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然簡介:陳艷萍,湖北天門人,現居武漢。從生命的原香出發,與美同行,抒寫生活,鄉愁,詩情以及遠方。已出版散文集《故鄉的女兒》、《追故鄉》。 元樹伯病了。老人家坐在皂莢樹底下和人閑聊時,身子骨一歪,倒在地上,再也站不起來。 兩個兒子借來德勝叔家閑置多年的板車,修整一番后,墊上干草,鋪上被褥,把父親抬上去。 深秋的清晨,一路走,總有烏桕樹葉上懸著的露珠“吧嗒吧嗒”往下掉。有幾滴正好掉在元樹伯的嘴巴里,他有些渴,忙伸出舌頭品咂,有甜味和清香味兒。 秋陽暖照,老人閉著眼睛,有氣無力。此時的他,裹在被子里,有些像襁褓中的嬰兒,躺在母親懷中。 平路展展時,兄弟倆壓著把手,把車拉得滑溜順暢。遇到坡坎處,倆人合力一抬,板車像一尾受阻的魚借了一股突如其來的外力,輕輕飄過。風塵仆仆趕到醫院,坐班車先到的兩個媳婦,已為老人掛好了專家號。 拍片化驗等一系列檢查過后,醫生叫來兄弟倆,兄弟倆拉上媳婦,四張臉湊在醫生跟前。醫生指著CT圖片說:“病人得的是肝癌,晚期,去日不多。是否治療,你們自己拿主意。” 自母親去世后,兄弟倆召開過一次家庭會議。父親年紀大,獨個人生活凄清。倆人商量后決定,一家半年輪流贍養。兩年來,多虧兒子和媳婦們,元樹伯不愁吃不愁穿,成了村子里最幸福的老人。 從醫院回來,已是傍晚,兄弟倆匆匆扒了口飯后來到父親的房間,他們要坐下來開個會。眼下,父親成了這樣,以半年制輪流照顧已無必要。怎么樣讓老人安心度過最后的日子? 這事兒在元樹伯家好辦。兩個兒子兩家人,懷里揣著一條心。不到一支煙功夫,兄弟倆已協商好。兩班倒。早八點到晚八點,晚八點到早八點。 村子東頭,有一棵老皂莢樹。外人進村,總要先在樹下仰望一番。村里最老的麻爺說,他也不知道這棵樹到底多大,只記得自己的爺爺曾經說,兒時的他經常爬上大樹采皂莢籽揉碎,給母親洗衣服用。 如今的皂莢樹,樹干粗壯,兩三個人抱不過來。樹頂濃蔭彌漫,成一把天然大傘。傘下的空地,是村里的活動中心。年輕人外出打工后,成了老人們的活動中心。 那樹上仿佛裝有鈴鐺,一過晌午,大家自動自發往那里聚集。也沒說什么大事,東家長西家短而已。眼下,村子里出了孝子。大樹底下,理所當然就成了弟兄倆的“專場表彰會”,也或者“孝談會”。 趙婆說她早晨趕集,看見元樹伯的大媳婦在魚攤挑黑魚,準備回家給老父親煲湯。王伯是元樹伯的鄰居,他說昨兒下午,二媳婦端著一大盆老父親換下的衣服去池塘清洗,正好元樹伯的女兒回娘家,見嫂嫂辛苦,要搶過去洗。嫂嫂笑著把小姑子按在凳子上,不許她動手。 “這元樹老頭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分,養這么好的兒子,娶這么賢惠的媳婦。”強發爹自言自語地說完,望了望皂莢樹頂后,轉向元樹伯家的方向。屋頂,正騰起陣陣炊煙。 崔爹坐在強發爹旁邊,問:“你嘆息什么?”強發爹說:“想起自己不久前死去的老姐姐。” 強發爹的老姐姐楊婆婆,生病后臥床不起。兒女們沒主動提出送她去醫院,她也不想去。心里清楚,村里很多老人都是這樣。病了,不能動,躺在床上,躺著躺著就走了。 一日,楊婆婆忍不住地想吃點豬肝沖雞蛋湯。老人明白,這一想,怕是要走。她翻出棉被下積攢的幾百元錢,抽出一張二十,喊來兒子,讓他明天上街,買半斤豬肝。兒子接過錢。第二天,楊婆婆等到雞歸籠,狗歸屋,也沒等到豬肝湯。 晚上,楊婆婆又摸出那幾百元錢,抽出一張五十,喊來媳婦,說你明天上街,買點豬肝。媳婦接過錢出去。第二天,楊婆婆望到天黑,也沒見媳婦的影子。 聽說伯母想吃豬肝雞蛋湯。侄兒買來豬肝,雞蛋,還有瘦肉,做好湯,給楊婆婆端來一大碗。臨走,侄兒說:“您老慢慢吃,我不能再送,怕哥哥嫂嫂不高興。” 又過了幾天,一起玩的老姐妹們約著去看望楊婆婆。小屋里,老人生息全無。嘴巴里,塞滿嚼爛的鈔票。 強發爹說完,“嗚嗚嗚”地哭起老姐姐來。人老了,殊途同歸。聽這樣的事情,心里不是滋味,個個淌眼抹淚。秋天的風,像帶著小刀,從樹頂摩挲而過,剪得樹葉“呼呼”響。這一天,皂莢樹下的“孝談會”提前散了。 ![]() 就在這晚,元樹伯病情加重,快不行了。正在值班的老二忙去哥哥家報信。那晚,住在元樹伯大兒子家隔壁的香嬸聽得真真的,那急促的腳步聲和叫喚聲有如釋重負的喜悅感。 又是四個腦袋,這次是湊在元樹伯跟前。他們把老父親從床上扶起來,拍的拍背,捏的捏手,等著元樹伯開口說出那件重要的事情,那件自從母親去世起就壓在四個人胸口的大事。 