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留園,覓得江南園林的故事;習方言,解鎖傳統文化的密碼;訪博物館,洞見人類文明的星火 ……大千世界,學問無處不在,但它常常隱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探尋,去發現。 請以 “學問藏在 __________ 里”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1) 將題目補充完整; (2) 文體不限; (3) 不少于 600 字; (4) 文中不要出現(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 學問藏在 四季更迭 里 望著書桌上被撕得只剩幾張紙的日歷,這意味著來年春天馬上就要在冬日的懷抱中孕育,季節流轉,看似普普通通的四季更迭,卻教會了我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學問。 春日,萬物復蘇。粉紅爬上了桃花嬌俏的臉龐,新綠席卷了整片大地,帶來一片生機。歷經寒冷徹骨的冬季,自然生靈蓄足了力量,才得以讓我們看見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美好景象。任何美麗之下,都有一份彌足珍貴的堅守與頑強。 諺語有云: “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到了夏天,陽光灑滿大地,清涼的雨水濕潤了空氣,世間萬物野蠻生長,幾乎一天一個樣:小鴨小雞,十幾天過去,絨毛早已褪去,個頭已經趕上了媽媽;綠油油的水稻,轉眼間,風吹過已成稻浪;就連班上的同學們,暑假過去,也有了大人模樣。時光總是飛逝,趁著青春年華,總要盡力成長。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到秋天,無數文人騷客就在惆悵中度過,呼一口氣,仿佛空氣里都充滿了哀傷愁緒。秋葉凋零,候鳥南飛,可劉禹錫卻偏偏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所以凡事都有兩面性,就如同秋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一樣的感觸,可以是秋風蕭瑟的,也可以是金風送爽的。 處于四季之末的冬天,它不似春天富有生機,也不如夏天熱情似火,更不像秋季滿載豐收的喜悅,可它的冷靜自持,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傅雷說: “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哪怕再好的東西,過了一個度,也就另當別論了。而我們更要以平和的心態,去掌握生活的分寸。 四季更迭是地球的公轉所產生的,是奇妙的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我們正因為有著四季的陪伴,才會不斷邁步向前,才會不斷從中汲取生活的學問與營養。 四季更迭,大有學問在。 學問藏在 制粿 里 傳承傳統是每一個地方都不可缺的。在我們老家,每逢節日制作鼠殼粿是一項重要的傳統。而制粿這門技藝,更是蘊含了深厚的學問。 這次回到老家,我決定深入廚房,探尋這門學問的奧秘。走進那狹小的廚房,灰色的墻壁上坑坑洼洼,見證著它的滄桑歲月。灶臺干凈整潔,明亮的火光在其中跳躍,與四周形成鮮明對比。太祖父正在忙碌著,他手中的瓷碗里裝著用鼠殼草碾成的汁水,這是制粿的關鍵。 太祖父微笑著告訴我: “做粿步驟不多,但要做好卻不容易。”他熟練地將汁水倒入面粉中,不停地揉搓,面團逐漸變得勻稱和諧。我原以為揉面是件簡單的事,但太祖父卻笑著說:“揉面看似簡單,實則講究技巧,否則面團會不均勻。”他左手按住面團,右手靈活地揉捏著,時不時還將面團用力一甩。我看得目瞪口呆,原來揉面也有這么多學問。 接下來是放餡料,太祖父總是小心翼翼地拿起面團,仔細觀察餡料的多少。他說: “餡料放多了好吃,但容易漏。”我也學著他的樣子,將面團拿起來仔細端詳。最后,在面團下放上一片翠綠的芭蕉葉,放入蒸籠中蒸熟。 終于,鼠殼粿出爐了,粿身飽滿,色澤誘人。一口咬下,淡淡的草香縈繞在唇齒之間,飽滿的餡料甜而不膩,軟糯香甜,仿佛承載著家鄉的味道和文化的傳承。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許多人似乎漸漸遺忘了這些傳統手藝。也許我們可以用機器替代手工,但那樣就失去了制粿原本的用意和韻味。制粿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對家鄉文化的傳承和堅守。我們應該珍視這些傳統,將它們傳揚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其中的學問和魅力。 通過這次學習制粿的經歷,我深刻體會到了傳統手藝的魅力和價值。學問確實藏在制粿里,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用心去學習、去體會、去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