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庫 2025 · 第 27 篇 ![]() 這些不是建議,也不是最佳實踐。它們是誡命 —— 是區分 AI UX 領軍者與迷失者的基本真理。 ![]() 一. 你應設計智能,而非僅設計界面 第一法則:在原生 AI 產品中,界面即智能 UI 僅僅是包裹功能的漂亮外殼,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智能時代,每個像素都關乎 AI 的行為決策。每次交互都在教會系統如何思考。每一個設計選擇都塑造著 AI 的特性。 當你設計一條通知時,你選的不是顏色,而是在界定智能何時進行干擾。當你精心打造一個對話流程時,你寫的不是文案,而是在教 AI 如何與人類對話。 正如瑞秋?科貝茨(Rachel Kobetz)所說:“智能不再隱藏于界面之后,它就是界面。隨著系統變得自適應、多模態且具備情境感知能力,體驗不再滯后于策略,它本身就是策略。”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界面顯得生硬、智能看似脫節,用戶始終無法充分信任系統,也就無法讓系統真正發揮幫助作用。 第二法則:有遠見的設計師塑造明日,而非完善往昔 當其他人還在爭論 AI 是否會改變設計時,你必須積極推動這種改變。未來屬于那些能預見先機的人,屬于那些為尚不存在的世界搭建橋梁的人,屬于那些將新興可能性轉化為當下現實的人。 別等需求簡報,主動去撰寫。別等策略規劃,自己去創造。別等他人許可,主動擔起責任。 神圣實踐:
三. 你應將透明度奉為神圣準則,而非可有可無 第三法則:在 AI 產品中,信任是終極轉化指標 用戶不僅需要了解發生了什么,還得對將要發生的事充滿信心。在黑箱算法的世界里,透明度成為了連接人類疑慮與對數字技術信任的橋梁。 但沒有清晰闡釋的透明度只是噪音。你的神圣職責是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揭示 AI 的決策過程,而不是讓用戶認知過載。 把控制地圖視為 AI 體驗的新型旅程地圖。不再是繪制用戶做了什么,而是繪制誰在掌控(用戶、AI ,還是兩者皆有),以及控制權何時轉移。 正如羅布?查佩爾(Rob Chappell)所說:“問題不再是'用戶想做什么?’更相關的問題是:'此刻誰在掌控,控制權又是如何轉移的?’”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用戶永遠無法完全信任 AI,這會限制 AI 的應用,降低其效能,最終無法發揮智能系統的真正潛力。 四. 你應精心安排協作,而非制造競爭 第四法則:未來是人類與 AI 攜手同行,而非人類與 AI 相互對抗 你的職責并非保護人類免受 AI 影響,也不是用 AI 取代人類。你神圣的使命是精心編排人類直覺與 AI 之間的 “舞蹈”,打造能充分發揮雙方優勢的合作關系。 ![]() 要圍繞安德烈伊?卡帕西(Andrej Karpathy)提出的 “自主性滑塊” 進行設計,這是一個動態范圍,控制權在兩種基本模式間流動: “人類主導模式”:用戶下達詳細、明確的指令,AI 依據指令執行操作。此模式下重點關注輸入的清晰度與結構化引導。 “模型主導模式”:用戶給出高層次目標,AI 負責規劃、決策并反復優化。該模式著重于可解釋性與覆蓋控制。 這并非簡單的切換開關,而是在每次交互過程中靈活變動的尺度,由此產生研究人員所說的 “共同能動性”。 設計的方向是增強,而非自動化。打造讓 AI 處理復雜事務,同時人類貢獻智慧、創造力與共情能力的工作流程。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AI 給人的感覺是威脅而非助力,用戶抵觸智能功能,產品無法展現人類與 AI 協作的魅力。 五. 你應設計適應性,而非追求靜態完美 第五法則:原生 AI 體驗是不斷演變的,并非只是執行 忘掉像素級完美的設計稿,拋棄固定的用戶旅程。在智能時代,體驗會根據場景自適應,從用戶行為中學習,并隨時間推移而演變。你的設計必須是活的系統,而不是靜態產物。 打造的界面要能在每次交互中變得更智能、更個性化、更實用,同時保持一致性和用戶可控性。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體驗瞬間就顯得過時,AI 毫無改進,產品無法與具備學習和適應能力的系統競爭。 六. 