時間一分一秒,此時成了煎熬。四個人的心像打擺子,“突突突”地心慌意亂著由熱變冷,由冷變熱,恨不得代替老父親說出那個驚天大秘密才好。半個小時過去,一個小時過去,元樹伯硬是沒能吐出半個字。他的頭耷拉著,硬撐著睜開眼睛,無力地看了一眼兄弟倆,胳膊試探性抬了抬,頭往一邊歪去。 四個人同時一撒手,元樹伯“咚”地一聲倒在床上。 外嫁的女兒夜里做了個不好的夢,覺得不妙。清早,匆忙往娘家趕。一看,父親胡亂死在床上。喪禮悄無聲息,哥嫂不見蹤影。 小姑子納悶,尋到二哥家。門從里面鎖住,房里有動靜。她貼緊門縫往里一瞧,哥嫂們正在里面爭執。兩位嫂嫂正在責問自己的男人:“你說,父親的寶貝藏在哪兒?”兩個哥哥,一個蹲在地上,一個坐在床沿,抱著頭沒有回答。 “寶貝?”小姑子一驚!這是怎么回事呢?她索性敲開房門,想弄個究竟。 起先,兩個男人哭喪著臉死不開口,見女人們東一句西一句訴不清楚,才像竹筒倒豆子一般溜出事情經過。 這是兩年前的事。元樹伯的老伴得了重病,自知時日不多。一天趁老伴不在的當兒,偷偷喚了兩個兒子來跟前:“你爸爸挖土時,得了一個金茶壺。這老頭子誰都不準告訴,偷偷藏著,料是想等我死了,再找個人。” “日子這么窮,老頭子卻藏著金茶壺準備獨享。”母親一番話,兄弟倆有些激動,恨不得馬上找父親要了金茶壺出來。母親忍著病痛,俯身對著兩個兒子耳語一番后,兄弟倆才平靜下來。 辦喪事要花錢,兒子媳婦們苦著臉,互相推諉。村委會的人出面調解壓制,才勉強著把葬禮隨隨便便辦了。人們想不明白,兒女們的孝心怎么說沒就沒了呢?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沒等元樹伯過頭七,村人們就知曉了事情的原委。 皂莢樹底下,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老兩口聰明。有的說老兩口不該編故事哄自己的兒子媳婦。有的說,元樹伯值,落個厚養薄葬。有的說元樹伯劃不來,葬禮太不像樣…… ![]() ![]() 多年來,家鄉的風物人情始終是我魂牽夢縈的創作源泉,懷著對故土的眷戀與赤誠之心,我書寫了近兩百萬文字,目前出版了兩部散文集:《故鄉的女兒》與《追故鄉》。 兩部散文集近兩百篇散文,我用談家常式的行文風格,說故鄉的風俗、風景、風物、食物、人情、地理。 “父老鄉親”系列里,以秋媽媽、長歌當哭、九姐姐、伯爺、枯藤與雀子、豆芽爺爺、胖爹爹、絕望的奶奶等篇章,寫我祖父輩那兩代人與土地奮斗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風土人情”系列里,以吃長火、擺端陽、皮影戲、漁鼓筒、戲窩子、采蓮船、陸羽、漢宜公路、雙搶、牛兒、雞事、打水漂、黃土壺、擠鮓、烘簍等篇章,展現日常生活場景,記錄地方傳統文化,表達對于土地的熱愛和童年生活的眷念。 “三餐四季”系列里,以鍋盔、鮓辣粑、爛豆腐、洋生姜、茨菰與芋環、小魚煮蘿卜、義河蚶、蒸肉、木甑飯、苦伢、蘆花、蒼耳、稻花等篇章,抒寫日常食物和常見草木,展示江漢平原風情,魚米之鄉畫卷。 我的鄉土寫作,寫的大多是父母輩的生活和故事。我這代人的父母,出生在1940年代,如今他們在漸漸老去,漸漸逝去。他們是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是最可愛的農民,大躍進大集體,他們修堤挖河,栽秧割谷雙搶。分田到戶后,他們起早貪黑,勤勞養家。改革開放后,他們又進城務工,為城市的建設出力流汗,住的差吃的差,省吃儉用養育后代。后來為支持孩子們在外闖蕩,他們又返回去當留守老人照顧留守兒童。暮年的他們孤獨地守在村莊,沒有養老金,勞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寫下父老鄉親們的故事,就是想留下他們在土地上奮斗的精神,留下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告慰他們,致敬他們。 江漢平原生活史,風俗卷。魚米之鄉菜根香,人情美。《追故鄉》里一篇《打水漂》,入選了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編的七年級《美育》讀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