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表達的背后,是嚴肅寫作的力量
我是通過南漓的公眾號了解到 Jordan Peterson 教授的。 最初只是出于好奇點開一篇推薦文章,沒想到點進了一個更大的世界。后來又在B站發現向楊老師整理的視頻合集,系列名叫《硬球心理學(Jordan Peterson)》,我斷斷續續看了好幾集。Peterson 的回答方式讓我印象深刻:語言流利、思路清晰,仿佛每一次提問,他都能即興給出一段結構完整的演講。 而在其中一段問答講座里,他回答了一個看似簡單但我始終未曾正面面對的問題:
Peterson 沒有談冥想、沒有推薦書單,而是幾乎脫口而出地說了四個字:
說實話,那一瞬間,我是震撼的。不是因為這個答案多稀奇,而是因為他說得太認真了。全場原本一片大笑,在聽到他下一句“我是非常認真的”后,安靜得仿佛所有人都意識到了什么。 Peterson 認為,寫作并不只是表達觀點的方式,更是將思維從混亂打磨為秩序的過程。他講寫作的方法分為幾個步驟,我整理如下:
說到底,不是為了寫一篇文章,而是為了寫出一個你愿意承擔的“自我”。 我聽完那段話時,忽然想起自己幾年前在知乎寫過一篇關于“如何安裝路由器”的小白教程。當時純粹是為了記錄自己摸索過程,也沒想太多。寫得不算優美,表達也不算高明,但因為把我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注意事項都一條條記錄下來,意外地幫助了很多初學者。那篇回答后來有了三十多萬閱讀、一千多個贊,我現在回頭看,才意識到:
遇到問題、研究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就像 Peterson 和李笑來老師都提倡的那樣,“寫教程”,是最樸素也最實用的思維鍛煉。 Peterson 還說,他寫《意義的地圖》這本書時,一個句子能重寫50遍。他會讓多個版本“比拼”,最終留下最有力量的那一句。那種對語言精準度的執著,不只是寫作技巧,更是一種人格訓練。
就像他說的,寫作的最終產物不是文章,而是你的“人格結構”。你的觀點、價值觀,都會一點點在推敲字句的過程中成型,并沉淀在你的生活和行為里。 我開始更認真地對待寫作這件事。 不為流量,不為“寫得好看”,而是因為我越來越相信,寫作是訓練清晰思維的方式,是逼自己直面混亂和含糊的方式。 當你認真寫一個問題,寫著寫著你就發現,有些你以為懂的,其實根本沒想明白;有些你說不清的,其實也能通過寫一遍遍試錯變得清楚。 這或許就是 Peterson 口中的“最高層次的思維錘煉”——不是多會說話,而是能否嚴肅、真實地,把混亂寫清楚。 如果你現在正處在人生的某個岔路口,或者對未來充滿困惑,我也想把 Peterson 的回答送給你:
寫一個你真的想弄明白的問題。去讀、去想、去寫,哪怕寫得磕巴、句子不順,也沒關系。你是在幫自己理清混亂,在為自己的思維打磨出一把鋒利的工具。 哪怕沒有觀眾、沒有掌聲,也值得。 因為你寫清楚的,不只是文章——是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