著孩子“趕緊找個人嫁了”“抓緊生個娃”,不如多看看孩子眼里的光亮不亮。 要是他說起未來兩眼放光,就算沒結婚,日子也是熱乎的。 不過有條件的話,還是要盡量要結婚,一定要結婚!因為結婚后,這樣的人生也就圓滿了!你們說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