你應尊崇多模態和諧,而非癡迷于屏幕 第六法則:界面設計的未來超越屏幕 隨著 AI 變得更具對話性和情境感知能力,用戶體驗將涵蓋語音、手勢、環境信號以及預測性操作。你的神圣職責是打造跨所有這些模態的連貫體驗,為一個最佳界面往往無形的世界做設計。 跳出屏幕去思考。著眼于整個環境進行設計。創造能在語音、觸摸和環境智能之間無縫切換的體驗。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各模態間體驗碎片化,AI 似乎局限于屏幕,錯失創造真正環境智能的機會。 七. 你應主動創造,而非被動執行 第七法則:優秀的設計師在討論開始前就定好方向 別等詳細規格說明。別去完善別人的想法。別只是對需求做出回應。在 AI 時代,最有價值的設計師是那些能在混沌中帶來愿景的人,是那些在問題被界定前就看到機會的人,是那些在別人只看到復雜狀況時能構建條理的人。 帶著信念引領方向。帶著目標塑造產品。帶著意圖進行創造。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只能做執行工作,參與不了策略制定,錯失塑造有意義創新的機會,看著別人定義你產品的未來。 八. 你應通過有意設計來精心塑造 AI 特性 第八法則:每個 AI 系統都有特性 —— 要有意識地進行設計 無論你是否有意為之,你的 AI 都會在交互過程中形成一種特性。用戶會與智能系統建立情感聯系。你神圣的職責是確保這種特性服務于用戶,并有意體現你的價值觀。 界定你的 AI 如何思考、表達和行動。賦予它始終如一的價值觀。設定明確的道德邊界。讓它親近用戶,但又不顯得做作。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AI 特性隨機形成,不一致的體驗讓用戶困惑,錯失與智能系統建立有意義情感聯系的機會。 九. 你應尊重異步智能,而非只求即時滿足 第九法則:最強大的 AI 體驗并非都發生在實時交互中 并非所有 AI 的價值都源于即時響應。一些最具變革性的體驗,發生在 AI 自主工作的時候 —— 分析、籌備、優化,與此同時用戶正常生活。要像精心設計實時交互一樣,用心設計這些異步時刻。 打造能在用戶睡覺時仍持續工作的 AI,能在用戶提問前就備好見解的 AI,能在問題變得緊急前就將其解決的 AI。
十. 你應為人類與 AI 受眾兼顧設計 第十法則:你的下一位用戶或許是 AI 在智能體時代的未來,AI 系統將代表用戶與你的產品進行交互。你的界面必須既符合人類直覺,又具備機器可讀性。要設計出人類喜愛且 AI 智能體能夠高效操作的系統。 這種面向雙重受眾的設計挑戰,將區分出有遠見的設計師與那些局限于僅為人類考慮的設計師。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隨著 AI 智能體的大量涌現,產品逐漸過時,錯失融入智能體生態系統的機會,并限制產品與 AI 驅動的未來進行整合的能力。 十一. 你應設計靈活控制,而非僵化交接 第十一律:控制權如水般流動,而非像開關般切換 在 AI 系統中,控制權并非二元對立,而是在每時每刻協商確定的。用戶必須感覺自己能在主導與跟隨、指揮與協作之間無縫切換。 設計自然流暢的控制權過渡:確保當前控制狀態始終可見,為 AI 輔助提供清晰的進入和退出點,允許用戶隨時中斷、重定向或接管,并且創建 “控制可供性”,即那些能表明每次交互中誰擁有主導權的界面元素。 神圣實踐:
違背此法則的后果:用戶感覺被 AI 決策束縛,系統顯得難以捉摸,且無法實現真正的人機協作。 契約:踐行這些法則 這些戒律并非普通的指導方針,它們是構建 AI 用戶體驗未來的基石。每一位塑造智能時代的杰出設計師,都將踐行這些原則。每一款真正提升人類能力的產品,都會體現這些真理。 遵循這些戒律意味著:
忽視這些戒律則意味著:
這是神圣的抉擇 如今,每一位設計師都面臨著一個抉擇,這不僅將定義他們的職業生涯,更關乎人機交互的未來走向。 你可以堅守舊有的戒律 —— 傳統用戶體驗中那些熟悉的規則、已知模式帶來的安逸,以及被動響應式設計的安穩。 或者,你也可以接納這些全新的神圣準則,以 AI 用戶體驗先鋒者的姿態,助力書寫人類與數字交互的新篇章。 ![]() 石板已然刻就。 戒律已然揭曉。 剩下的唯一問題便是:你會遵循它們嗎? 原文標題:The eleven commandments of AI UX 原文鏈接:https:///the-eleven-commandments-of-ai-ux-016bbea2dd9a 作者:Adrian Levy |
|